清晨七點,鹽城經開區步鳳鎮前途村的建行助農服務點已排起長隊。頭發花白的村民們攥著社???、存折,望著遠處駛來的藍色服務車,臉上露出安心的笑容。這樣的場景,已在前途村持續了2000多個日夜。
村民劉奶奶來到設在村里的建行銀行助農服務點,2分鐘不到就取到了錢。過去,她要往返10公里到市區的網點辦理業務,如今“家門口的銀行”讓她感嘆“太方便了”。提起這個助農服務點,紅升村村民卞大叔,也有這樣的感受,“助農服務點設在村里,就像家門口的銀行,走兩步就到?!北宕笫逭f,“孩子在外省上學,每個月都要給孩子轉生活費,建行銀行助農服務點幫我節省了好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變化源于江蘇省鹽城開發區支行自2017年起推動的助農取款點建設——這一舉措不僅成為普惠金融的生動實踐,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
便民惠農“有溫度”
“大爺,確認按這里,對,慢慢來......”早上九點半,服務點的張經理已為第8位老人辦完業務。排隊等候的72歲李大爺感慨:“以前進城辦業務要轉兩趟車,現在家門口就能辦,這些工作人員比親閨女還耐心!”針對臥床患者,建行還提供“上門服務”,讓金融服務突破最后一百米。智慧柜員機可辦理12項高頻業務,從社??せ畹矫艽a重置,日均服務量超50人次。數據顯示,該服務點累計為村民節省交通費用超18萬元,相當于為每戶增收600余元。
反詐護老“筑屏障”
在營業廳角落,“紅馬甲志愿服務站”的標識格外醒目。這里不僅是業務辦理區,更成為鄉村金融知識傳播站。志愿者小張展示著她的“教學道具”:放大鏡、老花鏡、帶大號按鍵的計算器,還有防詐騙撲克牌。每周二下午的“金融課堂”已成新民俗。志愿者們用方言編寫的《防詐三句半》,通過村廣播傳遍鄉野。2024年成功攔截詐騙9起,挽回損失23.6萬元?,F在村里老人見面問候語變成了“驗證碼別給外人”,成為最樸實的金融風控意識。
兩萬公里“為民行”
翻開服務點的“特殊檔案”,存著78張泛黃的業務憑證存根:有為臥床老人辦理的掛失業務,有疫情期間代買的降壓藥,還有幫留守兒童轉賬的學費記錄。八年累計服務12.8萬人次,相當于每個村民接受過20次服務。72歲的王大伯是服務站的“鐵粉”。他記得2017年暴雨天,客戶經理冒雨到他家辦理社保卡掛失;也記得疫情期間,服務點堅持開門營業為老人支取養老金。現在他成了“銀發宣傳員”,總愛和新來的老人念叨:“存折密碼不能寫在本子上,取錢要避開15號?!?/p>
八年時光流轉,服務點的工作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服務隊自2017年起風雨無阻踐行“周二之約”,他們累計行程超兩萬公里。當被問及堅持的動力,該行工作人員指著墻上的錦旗——“存下養老錢,取出兒女心”,樸實的十字道出真諦:金融服務的終極溫度,不在于科技多么智能,而在于始終有人愿意俯身傾聽那些蒼老聲音里的期待與不安。這份每周如期而至的守候,正成為鄉村振興中最動人的風景線。周亞 葛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