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漫漫征途里,總有些時刻,讓人性的光輝與丑惡盡顯無遺。現代青年李執義,因一場奇妙穿越,踏入南宋建炎三年二月的江寧城。于此,他將見證風云突變,卷入趙明誠、李清照與王亦的糾葛之中,領悟名節與擔當的真諦。
第一章:穿越時空,江寧初遇
現代,大學考古系學生李執義癡迷歷史文化。一次在博物館參觀時,不知為何竟穿越到建炎三年(1129 年)的江寧,即如今的南京。當時,連綿陰雨將這座城浸得濕漉漉的,寒冷空氣中滿是壓抑氣息,仿佛預示著暴風雪將至。
此時身為江寧府幕僚的李執義,身著厚重棉服,望著秦淮河上被凄雨冷風打碎的燈影,滿心迷茫與忐忑。這時,趙明誠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兄臺,寒雨中獨自映河觀景,倒有幾分雅興啊。”李執義轉身,看著眼前身著江寧知府官服卻略顯狼狽的趙明誠,心中滋味復雜。他清楚,這看似儒雅表象的背后,即將出現懦弱之舉。
趙明誠剛從府衙回來,官服下擺沾著泥點,手里緊攥一封被雨水洇濕的密信。李執義目光一下落在信紙一角露出的“王亦”二字上。作為穿越者,他明白這意味著御營統制王亦正在密謀叛亂,江寧城馬上要陷入血雨腥風。
就在這時,趙明誠年已四十多的妻子李清照,從廊下款步走來。她素色裙裾輕掃青苔,手中捧著一盞熱茶,目光溫婉,關切說道:“李兄想必初來江寧,若有不便之處,盡管開口。”李執義看著李清照,暗自嘆息,如此才情與溫柔兼備的女子,馬上要遭受丈夫叛城帶來的沉重打擊。
趙明誠看著手中密信,心里正天人交戰。他深知御營統制官王亦手握重兵,一旦叛亂,江寧城危在旦夕。一方面,他擔憂自己多年收集的金石拓片毀于一旦,那是他半生心血;另一方面,他顧慮自己的仕途前程,若處理不好此事,恐將去湖州擔任知府的官位難保。在這種搖擺不定中,他漸漸傾向于保住自己的收藏和性命,城防和百姓在他心里的分量,漸漸被金石和仕途比下去了。
第二章:風云突變,叛城之殤
寅時,喊殺聲如驚雷般劃破江寧的黎明。此前,王亦與心腹下屬多次密會。王亦滿臉憤懣地說:“我等為朝廷出生入死,可換來的是什么?那些高官顯貴尸位素餐,盡享榮華,而我等卻被如此輕視!如今城防換崗之際,正是良機,我等奪取江寧城,何愁沒有富貴?現金人一路南下,勢如破竹,乘著城亂配合金兵攻城,咱們還能謀個更好前程!”近前之人紛紛應和。
于是,王亦利用城防換崗的漏洞,帶著叛軍舉著火把,如潮水般沖進了城衙。王亦一心想著自己為朝廷賣命多年,卻沒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賞賜,再看那些達官貴人坐擁財富,心中滿是嫉妒和怨恨。加之他對南宋朝廷軍事策略多有不滿,自覺懷才不遇,便妄圖通過叛亂,奪取江寧城的控制權,獲取權力和財富,向朝廷證明自己的“價值”,并通過公開投金,換取更大利益。
一時間,百姓哭嚎聲與叛軍士兵喊殺聲交織,整個江寧城陷入混亂。李執義被趙明誠的親兵拽著往后門逃,親眼目睹王亦的士兵肆意踐踏百姓,心中悲憤不已。趙明誠則腳步踉蹌,官帽歪斜,懷里緊緊抱著那箱珍貴的青銅器拓片,眼神滿是恐懼與慌亂,不斷回頭張望,往日談論金石時的從容早已不見。
李執義猛地掙脫親兵的手,指著不遠處被亂兵圍攻的民房,大聲喊:“明誠兄!你身為江寧最高長官,怎能棄城棄百姓不顧?我們不能就這么走!”趙明誠卻帶著哭腔回應:“已然無法挽回!王亦叛亂,城防崩潰,不走唯有死路!”說著,用力拽著李執義往馬廄跑,心里還想著:“這些百姓跟我有什么關系,保住我的金石和性命才最重要。”路過府衙大堂,李執義瞥見墻上“守土安民”的匾額已被流矢射穿,對趙明誠的懦弱行徑滿心不齒。
李清照聽到動靜,趕忙趕來。她神色鎮定,迅速指揮家丁:“你們幾個,去扶那些老人孩子到安全處!其余人,跟我一起救助傷者!”自己則穿梭在人群中安慰受驚民眾。當她看到趙明誠抱著拓片只顧逃跑,先是一愣,隨即眼神從震驚慢慢變成失望,最后化為憤怒,緊握拳頭,心中對丈夫的行為失望至極。
此刻,城中心鼓樓上,王亦腰間佩著高宗親賜的玉帶,卻面目猙獰地嘶吼:“燒!把趙明誠的府衙燒了!憑什么他能坐擁金石,我卻要為這搖搖欲墜的朝廷賣命!”他眼中透著瘋狂與不甘,把對朝廷的怨恨都發泄在這場叛亂中。他的下屬們聽令,四處搶掠商鋪,整個江寧城陷入火海。
然而,就在王亦以為勝券在握時,他的下屬李漠誓死不肯叛國投金。身材魁梧的李漠一臉堅毅,平日里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對國家和百姓滿懷赤誠之心。此刻,他領著部分不愿降金的部眾,趁叛軍忙于搶掠、防守出現漏洞,發動突襲。他低聲對身旁將士們說:“我等食國家俸祿,當為國家和百姓盡責,絕不能讓這些叛賊得逞!”他們一部分人負責吸引叛軍注意力,另一部分人則悄悄繞到叛軍后方,前后夾擊。他們憑借對城內地形的熟悉和對正義的堅守,與叛軍展開激烈戰斗。李漠一馬當先,手持長刀,在敵陣中勇猛拼殺,帶領部眾經過一番苦戰后,以少勝多,成功挫敗王亦的叛亂,控制住局面。
李漠深知金兵可能趁亂攻城,于是連夜加強布防。他有條不紊地指揮眾人,在城墻上增設滾木礌石,加固城門,安排士兵嚴守各個城門,還在城周設置瞭望哨。果然,大兵壓陣、前鋒已逼近城下的金兵將領,眼見江寧城防守重新穩固,攻城無望,最終無奈退兵。
第三章:詩中大義,名節之重
叛亂雖被挫敗,但江寧城已滿目瘡痍。趙明誠回城,面對百姓冷漠的目光和滿城死寂。府衙已成廢墟,他慌亂中未帶走的金石拓片散落一地,全被叛軍馬蹄踐踏得粉碎。
李清照靜靜站在廢墟前,神色平靜卻難掩無盡哀傷。看到棄城的趙明誠回來,她心中滿是怨恨,日后她寫下一首五言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這首詩可見她心中滿是悲憤,對丈夫的行為失望至極,同時對正義和名節有著堅定信念。她覺得,人活一世,就該像項羽一樣,有氣節,有擔當,絕不能像趙明誠這般懦弱。
趙明誠因棄城等罪被朝廷革職,妻子的這首詩讓他無地自容,他幾次想辯解,最后還是把話咽了回去。他明白,自己的行為已讓他失去妻子的尊重和百姓的信任。李執義看著趙明誠,心中感慨,曾經那個口口聲聲把名節視如金石的文人,在生死關頭,卻為了自己的性命和金石拓片,拋棄一城百姓,在妻子的詩里,成了項羽最不屑的那種懦夫。
幾日后,趙明誠病倒在床。李執義前去探望,趙明誠正對著半塊燒焦的鼎銘拓片發呆,嘴里喃喃:“李兄,我當時只是想保住這些東西,保住大宋的根……”李執義看著他,心中五味雜陳,低聲說:“根在人心,不在這些拓片里。真正的名節,是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而不是棄百姓于不顧。”
第四章:穿越之悟,歷史回響
七月,趙明誠在悔恨與病痛中病逝。李清照整理遺物時,發現他枕下藏著片碎玉,上面刻著李執義那日說的話:“名節如草芥,卻能燒出星火。”她看著這行字,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趙明誠到死都在糾結自己的行為,可一切已無法挽回。
一日,李執義站在秦淮河畔,看著李清照乘船南下的背影。江風掀起她的棉袍一角,她身姿依舊挺拔,宛如一面不肯倒下的旗幟。李執義摸摸腰間的玉佩,心中豁然開朗。這一趟穿越,他見證了人性的丑惡與光輝,看到在歷史洪流中,有人為了一己之私拋棄責任,有人卻用詩詞和行動堅守名節與大義。
不久后,李執義莫名回到現實。看著繁華的現代都市,他不禁思考,歷史雖已遠去,但其中的教訓和啟示永遠值得銘記。當今社會,面臨困難和抉擇時,仍有人像趙明誠一樣,為個人利益退縮,拋棄責任;但也有許多人像李清照一樣,堅守正義,勇敢擔當。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明白,名節和擔當是人類最寶貴的品質,無論哪個時代,都應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