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下關挹江門那段古老的城墻上,藏著許多令人驚嘆的‘硬核密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化身‘城墻偵探’,破解這些前人的智慧密碼。”7月17日,南京市鼓樓區(qū)司法局下關司法所關工站聯(lián)合熱河路社區(qū)組織“小繡球”們在王振東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城墻探秘之旅。
登上挹江門城墻,王老師向孩子們拋出了一個問題:“大家知道這些城磚為什么能保存600多年嗎?”孩子們紛紛湊近觀察,只見磚面上清晰可見“洪武七年”“安慶府造”等銘文?!斑@就是古代的‘物勒工名’制度。”王老師解釋道,每塊磚都像帶著“身份證”,記錄著制造時間、工匠姓名和產(chǎn)地,就像今天的“二維碼”,確保質(zhì)量可追溯。
隨后王老師帶領孩子們在現(xiàn)場模擬展示了城墻的“呼吸系統(tǒng)”——排水功能,當現(xiàn)場模型被注水模擬成傾瀉的山洪與急雨,城墻內(nèi)精巧的涵洞、水關瞬間被激活,水流在“城墻”內(nèi)部通道中迅速匯集、有序疏導,最終安然排出。孩子們親眼見證了古人如何以智慧化解水患威脅?!斑@個設計太巧妙了!”孩子們拍手稱贊。王老師趁機對比講解了徽派建筑馬頭墻的巧妙導流和北京故宮太和殿“龍吐水”的壯觀景象,讓孩子們領略到不同地域的建筑智慧。
通過此次活動,在這個七彩的夏日不僅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了南京城墻這一珍貴文化遺產(chǎn),更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種子。
林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