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珉,黎里古鎮守望者
□ 王喜根
李海珉
與李海珉先生結識,緣于江南時報社社長、總編輯管云林。三年前,《江南時報》在“江南文脈”專版中,詳細報道了李海珉和他的“江南古鎮守望者聯盟”的感人事跡。作為同道中人,我相逢恨晚,經管云林牽線,我與李海珉便成了摯友。
李海珉與王喜根
我跟隨李海珉穿行在黎里古鎮的石板路上,鎮上老人用當地話熱絡地與李海珉打招呼,稱他為“李老師”。李海珉自然擔當得起這個稱呼,1984年以前,李海珉是黎里第二中學的語文老師。長相斯文儒雅、年近八旬的李海珉,自稱是“儒家門生”,雖退休多年仍癡心不改,義不容辭地擔任著黎里古鎮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顧問、黎里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顧問和柳亞子紀念館顧問。他不愧為教師出身,聊起古鎮的前世今生以及名人鄉賢、暗弄堂、纜船石、河埠頭,激情昂揚,語氣里透露出自信和剛毅。
黎里古鎮
當然,李海珉還有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頭銜——“江南古鎮守望者聯盟盟主”。2007年,李海珉從黎里鎮文保所所長任上退休,但他那顆躁動的心充滿激情,“當好江南古鎮守望者”成了李海珉的終身夙愿。從1995年開始,為了讓黎里申報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他花了三年時間,走訪考察江南一帶50多個古鎮及古村落,收集了一千多萬字的資料和三萬多張圖片。每到一鎮,他至少拜會一位守望者,隨著與古鎮守望者的深入交談,他精心編織江南古鎮守望者網絡,先是信件、電話和短信,接下來用QQ,最后有了微信。2018年正式建立江南古鎮守望者微信群,目前已有50多位志愿者。江南古鎮守望者聯盟開宗明義:團結一切保護古鎮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抱團守望一座座千年古鎮,為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添薪加柴。
當地人告訴我:“黎里古鎮的一半都是李海珉搶救下來的。”這是因為李海珉用大半輩子的時間呼吁古鎮搶救保護。古鎮上許多人都忘不了這樣一件事:1984年,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帶領團隊前往黎里古鎮考察,提出搶救保護黎里古鎮的設想。當時鎮上分管領導卻認為這幾個上海人過來是要阻擋黎里前進的步伐,便叫食堂的工作人員不要給阮儀三團隊提供飯菜。由于當時的伙食需要憑糧票購買,阮儀三教授連飯都吃不上,就這樣被“趕”出了黎里。提起這段往事,鎮上居民至今仍唏噓不已。但這件事如同一粒種子,將古鎮保護開發的理念植入李海珉腦海。李海珉開始關注黎里的歷史,重新審視這片熟悉的小橋流水、古樹老屋。
黎里古鎮
20世紀80年代后期,黎里迎來了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的時期。為拓寬街道,黎里老鎮區主干道沿河一側的房屋、廊棚被拆,石子街、石板街改為水泥路,部分老宅的廳堂也被改造成了工廠,原有結構被嚴重破壞。1994年,李海珉被調入黎里鎮柳亞子紀念館、黎里鎮文物保護所。1996年,黎里迎來了一次申報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的機會。不過,由于當時鎮上領導忙于衛生鎮的申報,古鎮申報一直被擱置。當時,黎里鎮文保單位已經增加到27個,但對于沒有列入文保單位的建筑,李海珉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被拆。李海珉認定:“我是一個文物工作者,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擔子落在了我的肩上。首先必須將黎里申報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否則黎里古鎮的家當很有可能會被敗完,到時怎么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是一種使命,我理應擔當。”
2003年,李海珉為新一輪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申報工作做了充足的準備,可就當材料即將遞送之時,由省政府審批480個項目全部取消,申報戛然而止。2005年,黎里鎮申報工作再次啟動,這次李海珉花了大力氣,發誓一定要成功。然而,2006年5月,黎里鎮與蘆墟、莘塔、金家壩等鎮合并成汾湖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李海珉心急如焚。為了獲得支持,他給時任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和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寫信。2008年,他專程去吳江找到時任吳江市委書記徐明,陳述理由,最終,黎里古鎮保護開發工作終于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10年5月,黎里古鎮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2012年1月30日,總投資15億元的黎里古鎮綜合開發儀式啟動;2013年,汾湖鎮重新改名為黎里鎮;2014年,黎里鎮成功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相繼被評為“中國十佳村鎮慢游地”“江南水鄉古鎮”。
黎里古鎮景色
李海珉在當地被公認為“黎里通”。黎里是愛國詩人、南社發起人柳亞子的故里。1984年,李海珉將歷年來收集的黎里鎮古建文物與歷史名人,編寫成鄉土教材和《愛國詩人柳亞子》等小冊子,努力向外界推介黎里古鎮。來到柳亞子紀念館后,李海珉一頭埋入書堆中,潛心做文史研究,全身心地撲到古鎮文化發掘之中,嘔心瀝血地研究和整理黎里的文化資源。至2021年,李海珉先后出版江南古鎮和南社文化兩類書籍20多部,共600余萬字。
黎里古鎮共有115條弄堂,始建于南宋,大多屬于明清兩代的遺存,是先民成功的生活實踐。市河在黎里專名“黎川”,由這里的先民在南宋時利用自然河道疏通開挖,一條橫貫東西,長約1980米,另一條南北走向長約500米,二者在西側十字相交。有河就有河埠頭、古橋和纜船石,三者缺一不可,黎里至今仍保留了256座河埠頭、30來座古橋、254顆纜船石。
纜船石
纜船石俗稱象鼻眼,它類似北方的拴馬樁,為方便船民纜船專門設置,上面鑿兩個洞用來穿繩子。在李海珉的指引下,我不斷地從兩岸辨認出了一系列雕有各種圖案的纜船石:芭蕉葉、萬年青、梨花、如意、必定、琵琶、佛八寶、暗八仙、瓶生三戟、瓶生蜂猴……李海珉告訴我,纜船石在水鄉古鎮并不少見,由于風化和殘損,其他江南古鎮保留下來的纜船石數量有限,黎里古鎮保存了254顆,花色品種有50來種,每顆纜船石都有說道,有象征、有暗喻,更有祈求。從2012年開始,李海珉與黎里旅游公司工作人員一道清點了市河兩岸的纜船石,并一一拍照錄入電腦,近年來又請老石匠復刻了100多顆。在這位古鎮守望者眼中,這小小的纜船石蘊藏著解讀黎里歷史文化的密碼。
纜船石
黎里古鎮自南宋建鎮以來,有一個十分特殊的風俗習慣,每年中秋節前后要“顯寶”,俗稱“中秋顯寶”。中秋節前后三天,當地人把家里古董寶貝拿出來供親朋好友、四鄉百姓觀賞。“顯寶”發端于元代,明代漸成氣候,清代特別是晚清達到鼎盛。民國時期,顯寶之風依然興旺,最后一次顯寶是在1948年。“中秋顯寶”固然充溢著富家大戶炫耀身價的虛榮,不過歷史地看待,這是一種優良風俗,它客觀上起到了搜集文物、保護文物、推介文物、宣傳文物、交流文物的作用,是黎里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李海珉的發掘和呼吁下,2014年起,黎里古鎮恢復了“中秋顯寶”這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受到省內外收藏愛好者的廣泛關注,成為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李海珉作為“中秋顯寶”傳承人,將這一主題活動融入守望黎里古鎮,留住了鄉愁也留住了故鄉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