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明白人”來自群眾、扎根群眾,具有一定法治素養,是推進基層法治建設的一支新生力量。自2021年起,南京市大力推進“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培養和發展了2.3萬名“法律明白人”。他們在村(社區)、網格廣泛開展普法宣傳、糾紛調解、民生服務等工作,有效激活了社會治理“末梢神經”。
雨花臺區普德村132號小區的晨光晚霞里,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老年人圍在“口袋花園”旁,一邊欣賞盛開的鮮花,一邊拉著家常,和諧而又美好。誰能想到,這個如今處處是花兒的老舊小區,幾年前還是另一番模樣:1976年建成的10幢老樓274戶里,老年群體約占一半。2017年環境整治出新后,公共區域悄悄冒出了一個個“私家菜園”,時常引發物業糾紛、鄰里矛盾。雨花臺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法律明白人”葛富蓮創新運用“三微”工作法,帶領居民先后將近300平方米的爭議空間變身為16個特色花園,打造睦鄰友好、守望相助的社區生活環境,小區物業糾紛、鄰里矛盾同比大幅下降。
微議事:三輪協商的進化演變
葛富蓮精準對接社會資源,搭建“七彩石”協商議事平臺,多次召開“小板凳議事會”,集體商討“我的花園我做主”議題。
5幢居民代表張大爺來到“小板凳議事會”現場,直接對葛富蓮說:“我不同意鏟掉菜地,我種的西紅柿過兩天就能吃了!”李阿姨馬上說:“老張,我家孫子最近總喜歡去你種的西紅柿地里晃蕩,天熱蚊蟲這么多,把我家孫子弄出什么病來怎么辦!”
面對各種唇槍舌劍的話語,葛富蓮沒急著調解鄰里矛盾,而是心平氣和地拿出民法典,指著物權編里關于公共空間使用的法律條文說:“小區里的公共綠地屬于大家共同所有,并不是屬于哪一個居民的。何況,遠親不如近鄰,大家住在一個小區都是緣分,只有把大家建設好了,小家才會更好。”
葛富蓮提出三個方案:一是直接鏟除菜地搞綠化;二是“以菜換菜”,即群眾將公共綠地的菜自行移除,從社區領取優質菜苗在自家陽臺耕種;三是“以花代菜”,即鏟除菜地后,打造居民“口袋花園”,居民自愿認養花園進行養護。最終,經過公開投票、集體決議,決定采用第三種方案“以花代菜”,實現了公共綠地從“私家菜園”到“口袋花園”的蝶變。
微服務:三代同堂的花園變革
葛富蓮積極鏈接共建單位,引進社會組織和在寧高校,通過開辦老年大學、組織親子活動等公益舉措,大力營造社區文化氛圍,推動形成和諧鄰里關系,顯著提升居民幸福感。
70多歲的王奶奶報名老年大學插花藝術班后,學得特別認真,時常向指導老師請教插花技巧和種花知識,她將康乃馨種在了“長壽花園”里。社區孩子們自發組織了“小小護綠隊”,給花卉掛上認領牌,每逢周末都會戴著小手套、拿著小水壺來給“玫瑰花園”澆水,呵護它們健康成長。精神障礙患者小馬很少出門,葛富蓮知道后,主動上門走訪,邀請他認養“療愈花園”的一角,還請來專業心理咨詢師陪他聊天,一起種花。一年后,小馬走出家門,主動和鄰居打招呼,還將自己養護的波斯菊種子分給大家一起種植。
微治理:三方共治的永續密碼
葛富蓮成立普德村132號小區老黨員“銀發調解隊”,隊員們每天戴著“治安志愿者”紅袖標在小區里巡邏,看到哪個居民“口袋花園”里的花兒要澆水了就提醒,遇到鄰居間因花草養護發生矛盾就勸導,發現有人毀壞綠植亂扔垃圾就制止。葛富蓮還聯合雨花臺區實驗小學、普德村幼兒園成立了“紅領巾小隊”“花園科普講解隊”,每到寒暑假,小朋友們就主動擔當“小小義務講解員”,為前來參觀的群眾介紹“口袋花園”的故事,在寓教于樂中自覺培養生態保護意識。此外,每年開展“花開雨花臺 愛在雨花臺”“‘轉角遇見美’微花園”評選活動,對評選優勝的居民獎勵日用品和消防器材,使居民自治從“文化娛樂型”向“事務治理型”轉變,切實增強社區共同體意識和家園情懷。
初秋的傍晚,葛富蓮站在普德村132號小區的“療愈花園”旁,看著居民們有說有笑,心里滿是欣慰:“只要把居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處理好每一個細節,基層治理就不難,群眾就會由衷滿意。”
(戴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