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某一周末薄暮時分,仍舊燥熱。從湖南路趕到河西星空劇場,去看戲,啥戲?京戲。什么劇目?《漢明妃》《天女散花》《雅觀樓》等。是整折子戲?非也,都是片段。這三部戲,都是青年演員主演,也都與北方有點關系,也似可稱之為金秋三戲望北方?此話怎講?且聽我說。
《漢明妃》是演繹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為何又稱明妃?據說她本名王嬙,字昭君,為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妃。她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也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當時在宮中,可能還沒有妃的頭銜,地位要比妃低很多。司馬昭這位半截皇帝,知道王昭君嗎?眾所周知,王昭君的出名,并不在于她的容貌,也非因其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丑化,遭受冷落沉寂冷宮,而是因她為民族團結而自請出塞的家國大義。因看的是此一京戲的片段,不愿行賄毛延壽者,非王昭君也,而是她的父親王太守。這位王太守在戲中是越州太守,即使是清官,也應該有碎銀若干,面對女兒的一生關鍵,難道就如此吝嗇?如此懵懂?如此不舍得?有意思的是,王昭君沒有抱怨父親的迂腐固執不通人情世故,她毛遂自薦,畫了一幅自畫像,請求送進宮中大內供皇帝品賞。哪位皇帝,漢元帝這個家伙啊。此段戲過后,則是《昭君出塞》一段,颯爽英姿的王昭君馴服烈馬,回望故國,眺望大漠,沒有悲悲戚戚,而是滿懷期待,義無反顧。王昭君此舉,為了和平,為了國家,政治站位很高,的確令人感動,也從此走出漢家深宮,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也是據說,與王昭君夫妻一場的匈奴單于死后,按照匈奴的習俗,王昭君要再嫁給新上任的單于,也就是老單于的兒子。王昭君不愿意,覺得別扭,捎信到長安,希望歸來。當時,漢元帝已死,漢成帝在位,新官不理舊事,這個皇帝哪會顧及王昭君的痛苦感受?他還是要求王昭君入鄉隨俗,嫁給新單于。無從了解當時王昭君的心情起伏真切感受。但比較體諒王昭君的應該是趙宋的王安石。王昭君故事,歷代詩家爭相吟詠,自西晉石崇始,據說吟詠昭君詩歌存世的就有七百余首,如李白的《于闐采花》、白居易的《昭君怨》、杜甫的《詠懷古跡》,尤其是詩圣的“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夜月魂”,流傳甚廣。王安石的《明妃曲》則別有新意,見解獨到。且看王荊公的《明妃曲》其一。王安石人在開封或者在南京,他眺望王昭君北走大漠,如此想象: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漢元帝后悔莫及,責怪毛延壽,真是莫名其妙: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王昭君此番北行,自知是不歸路。她怎會奢望還能再回中原: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關鍵是最后兩句,金屋藏嬌的阿嬌又如何?人生失意,何曾分東西南北?厲害了,王介甫。你這是感慨王昭君,還是同病相憐,別有所指?
且慢,王安石行筆到此,并沒有停止,他還要想象王昭君遠走大漠之后的日常生活,這就有了這首詩的其二,懷抱琵琶,目送飛鴻: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話雖到此,議論來了。漢恩胡恩,誰深誰淺?究竟知心之人在哪里?一定不是長安?。?/p>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據說范祖禹的兒子范沖看到王安石此詩,嗅覺敏銳,從政治上看問題,認為王安石是“忽夷夏之大防”“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王安石簡直就是“漢奸”“禽獸”。但歐陽修、司馬光、梅堯臣、曾鞏等還是認為王安石此詩技高一籌,堪稱力作。
《天女散花》是與王維有關。王維生病,天女前來探望。王維何故生病?這位與李白同歲的科舉狀元,一生得意。但,安史之亂,狂飆突起,源在北方,他陷入敵手,曾被迫出任偽職,被人詬病,莫非是因此而“生病”?如此說來,安祿山在1270年前發起的這一場叛亂,不僅影響了李白、杜甫,也波及到了王維啊。
《雅觀樓》是說殘唐五代之際,天下大亂,黃巢攪動天下,遭受安史之亂的蹂躪,接踵而至的是藩鎮割據的彼此攻擊,中原哪能安放一張平靜的書桌?怎么辦?如同當年請董卓到洛陽引狼入室一樣,大量的北方武裝力量躋身中原,李克用父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克用的養子李存孝有十三太保之一的美譽,他與朱溫以玉帶相賭,正午時分要斬殺黃巢手下大將沙寬海。雅觀樓在哪里?征戰廝殺,你死我活,血流成河,有何雅致可言?李存孝后來因與李存信發生矛盾不可調和,最終被李克用車裂而死,結局也很令人唏噓。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自然也是更為厲害而矛盾的人物,我父親曾多年研究五代史,撰有《后唐莊宗》,李存勖很喜歡戲,也經常親自登臺,扮相也很瀟灑自如。
《漢明妃》《天女散花》《雅觀樓》都是傳統劇目,多與北方有關,也屬歷史記憶,更是老戲,年輕演員接續薪火,演繹藝術,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