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15:00,“只有花兒不會老——江宏偉作品展”分享會在雨花美術館一號展廳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宏偉,江蘇省國畫院畫家、一級美術師沈勤,江蘇省美協(xié)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原院長劉偉冬,展覽學術主持: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安源,《澎湃新聞》藝術主編、上海書畫院畫師顧邨言,詩人、作家、《雨花》雜志主編育邦,展覽策展人、雨花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文鋼展開對談。
分享會現(xiàn)場
展覽當日回顧
李安源
在當代畫壇中,江宏偉的繪畫被公認為一種教科書式的獨特審美個案。他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藝術教育家。許多人談起江宏偉,總免不了要談到宋畫,但如果僅僅把他的繪畫和宋畫勾連起來,雖然能看出嚴密的關系,但還不是非常準確。
從宋畫到近代美術,從筆墨特點到色彩運用,江老師不僅僅結合了個人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生活體悟,更關鍵的是他對于宋畫和印象派的重新發(fā)現(xiàn)。他的畫不只在主題上延續(xù)了東方美學的核心,更在形式層面構建出獨屬于自己的語言體系。這是帶有千年包漿的宋畫,但骨子里,他卻是一位徹頭徹尾的現(xiàn)代主義者。
從他的繪畫中獲得愉悅毫不費勁。那些柔和的灰調(diào)、細膩的渲染、仿佛呼吸著的花瓣與羽片,幾乎能瞬間打動任何人。但是真正讀懂他的藝術卻并非易事。他觀察自然,卻不止于自然;他描繪生命,更是在詮釋生命背后的精神維度。他往往能穿透物象的表層,洞悉人性與自然相通的奧秘,從而形成一種既獨立又飽滿的審美趣味與精神風格。
在隨筆集《只有花兒不會老》中,我尤其感受到了一種動人的誠懇。他對一花一葉極盡精微的觀察與體驗,對瞬間與永恒的捕捉與思考,尤其令人動容。我看到的不僅是畫家面對世界的凝視,更是一份審視自我、面對藝術的懇切。他的文字與他的畫一樣,不張揚,不刻意,卻在平和之中自有千鈞之力。
今天是教師節(jié),江老師的很多學生千里迢迢趕來祝賀展覽,他們?nèi)缃褚咽钱敶袊すP花鳥畫壇的代表性人物。這些學生的成就也反映了江老師在教育上的成功。我經(jīng)常說,衡量一位教育家有兩個標準,一是看有沒有關于教育的著述,二是看有沒有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如果自詡自己是一名教育家,卻沒有教育觀點和藝術思想,我覺得是無從談起的。
我過去和江老師做過一場關于藝術教育的訪談,重點探討了技術與觀念的問題,那篇稿子直到今天仍令他非常滿意。文章反映出他關于傳統(tǒng)、圖像、藝術思想等方面極為開放的認知。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江老師仍持續(xù)以散文隨筆的方式輸出這些觀點,形成了“形散意不散”的獨特文風?!吨挥谢▋翰粫稀纷?月出版到7月加印,受到了大量讀者的歡迎。今天這么多朋友齊聚展覽現(xiàn)場,更讓這場與書同名的展覽意義非常。
劉偉冬
藝術作品的奇妙,常體現(xiàn)為對時間痕跡的捕捉。在江老師的藝術中,這一點尤為明顯。他從宋畫的高點出發(fā),卻并未停留于摹古,每一筆都是時間的痕跡,也讓觀者在細膩的筆觸間感受到生命的參與。他擅長通過作品細節(jié)的處理來留住時間,更以創(chuàng)造性的色彩語言抒發(fā)情感與美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色彩正是時間的另一種形態(tài)。我曾撰寫文章討論江老師作品中的時間性。宋畫雖為高峰,但其色彩歷經(jīng)千年早已不復當初,正如古希臘雕塑原本著色鮮明,卻在時間的流逝中褪成溫克爾曼口中“高貴的單純”。時間在藝術品中沉淀出另一重美學,而藝術家要做的,正是理解、順應并表現(xiàn)這種時間的語言。
我自己也畫畫,深知每一筆都是時間的積累。江老師的繪畫也是如此,他以順應而非對抗的態(tài)度進行創(chuàng)作。他的畫面需細看,需走近端詳。那些層疊的灰調(diào)、精微的渲染,無一不是時間的物化,是藝術與生命交融的痕跡。
他的色彩系統(tǒng)具有鮮明的當代性與主觀預設。我相信他在創(chuàng)作前便對色調(diào)有某種預設,進而尋找與之契合的物象。他筆下的灰調(diào),不是傳統(tǒng)的復原,而是基于現(xiàn)代審美和個人體驗的主動構建。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將他的作品與宋畫簡單類比。
更重要的是,江老師創(chuàng)造了一種審美范式。他不僅個人成就突出,更推動了中國當代工筆畫的多元發(fā)展。他推開一扇門,而后走出一條獨一無二的路,他的領地內(nèi)有一片獨屬于自己的花園。后人可欣賞、借鑒,卻難以重復,這促使年輕藝術家不得不另辟蹊徑。他創(chuàng)造了審美的新范式,學生和后來者才能在藝術原野中找到新的可能。在當下工筆畫創(chuàng)作趨于同質(zhì)化的環(huán)境中,江老師的藝術更顯得珍貴而有力量。他的展覽具有里程碑意義,也為后來者樹立了參照與高度。
育邦
閱讀江老師的書令我深有感觸。這是創(chuàng)作記錄也是藝術隨筆,文字與繪畫彼此呼應,共同構建出完整的美學世界。他的文章謙和、畫境靜謐,沒有尖銳的筆觸,只有娓娓道來的溫情。書中以花為主題,卻不同于作家筆下的花事。他的花連綴生活、自然與時光,從靜物中傳遞動態(tài)世界甚至聲音氣息。他的藝術始終關聯(lián)人的存在與精神境遇,我特別注意到他畫中的細節(jié),真正體現(xiàn)出中國藝術“因微而妙”的精神。他的工筆畫并非傳統(tǒng)意義的工筆,而是經(jīng)現(xiàn)代洗禮、融匯中西的當代表達,既承古意,亦具現(xiàn)代感性。書中可見他涵養(yǎng)深厚,廣涉文學與中外藝術,展現(xiàn)出綜合而豐沛的精神世界。人畫合一,正是其最動人之處。
顧邨言
六年前在金陵美術館“桃花源”展上初見江老師,后來讀到他寫朱新建的文章,至今都覺得是寫朱新建最好的一篇。他評朱新建繪畫“干凈”二字,尤為精到。他們倆一個如綠豆糕細膩微妙,一個似濃茶暢快淋漓,風格迥異卻成知己。我想,正因他們的藝術背后都是真誠和干凈。江老師的作品細膩、優(yōu)雅、淡然,更重人本感受與文脈涵養(yǎng)。他能從宋畫吸收滋養(yǎng),也能在浮躁中守住敏感,帶觀者重返記憶與自然??此奶J葦、看他的花,仿佛時間靜了下來。他作品中的現(xiàn)代性,正在于這種深植傳統(tǒng)的鮮活。感謝南京這樣一座充滿包容性的城市,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場如詩如畫的展覽,也感謝江宏偉老師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沈勤
江宏偉就像連綴時代與傳統(tǒng)的錨,讓我們和深厚的文人脈絡始終相連。于我而言,他更是人生中重要的貴人與支持者。從八十年代起,他便多次推薦我的作品,聯(lián)系藏家,協(xié)助我與畫廊合作。在我最艱難的時刻,他出手購畫、引薦知音,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多年前與江宏偉一同去安徽涇縣寫生,畫出人生第一幅現(xiàn)代水墨畫。他還建議我涉及園林題材,二者成為我此后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他推倒了工筆畫傳統(tǒng)的壁壘,開辟了新境。他也不參與任何競爭,只用藝術本身說話。他的繪畫不僅承載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文化記憶,也讓我在精神上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南朝人”。
李文鋼
調(diào)色如調(diào)味,灰度是最高級的鮮。江宏偉老師以美食家的敏銳,將生活體察轉(zhuǎn)化為藝術的層次與溫度。策劃這場展覽期間,我仔細翻閱了兩遍《只有花兒不會老》這本書,從中深深感受到他極簡卻不失趣味的人生態(tài)度,也進一步理解了他如何在工筆畫中既延續(xù)靜穆,又融入當代哲思??此P下虞美人那抹欲滴的嫩紅,恰似燉湯時對火候的精準把握,多一分則柴,少一分則寡。他不僅捕捉物體形色,更敏感于環(huán)境與情緒交織的瞬間。廚房與畫案在他眼中本是一體,真正推動創(chuàng)作的從來不是技法,而是深植于生命體驗的洞察與感受力。
江宏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狀態(tài),隨著生活的展開,自然流露出各自的情感,也由此形成屬于自己的審美標準與價值觀。我始終認為不需要過于強硬地將自己的認知套在后輩身上。我們那會兒住宿差、物資缺,人卻很快活,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的焦慮。那時信息不像現(xiàn)在這么泛濫,但也沒那么多行當?shù)慕缦蕖,F(xiàn)在年輕人畫得比我們當年好得多,卻困于“選擇太多”,在多元的標準中分散了心力。
我始終覺得自己的創(chuàng)作走向是時代使然,雖然經(jīng)歷過時代的起伏變化,從始至終卻都輕松、從容。我現(xiàn)在每天仍然畫六個多小時,靠跑步靜心。畫畫前并沒有什么預設的想法,只是安靜地打發(fā)時間。稿子漏礬、色層積疊,問題出現(xiàn)了,才順手去收拾。我不愿意過度地解讀繪畫,真想那么多,根本畫不出來。
人不必把社會的欲望當成自己的欲望。真正的幸福,是能找到一件讓自己沉浸的、哪怕在別人看來很無聊的事。如果你把它當作欲望,那也只是屬于自己的,是不被社會標價的幸福。喜歡一件事不需要引經(jīng)據(jù)典,走向哪兒都是緣分。
分享會現(xiàn)場
分享會氛圍濃厚,嘉賓發(fā)言精彩深入,現(xiàn)場反響熱烈。通過對江宏偉藝術的多維度解讀,觀眾進一步理解了工筆畫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探索路徑與精神指向。
據(jù)悉,“只有花兒不會老——江宏偉作品展”將展至2025年10月23日。值此清秋,誠邀您步入這座永不凋零的花園,于方寸之間,品讀時間與生命的詩意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