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明珠”玄武湖,千年詩話映煙波
玄武湖遠景
南京玄武湖,從古代帝王禁苑到百姓共享的“金陵明珠”,從史前河道遺脈到今日生態綠洲,淤泥里沉淀著六朝金粉,清波中倒映著千年金陵。
“錢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北宋文豪歐陽修揮毫落紙,將玄武湖與西湖并舉,定格了金陵山水的巔峰意象。千年流轉,這片水域承載了六朝金粉的輝煌與幻滅,見證了“詩仙”李白的醉月吟詠,也銘刻了王安石泄湖為田的爭議變革。
作為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玄武湖歷經歲月變遷,幾度更名,幾近消失,又奇跡般重生。北湖煙柳掩映著六朝遺韻,如今玄武湖已成為免費開放的山水城林公園,正以十里長堤楊柳堆煙續寫著盛世華章。
明后湖黃冊庫遺址展館
千年滄桑:
從皇家禁苑到城市明珠
玄武湖公園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秦小斌介紹,玄武湖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200多年的先秦時期,古稱桑泊。后來,秦始皇將“金陵”改為“秣陵”,桑泊也隨之改為“秣陵湖”。
六朝時期是玄武湖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此時的玄武湖“周四十里,東抵鐘山,西限盧龍(今獅子山),北帶大壯觀山(今紅山動物園大紅山)”。據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介紹,古代玄武湖的周邊是今天南京主城區最早適合人居的空間。史載東漢建安年間,諸葛亮出使江東路過秣陵(今南京),作出“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風水評價。六朝時,玄武湖面積比如今大,而且直接與長江相通,湖中可作水軍訓練場所。南朝宋大明三年(459),玄武湖上林苑建成,南岸設立樂游苑、華林苑。這里成為帝王專屬的皇家園林,百姓無緣親近。
北宋熙寧八年(1075),歷史在此急轉。據說為解決饑荒問題,江寧知府王安石給宋神宗上《湖田疏》,稱:“金陵山廣地窄,人煙繁茂……其北關外有湖二百余頃……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他建議將玄武湖改為農田,分給貧困百姓。當然學術界對此也有不同的說法,不少研究者認為《湖田疏》是一篇偽作,王安石是被冤枉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玄武湖因此消失了200多年。
《萬歷應天府志》記載:“國朝復為湖,以貯天下圖籍。”朱元璋定鼎金陵之后,為絕水患,保證京師安全,“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浚后湖”。玄武湖重現于南京版圖。“洪武二十四年(1391),浚南京后湖,乃復潴水為浸。”這一次結合了黃冊庫的建設,采取干湖方式,浚湖疊島,玄武湖的洲島格局形成并延續至今。故清代乾隆在《泛舟后湖攬古》詩中寫道:“勝朝乃復事開浚,洲上置庫藏輿圖。”
清代吳偉業《玄武湖》詩云:“煙水不關興廢感,夕陽聞已唱漁歌。”該詩作于1653年,距離1644年明朝滅亡還不到10年。此時的玄武湖,漁舟處處,漁歌陣陣,已不再是禁湖。另外,清代宣統元年(1909),開辟豐潤門,重修湖神廟等景點,迎接南洋勸業會的舉辦。尤其是豐潤門的開辟,徹底改變了自明初以來進入玄武湖“必自太平門出,非舟莫渡”的局面,標志著玄武湖成為近代意義上的公園。1928年8月,玄武湖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豐潤門更名玄武門,后由蔡元培題寫門額。
2010年10月1日,玄武湖拆除最后一道票閘,免費開放。千年輪回,帝王水師、黃冊密卷皆成云煙。如今,唯見畫舫載笑劃過水面,情侶手挽手走過臺城煙柳。梁洲上新建的玄武文化廣場中,古老神獸龜蛇合體玄武像靜望人間,在陽光下流淌著溫潤光澤,將神話凝成永恒。
梁洲詩詞大道
詩意棲居:
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園
一湖瀲滟如明鏡,萬感楂枒廢酒杯。歷代文人墨客在這片碧波間留下無數動人詩篇,也鐫刻下南京城千年興衰的印記。這些詩句如明珠般散落在歷史長河中,折射出玄武湖不同時期的文化光芒。
“詩仙”李白的身影多次出現在玄武湖畔。他或泛舟賞后湖月,或觀北湖梅,或訪郭璞墩,留下多首動人詩篇。唐天寶十三年(754)春,李白作《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昔聞顏光祿,攀龍宴京湖。樓船入天鏡,帳殿開云衢。”“詩中李白將玄武湖稱為‘京湖’,提出這種稱呼,李白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位。‘玄武湖八景’之首‘京湖閱武’中的‘京湖’正是出典于此。”秦小斌介紹。為紀念這位偉大詩人,2010年玄武湖景區在環湖路上建造了唐代建筑風格的“后湖映月”景觀,旁邊還立起了一座李白雕像。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詠史》更為深沉。詩中“北湖”即玄武湖,“南埭”指雞鳴埭,而“一片降旗”則濃縮了六朝更迭的興亡之嘆。李商隱另一首《南朝》中的“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回”,則描繪了南朝君主沉溺享樂的場景——天未破曉,玉漏聲聲催促,雞鳴埭口已見身著錦繡的宮女們紛至沓來。
晚唐詩人韋莊的《臺城》一詩讓玄武湖柳色名揚千古:“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如今在臺城腳下的湖岸邊,立著韋莊的漢白玉雕像,其身側就鐫刻著這首傳世之作。“北湖煙柳”和“十里長堤”的景致,均出典于此。
北宋王安石曾在拜訪隱居玄武湖畔的湖陰先生時,寫下著名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詩中的“兩山”指鐘山和九華山,而“一水護田將綠繞”中的“綠田”,正是“泄湖為田”的結果。
如今,漫步于玄武湖景區梁洲銀杏大道,仍能感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情雅韻。秦小斌介紹:“2024年我們打造了一條獨具文化特色的‘玄武湖詩詞大道’,將這些跨越千年的詩詞精華精心串聯。從玄武湖賞荷的第一首詩篇到‘詩仙’李白筆下‘京湖’的壯麗景象,從金陵懷古的深沉感慨到描繪‘天下圖籍府,后湖黃冊庫’的歷史畫卷,每一首詩都是對玄武湖美景與文化底蘊的深情頌歌。”
江蘇省楹聯研究會副會長魏艷鳴表示,玄武湖公園一向重視傳統文化,為此做了許多工作。如建成湖史館、出版《詩話玄武湖》、開辦玄武湖講堂等,近幾年還舉辦端午詩會、詩聯雅集、荷花節楹聯采風等活動,有些已形成了特色品牌。這些活動讓山水和文化相生相融,不僅增進了人們對玄武湖的了解和熱愛,還進一步提升了玄武湖的知名度、美譽度,也促進了景區的高質量發展。
后湖印月(李白)
五洲煥新:
文旅融合的現代敘事
從六朝的金戈鐵馬到現代夜經濟的璀璨燈火,玄武湖這座中國最大皇家園林湖泊,如同一部流淌的史詩,將千年文脈織入市井煙火。
近日,蒲仙島水文化主題園在梁洲正式建成對外開放。蒲仙島歷史底蘊深厚,明初便有記載。這座占地約1萬平方米的園區,將傳統水文化與現代科普完美融合,修建了流杯渠、流杯亭、環碧廊等,以亭、廊、榭、渠、疊石、水溪為載體,以景名、對聯、詩詞、歷史為要素,彰顯玄武湖獨特的水文化。開園后,這里成為市民消暑游玩的熱門場所。
玄武湖上,五塊綠洲猶如五顆璀璨的寶石點綴其間,共同繪就了一幅絕美的畫卷。秦小斌介紹,在玄武湖五洲之中,梁洲是歷史最為悠久、文化底蘊最為深厚、人文資源最為豐富的一個洲。“因此,我們將梁洲片區定位為詩詞文化核心區,除了上述詩詞大道,我們還陸續建成了明后湖黃冊庫遺址展館、玄武湖湖史館,游客在這兩個展館中都能欣賞到玄武湖獨特的詩詞文化。”
科技為古湖注入新韻。玄武湖景區重視高新技術創新應用,以沉浸體驗激活文旅新價值,將抽象的意象景觀轉化為可視、可感的文旅產品,豐富游客體驗。“我們推出了‘幻境玄武’MR體驗項目。作為國內首家將Vision Pro技術應用于文旅景區的項目,它借助高精度空間計算與混合現實技術,帶領游客沉浸式領略六朝古都金陵的獨特風貌,讓游客在移步換景間了解玄武湖的神話傳說和江南皇家園林的深厚文化底蘊。”秦小斌說。
此外,景區蓮花廣場每晚播放3D沉浸式水幕電影《尋脈玄武湖》。水幕電影巧妙融合光影技術,通過“玄武傳說”“六朝皇家園林”“明代國家檔案館”“金陵第一賞荷地”“玄武湖八景”等板塊,生動展現了玄武湖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自然風光之美,為游客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也為炎炎夏日增添一抹清涼。景區還引入全息紗幕投影,以“玄武湖奇幻夜”為主題,采用全息3D技術與紗幕投影相結合的方式呈現,觀眾無需借助額外設備,就能獲得身臨其境的裸眼3D觀看體驗。
“每年秋季,我們還會舉辦玄武湖菊花會。這項活動歷史悠久,已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到10月中下旬,景區不僅會在梁洲金陵盆景園展出百余品種千余盆精品菊花,還會在多處區域布置室外氛圍景點。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其的創新發展。”秦小斌介紹。
玄武湖的魅力不僅在于湖光山色,而且在于其承載的千年文脈。魏艷鳴表示,相信通過詩聯創作等文化活動的多維聯動,讓歷史“可讀”、讓文化“可感”、讓詩意“可觸”,玄武湖將不僅是景區,更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活著的文化博物館。
(江南時報記者 張姣姣 圖片由南京玄武湖景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