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續東坡文化譜人文樂章
在蘇軾一生漂泊的足跡中,江蘇宜興(古稱陽羨)占據著特殊位置。“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這句流傳千古的詞,道盡了他對宜興山水的眷戀。盡管蘇軾病逝于常州,最終未能實現“歸老陽羨”的夙愿,但他與宜興的情緣已深深融入這片土地的文脈之中,成為當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日,江南時報記者采訪了宜興市蘇東坡研究會負責人黃波,聽她講述這位曠世文豪與江南小城跨越千年的文化情緣。
東坡書院
瓊林一諾成千古
蘇軾的陽羨情結溯源
這段深厚情緣的源頭,要從眉山蘇氏與宜興蔣氏的世誼說起。黃波介紹,北宋天圣元年,時任眉州通判的宜興人蔣之奇的伯父蔣堂主持鄉試,發現并提攜了蘇軾的伯父蘇渙。翌年蘇渙登第,成為宋代眉山蘇氏第一個進士。蔣堂創立了蔣氏家學,蘇渙創立了蘇氏家學,兩門家學同源。蘇軾、蘇轍詩文里屢屢提及此事。
公元1057年,在一次汴京瓊林宴上,新科進士蘇軾與宜興才子蔣之奇、單錫比鄰而坐。當蔣之奇描述家鄉“溪山如畫”的景致時,年輕的蘇軾當即立下“雞黍之約”——他日當卜居陽羨。這個看似即興的約定,竟成為貫穿蘇軾一生的執念。
宜興對蘇軾的吸引力遠不止山水之美,這里更有一群在他人生跌宕起伏中始終不離不棄的摯友。黃波指出,蔣之奇、蘇東坡、錢勰和王欽臣被稱為“元祐四友”,從瓊林宴初識一直到去世,蔣蘇的友誼維持了近50年,其間無論仕途沉浮、天各一方,相互的信任和支持從未改變。蔣之奇的侄子蔣璨,自號“景坡”,堪稱最早的東坡“鐵粉”。后來,這位超級粉絲在宜興山中專門營建景坡堂,用于收藏東坡詩文雜言和殘章斷稿,成為歷史上最早的東坡作品收藏館之一。
單錫、單鍔兄弟則是蘇軾在宜興的至交。史料記載蘇軾“愛其賢,以女兄之子妻之”,他親自做媒把堂姐的女兒嫁給了單錫,可見交情之深。在蘇軾被貶惠州的艱難歲月里,只有幼子蘇過相隨,長子蘇邁帶領其余家眷在宜興生活。當時嶺海隔絕,音信杳無,宜興學佛者卓契順見蘇邁憂心不已,當即表示要為他送信給父親。那句“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的豪言,以及“涉江度嶺,徒行露宿,僵仆瘴霧,黧面繭足”的艱辛旅程,成為這段情誼最感人的見證。
此外,宜興淳樸的民風也是吸引蘇軾的重要因素。據考證,蘇軾至少六次在宜興買田置業,田產由蔣之奇堂弟蔣公裕等負責照管,這些田產成為蘇家重要的經濟來源。紹圣年間,蘇軾遠謫嶺南時,將家小留在宜興;靖康元年,東坡次子蘇迨去世后,其妻歐陽氏又率家人重返陽羨。最終,蘇軾三子的后裔共享了這些陽羨田產。
蜀山弦歌九百年
一座書院的文脈傳承
在宜興丁蜀鎮蜀山南麓,青磚黛瓦的東坡書院歷經千年風雨依然書聲瑯瑯。900多年來,東坡書院訴說著蘇東坡和宜興的深厚感情。
歷代宜興百姓對蘇軾的尊崇與熱愛,使得東坡書院雖幾經廢興,卻始終能在原址保存,續寫著這段不解之緣。1088年,蘇東坡托田客筑室于蜀山之麓,始稱“東坡書堂”,在此講學授業,亦稱為“元祐老屋”。之后,蘇軾多次來到宜興。1094年,蘇東坡被貶惠州,蘇邁、蘇迨攜家小就食宜興,靖康之亂后,其子孫亦居于此。
南宋寶慶年間,蘇東坡入祀宜興先賢祠。端平年間,東坡書堂改為東坡祠。元代在原址上構建草堂,以祀東坡,史稱“東坡草堂”。明代重建東坡書院,清代屢次修復,成為東南八鄉培養人才之地。民國后改為東坡小學,從這里走出了會計學家潘序倫、院士吳浩青及一批工藝美術大師。
作為宜興弘揚東坡文化的重要地標,東坡書院此前進行了全面提升,包括優化游覽路線,更新展陳方式,開辟12個功能場館,開設公益課堂,創新推出“東坡夜讀”“開筆禮”等特色活動等,人氣持續攀升。該院講解員馮逸青表示:“這里每周都有兩三場活動,覆蓋全年齡層、各行業人群,讓東坡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蘇東坡雕像
文脈賦能新實踐
讓千年IP綻放光彩
在煥然一新的東坡書院里,游客不僅能提筆描紅感受東坡書法,甚至能體驗AI生成詩作……這些數字互動項目正讓這座古老書院煥發新活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范例。
作為蘇軾買田置地、意愿終老之地,宜興至今仍留存大量相關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宜興深度挖掘、激活、利用東坡文化資源,使之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設、人民生活,全力打響“東坡第二故鄉”文化品牌,賦能城市發展新活力。
在深化研究方面,宜興成立蘇東坡研究會,系統梳理東坡與宜興的歷史淵源。研究會把握真實性、準確性原則,針對研究中的空白進行課題攻關,同時用發展的眼光闡釋東坡文化的當代價值,推動文化傳承及文旅融合。在活化利用方面,當地堅持“保用結合、以用促保”,提升遺址遺跡的吸引力。在城市更新中巧妙融入東坡元素,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讓東坡文化走進百姓生活。
在創新發展方面,宜興注重深度融合,通過多維的沉浸式文化體驗和創新的傳播手段,使東坡IP“活起來”,織就人文與經濟發展“雙面繡”。加大文化創作生產,以東坡文化為素材,豐富宜興文化文藝創作方式,不斷注入新的源頭活水。加大文旅深度融合,搶抓宜興納入“東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游徑”節點城市的有利契機,開發“宜興東坡游徑”,實現文物資源與周邊非文物資源整合聯動,打響東坡文化IP。
黃波認為,蘇軾留給宜興最寶貴的精神遺產是“陽羨田”這一文化意象。她解釋,與陶淵明的“桃花源”一樣,“陽羨田”已成為中國文人心中歸隱之地的象征,但“陽羨田”更加真實具體。千百年來,“陽羨田”出現在無數詩文中,成為人們向往的精神家園,文人雅士心慕身追,更籍或遷居宜興,為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注入了新鮮的生命和持久的活力。
“盡管陽羨田園夢最終伴隨著蘇東坡北歸染疴病逝常州而戛然而止,但他的獨立人格和積極精神已永駐在陽羨的山川大地,也在這片罨畫溪山播下了‘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精神種子。”黃波說。從瓊林宴上的青春約定,到蜀山腳下的千年書院,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情緣,正通過持續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轉化,蘇軾與宜興的故事仍在續寫。
(江南時報記者 鄧雯婷 文 馬曉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