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甚廣的董永傳說、充滿祥瑞之氣的舞龍耍獅、順口幽默的上梁說鴿子、走街串巷的漁鼓道情、節奏整齊的釘船排斧、熱鬧非凡的廟會香期,還有那湯白汁濃的魚湯面、稠綿甘暢的糯米陳皮酒、老鹵燉制的豬頭燒臘、清涼爽滑的變蛋……這些土風土味的文化大餐,也是我魂牽夢縈的鄉愁。
這些帶著濃郁家鄉底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生活在東臺這片沃土上的先民們一代又一代傳承至今的精神財富,猶如一幅鮮活的、立體的、亮麗多姿的民間風俗畫卷展現在我的面前。
說起東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不想到令家鄉人引以為傲的周巍峙先生。周先生是著名音樂家,他創作的“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膾炙人口,唱響中華大地。他還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真誠守望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先行者。早在1979年,時任文化部代部長的他,針對時代變遷、民族民間文化消失速度日益加快的狀況,親自組織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這一偉大創舉既為中華民族建起一座原生態的文化基因寶庫,也把活躍在老百姓生活中“難登大雅之堂”的民族民間文化推上了國家文化藝術的殿堂。那時我在家鄉時堰鎮文化站工作,有幸參與周巍峙先生組織的這項宏偉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白天手提錄音機,腳踏自行車,走村串戶尋訪民間藝人,收集民間故事、歌謠、諺語,晚上挑燈夜戰,逐字逐句進行記錄整理。時堰鎮成為當時東臺市率先完成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纂任務的鄉鎮。可以說,這10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自上而下合力推動的結果,是周巍峙先生一手策劃,親自組織實施,用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建立起來的“文化長城”,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取代過去長時間使用的“民族民間文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等概念,是在21世紀初。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第一次出現“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物質文化遺產是“固態的”,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包括口頭文學、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紅白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民間傳統醫學藥學,以及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中國的昆曲和古琴藝術分別于2001年和2003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名單。此后,這一概念開始廣泛出現在我國各級官方文件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于農耕時代,根植于民族民間的沃土,是千家萬戶、千行百業的勞動人民用智慧和雙手創造出來的。東臺通江達海、緣水而興、依海得福。堤西成陸時間久遠,土地肥沃,頗利耕作;堤東灘涂多草,有煮海為鹽之利。良好的生態環境,給東臺先民農耕漁獵、繁衍生息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開莊遺址、東臺——興化蔣莊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活勞作。如此厚重的歷史積淀,創造出多少民間傳說、生產方式、勞動記憶和風俗禮儀,現代人是無法估量和想象的。不管怎樣,這些流傳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代代東臺人耳濡目染、口傳心授,并在傳承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出來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厚重禮物,承載著先人的榮光,更是文化創新、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和源泉。
東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直秉持行穩致遠、守正創新的理念,積極探索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活態性保護的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傳承人、傳承主體、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使非遺保護的當代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東臺書畫、發繡、二胡等民間藝術先后多次被當時的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全市現有列入國家、省、市、縣(市、區)級非遺名錄的項目56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0多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足見東臺“家底”豐厚、根脈綿長。
見人見物見生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姿態、新方式走進大眾生活,是東臺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引人注目的亮點。2000年,我作為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組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見證了來自東臺的民間藝術在國家藝術節上的精彩呈現。東臺民間藝人首次在國家藝術殿堂亮相,王瓊的發繡、王東元的彩繪葫蘆、高大中的大觀園微型景觀等作品精妙絕倫。在此后的首屆江蘇·中國民間藝術節、第二屆中國家庭文化藝術節、江蘇省文物節等重大節慶展示活動中,均能見到來自東臺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他們的代表作品。更令人驚嘆的是,東臺對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董永傳說,進行深度挖掘、整理和完善,并依托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生態濕地——黃海濕地,將自然風光與古建筑融為一體,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愛情故事和孝賢文化的靈魂,活化成全國首家大型愛情主題公園——東臺董永七仙女文化園,將“無形”的文化資源成功地轉化為“有形”的文化財富。這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融合在一個連接點。
我們每個人無論走到哪里,也無論走多遠、飛多高,都不能忘記祖輩們走過的路,當以敬畏之心虔誠地守護好、傳承好這些帶著濃濃煙火氣和人情味的“活化石”。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傳承“活態文化”的非遺,關鍵在于傳承人的培養和受眾面的擴大,否則逃脫不了“人在藝在、藝隨人亡”的命運。培養一批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任重道遠。如今,在保持核心理念和技藝、代表性元素和符號不丟失的前提下,非遺保護傳承實踐的“中國方案”已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文旅融合中、在現代生活里、在工藝制造上、在藝術創作時……演繹著新時代民族民間文化瑰麗多姿的壯美傳奇。相信家鄉人民、非遺保護工作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定會跟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通過智慧的、科學的手段,打開非遺“活水”之源,讓代表東臺文化氣質的民間傳統技藝“活”起來,“亮”起來,“炫”起來,使非遺之花綻放出歷久彌新的光彩。
作者簡介:嵇亞林,江蘇東臺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群眾文化學會會長,江蘇省群眾文化學會書畫研究院院長,南京博物院首任黨委書記,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原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