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期中外文學藝術研究領域,過往對于東方農耕文明與西方海洋文明的對比研究成果豐碩,這些研究深刻揭示了兩種文明在敘事傳統上的顯著差異。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成果既對以往研究的價值予以肯定,同時也提出了質疑。
人類文明的敘事傳統,與生存的地理環境及生產方式緊密相連。東方農耕文明扎根土地,在春種秋收間篤信秩序、倫理與因果,反映在民間傳說和舞臺戲劇上,呈現出“結局可預期、人物臉譜化”的特點;西方海洋文明以航海為脈絡,于驚濤駭浪的未知中接納冒險、個體與變數,其敘事作品多展現“結局難預測、人物復雜化”的審美傾向。這兩種文明的文化成果,恰似兩面鏡子,映照出不同生存邏輯下的精神世界。以往研究準確地捕捉到了這些差異,為理解東西方文化的獨特性提供了堅實基礎。
但新的研究也指出,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明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兩種文明敘事傳統的純粹性受到挑戰。例如,在當代文學藝術作品中,東方作品開始展現出對個體內心復雜性的關注,西方作品也偶有強調集體倫理秩序的情節,這與傳統的文明敘事特征有所偏離。因此,重新審視和深入探究兩種文明在當代語境下的敘事差異與融合,顯得尤為必要。
一、農耕文明的“確定性敘事”:倫理秩序與因果閉環
東方農耕文明的關鍵在于“土地依附”,農民依賴土地,遵循四季規律、家族倫理與社會秩序才能生存。這種對“穩定”的追求,造就了敘事作品的“可預期性”,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局,忠臣孝子、奸賊淫婦的臉譜化設定,本質上是對農耕社會“秩序不可破”的文化確認。
(一)民間傳說:因果循環的“必然結局”
中國民間傳說的結局往往是預設好的,無論過程多么曲折,最終都會回歸倫理閉環。像《白蛇傳》中,白素貞雖為蛇妖,卻因善良(對許仙深情、對百姓慈悲)被同情,法海雖為高僧,卻因固執(強行拆散姻緣)遭詬病,最終雷峰塔倒、白蛇獲救,體現了“善惡有報”的農耕倫理。即便如《孟姜女》這樣的悲劇,孟姜女哭倒長城,也是對“暴政必遭天譴”的樸素認知,雖結局悲慘,但“反抗暴政”的價值導向明確,不存在西方敘事中“善惡模糊”的情況。
在當代,網絡文學《贅婿》延續了這一傳統。主人公穿越古代,面對家族紛爭與社會變革,秉持傳統道德觀念,憑借智慧和努力化解危機,維護家族與社會秩序。情節融入現代元素,卻依然遵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邏輯,強化了農耕文明對倫理秩序的堅守。
(二)舞臺戲劇:臉譜化的“角色符號”
京劇臉譜是農耕文明“人物臉譜化”的典型代表。紅色象征忠勇(如關羽),白色代表奸猾(如曹操),黑色寓意剛直(如包拯),角色一出場,善惡屬性一目了然,觀眾無需揣測其內心。這種臉譜化源于農耕社會的“集體主義”,個體作為家族、社群的一員,價值由是否符合倫理規范定義,而非個體性格獨特性。例如《鍘美案》中,包拯的“黑面”與“鐵面無私”、陳世美的“白面”與“忘恩負義”緊密相連,戲劇沖突圍繞“倫理對錯”展開,觀眾樂趣在于看“正義如何實現”,這種“確定性”帶來倫理認同的安全感。
二、海洋文明的“不確定性敘事”:個體探索與命運無常
西方海洋文明以“航海冒險”為核心,古希臘、古羅馬依靠海洋貿易,中世紀后的歐洲通過航海探索新航路,海洋的變幻莫測讓他們接納“不確定性”。這種文化基因反映在敘事作品中,呈現出“結局難預測、人物性格復雜”的特征,善惡界限模糊,命運多變,個體的掙扎與選擇比“倫理正確”更受關注。
(一)史詩與神話:命運無常的“開放式結局”
古希臘史詩《奧德賽》是典型例子。奧德修斯十年歸鄉之路充滿偶然,并非“善有善報”的必然。他因傲慢得罪海神,因輕信遭遇獨眼巨人,最終靠妻子珀涅羅珀的智慧(用織衣拖延求婚者)才得以團聚。結局雖圓滿,但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才是關鍵,若珀涅羅珀動搖或奧德修斯未偽裝成乞丐,結局將截然不同。古希臘神話同樣充滿“無常”,俄狄浦斯一心逃避“殺父娶母”的預言,卻因命運捉弄而應驗,其悲劇源于“人無法對抗命運”的無奈,這與東方農耕敘事中通過“積善”或“抗爭”改變命運(如《沉香救母》)截然不同。
當代美劇《權力的游戲》進一步深化了這種不確定性敘事。劇中人物眾多且性格復雜,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劇情跌宕起伏,充滿意外與反轉,角色命運不受自身控制,結局出乎觀眾預料,深刻展現了海洋文明對命運無常的描繪以及對個體在復雜環境中掙扎與選擇的關注。
(二)戲劇與小說:復雜多面的“人性鏡像”
莎士比亞戲劇將“人物復雜性”發揮到極致。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并非傳統意義的“英雄”,他優柔寡斷、多疑敏感,既想為父復仇,又糾結于“生存還是毀滅”;克勞狄斯也非純粹的“惡人”,他對喬特魯德有真情,對丹麥治理也有成效。這種“善惡交織”打破臉譜化界限,觀眾無法簡單定義人物,只能在矛盾中感受人性真實。結局充滿不確定性,哈姆雷特復仇成功卻同歸于盡,福丁布拉斯雖繼承王位卻對悲劇迷茫,沒有“正義必勝”的明確結論,只有對“人性與命運”的永恒追問,體現了海洋文明“個體探索”的特質。
三、兩種敘事的文化根脈:生存邏輯下的審美選擇
東方農耕文明的“確定性敘事”與西方海洋文明的“不確定性敘事”并無優劣之分,只是不同生存邏輯下的文化表達。
農耕文明依賴土地,需要穩定的倫理秩序來維系社群合作(如春耕鄰里互助、秋收家族分工),所以敘事作品要“明確善惡、確認因果”,通過可預期的結局強化社群倫理共識。百姓看《包公案》記住“當官要為民做主”,讀《二十四孝》懂得“家族倫理至上”,這種敘事是農耕社會的“文化粘合劑”,讓個體在集體秩序中找到歸屬感。
海洋文明依賴航海,個體需在未知中獨立判斷(如船長決定航線、商人預判風險),因此敘事作品要“展現復雜、接納無常”,通過不確定的結局激發個體思考能力。觀眾看《哈姆雷特》思考“如何面對選擇困境”,讀《奧德賽》領悟“如何在變數中堅守目標”,這種敘事是海洋社會的“文化催化劑”,助力個體在探索中成長。
然而,隨著全球化加速,東西方文化相互影響,敘事差異逐漸縮小。一些當代東方作品開始注重人物內心復雜性,嘗試突破傳統臉譜化;西方作品也偶有強調倫理秩序的情節。這反映了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中敘事傳統的演變。
同時,現代科技與社會結構變化對東西方敘事作品的創作與接受影響深遠。在東方,互聯網普及使民間傳說以新形式傳播演繹,部分作品在保留傳統倫理內核的同時融入現代價值觀;在西方,科技元素大量應用于影視、文學作品,改變了傳統海洋文明敘事對未知的探索方式,為不確定性敘事注入新內涵。
例如劉慈欣的《三體》,這部作品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它巧妙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從敘事上看,既體現了東方農耕文明對秩序和因果的思考,又展現了西方海洋文明對未知探索和個體選擇的重視。在《三體》中,人類面臨外星文明的威脅,不同角色在絕境中的選擇和行為,既有對人類整體命運和秩序的堅守(類似農耕文明對集體利益和秩序的維護),又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冒險與探索(如同海洋文明對未知海域的開拓)。這種融合打破了傳統東西方敘事的界限,創造出獨特的審美體驗,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融合對敘事創作的影響。
四、從多元藝術形式看敘事差異
(一)繪畫藝術中的敘事呈現
在東方繪畫中,尤其是中國傳統繪畫,常通過描繪田園風光、家族生活場景等體現農耕文明的敘事。如描繪豐收場景的畫作,展現農民辛勤勞作后收獲的喜悅,傳遞出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穩定生活秩序的向往,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典型性,傳達出傳統的倫理觀念。而西方繪畫,像一些描繪航海冒險的作品,畫面中波濤洶涌的大海、勇敢堅毅的航海者,體現出海洋文明對未知的探索和個體在挑戰中的掙扎,人物形象更注重展現個性與復雜情感。
(二)雕塑藝術里的敘事表達
東方雕塑如寺廟中的佛像,姿態莊重、表情祥和,體現出對道德規范和精神秩序的尊崇,反映出農耕文明追求的寧靜與和諧。西方雕塑,如古希臘的雕塑作品,強調人體的力量與美感,展現個體在運動和挑戰中的動態,體現海洋文明對個體價值和冒險精神的崇尚。這些不同藝術形式中的敘事差異,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兩種文明敘事特點的理解。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敘事融合
(一)融合方式與程度分析
全球化使得東西方敘事相互影響,具體表現為東方作品借鑒西方敘事技巧,如一些東方電影采用多線敘事、開放式結局等方式增加故事的復雜性和懸念;西方作品則吸收東方文化元素,在情節中融入東方的倫理觀念和哲學思想。例如某些好萊塢電影中出現對家庭、忠誠等東方價值觀的強調。這種融合程度因作品而異,部分作品只是淺層次的元素借用,而有些則深入融合,創造出全新的敘事風格。
(二)獨特審美效果探討
融合兩種敘事特點的作品產生了獨特的審美效果。一方面,它滿足了當代觀眾對多元文化體驗的需求,讓觀眾在一個作品中感受到不同文明的魅力;另一方面,這種融合打破了傳統敘事的定式,創造出更具張力和深度的故事世界。例如一些國際合拍電影,將東方的細膩情感與西方的視覺沖擊相結合,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審美享受。
六、受眾對不同敘事方式的接受心理
(一)文化基因影響解讀
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對兩種敘事方式的接受心理存在差異。東方受眾受農耕文明影響,對具有明確倫理導向和因果關系的敘事更容易產生共鳴,他們在故事中尋找道德指引和情感寄托。西方受眾在海洋文明熏陶下,更能接受充滿不確定性和復雜人物關系的敘事,將其視為對現實世界多元性的反映,從中思考個體的存在與選擇。
(二)跨文化接受變化
隨著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受眾的接受心理也在發生變化。東方受眾逐漸接受西方敘事中對個體內心的深入挖掘,西方受眾也對東方敘事的倫理深度和情感細膩度產生興趣。這種跨文化接受的變化反映了文化交流對受眾審美觀念的影響。
七、哲學思想與敘事傳統的內在聯系
(一)儒家思想與農耕文明敘事
儒家思想是農耕文明的重要哲學基礎,其強調的“仁、義、禮、智、信”深刻影響了農耕文明的敘事。在敘事作品中,體現為對道德規范的尊崇、對家族倫理的維護以及對社會秩序的追求。例如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都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塑造人物形象、構建故事情節,傳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二)古希臘哲學與海洋文明敘事
古希臘哲學強調對世界的探索、對個體價值的尊重以及對命運的思考,這與海洋文明的敘事緊密相連。在古希臘神話和史詩中,人物不斷挑戰命運、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體現了古希臘哲學對個體自由和探索精神的推崇。這種哲學思想影響了西方敘事傳統,使其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和對未知世界的冒險描繪。
結語:文明鏡像中的敘事智慧
從《白蛇傳》到《哈姆雷特》,從京劇臉譜到莎士比亞戲劇,東西方敘事差異源于農耕與海洋文明對“生存與秩序”的不同回應。東方的“確定性”堅守集體倫理,西方的“不確定性”尊重個體探索,二者共同構成人類對“人性與命運”的全面思考。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應從不同文明的敘事中汲取智慧,在確定性中尋求安穩,在不確定性中追求突破,以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通過重新審視和深入研究兩種文明的敘事傳統,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樣性與交融性,為當代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