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詩行
□ 謝君
近來對烹飪的熱愛如燎原星火,一發(fā)不可收。邂逅雪小禪的《四方五味》,書中提及的酸甜苦辣茶,令人不禁思索——為何將茶納入五味之列?常品茶的人都懂得,茶湯里藏著歲月的千般況味。而在廚房的方寸天地間,茶更是別具一格的調(diào)味師,尤其是龍井入菜,那一抹清冽茶香,總能為食材注入別樣靈韻,細(xì)細(xì)品味,唇齒間縈繞的是自然饋贈的清新。
如今打開抖音,美食教程琳瑯滿目。指尖輕點,便能解鎖心儀佳肴的制作秘籍,從食材清單到調(diào)味細(xì)節(jié),講解細(xì)致入微。都說“南米北面”,可生長在南北交界的我,卻獨愛面食的質(zhì)樸與包容。一碗筋道的面條、一籠熱氣騰騰的餃子,都是味蕾的盛宴。而親手包制餃子,更是讓我樂在其中。
記憶的時針撥回童年,那時母親并不擅長包餃子。正巧哥哥考入烹飪學(xué)校,主攻白案技藝,包包子、捏餃子、揉饅頭,樣樣精通。于是,放學(xué)后的哥哥多了個“小徒弟”——我。初學(xué)包餃子,和面這道工序便難倒了我。哥哥一邊示范,一邊耐心講解:“水要分次加,揉面講究‘三光’,面團揉好還得用濕布蓋著醒一醒?!陛喌綋{皮,搟面杖在他手中如有魔法,揮舞幾下,面團就變成了又圓又薄的面皮,可到了我手里,面團卻總被搟得歪歪扭扭,急得哥哥直跺腳,面團被摔得“砰砰”響,為此沒少挨父母責(zé)備。
歲月悄然沉淀,曾經(jīng)的“手殘黨”如今已能獨當(dāng)一面。洗菜、剁餡、搟皮,每個步驟都駕輕就熟。餃子的餡料可謂千變?nèi)f化:西葫蘆肉餡清爽可口,玉米蝦仁餡鮮甜彈牙……而最讓我魂牽夢縈的,還是經(jīng)典的韭菜肉餡。調(diào)餡時,韭菜需提前洗凈瀝干,切成細(xì)碎后再與鮮嫩肉沫相遇,然后打入金黃蛋液,添少許鹽與生抽,順著同一方向攪拌,直到香氣四溢、餡料黏稠。
包餃子也有講究:餃子皮中間稍厚防露餡,邊緣薄些更易捏合。將飽滿的餡料置于餃子皮中央,指尖輕捏出層層疊疊的褶子,一只只小巧玲瓏的餃子便穩(wěn)穩(wěn)立在竹匾中,宛如列隊的士兵。水沸下鍋,待餃子在沸騰的水中翻滾兩三次,點入涼水“三沉三浮”,最后以小火慢煨,靜待它們浮出水面。
出鍋的餃子蘸上醇厚的山西老陳醋,一口咬下,滾燙的汁水在舌尖迸發(fā)?;腥惑@覺,這烹飪的過程,恰似人生的縮影:歷經(jīng)翻炒煎炸的淬煉,方能褪去青澀,沉淀出醇厚的滋味。
望著盤中的餃子,淚水突然模糊了視線——母親離世十余載,可每當(dāng)我系上圍裙,總感覺她就站在身后,溫柔注視著我。原來,愛從未因時光流逝而褪色,反而在煙火日常中愈發(fā)清晰。我含著淚,一口氣吃下五個餃子,仿佛這樣,就能與母親共享這份溫暖。
恍惚間,那個蹲在院子里,捧著餃子邊吃邊數(shù)星星的小女孩,似乎從未走遠。時光流轉(zhuǎn),唯有這人間煙火,將記憶與溫情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