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個于都,紅軍長征始發地;四川有個成都,劉備建功立業的一方天地;重慶有個豐都,塑造了獨特的陰曹地府;浙江有個仙都,是個山水相依、鐘靈毓秀的地方。
(本文作者在仙都石梁橋上留影)
這里山唱主角,要不是給好溪留下一條水路,給一個村子騰讓出建房造屋的宅居地,那峰巒起伏、連綿不斷的山體,必將會把這兒的大地全覆蓋。
浙江縉云仙都風景區就坐落這爿山青水秀風水寶地上。2025年7月上中旬,攜程南京南湖店組織的一支數十人的康養旅行團,來到步虛山下的鼎湖村,拉開了今夏涼都康養生活體驗的序幕。
(世界單體最高石柱——鼎湖峰)
鼎湖村是浙江省農家樂特色村、特色旅游村,位于“天下第一峰”鼎湖峰斜對面。高聳入云的鼎湖峰,是鼎湖村最為引人注目的風景,它東接步虛山,西臨練溪水,底部面積2468平米,頂部面積710平米,高170.8米。其頂部是底部黃金分割線2倍的數值,加之迎面的山體,如刀削斧砍,壁立千仞,橙黃如金,在西斜的太陽照射下,呈現璀璨輝煌的色彩。遠遠望去,像一根直插云霄的巨大石筍,有刺破藍天的力量,如同巍峨矗立的哨兵,駐守著縉云大地的安寧,令人不禁生出幾分敬畏之情。
山間林木郁郁蔥蔥,茂密而繁盛,像給鼎湖峰披上了一件深綠色的外衣,宛如在一塊翡翠中鑲嵌了一顆璀璨的鉆石,給人以威嚴而神圣的感覺。
(清澈如鏡的好溪)
我們數十人的康養旅行團,住在劉氏人家一棟名為“必勝樓”的寓所里。一樓是長方形的餐廳,約300平米,可供百人同時就餐,餐廳的北側是寬敞的廚房,2~4樓為賓客的臥室,設施齊全,類似于酒店的標準房。康養業主一日三餐的招待,滿滿的家的溫馨與味道,尤其是每日午晚兩頓正餐的膳食,五葷七素、大盤大碟12道菜肴,外加大盆的葷素湯各一道,皆為地道的農家的食材、農家的味。如若光吃飯不喝酒的話,這么多湯菜的數量無法實現光盤行動,得起碼浪費三分之一的量。
吃住滿意,賓客康養休閑、游山逛水、觀景覽勝、樂在其中,深感我們生活在新時代多么幸福、多么美麗!
康養村優美的環境
初來乍到的我們,感覺很新奇,吃了主人招待的第一頓晚餐,一個不落地到外面溜達一圈,筆者和家人亦不例外。
縉云的夏日傍晚時分,山里的風春意迷蒙,輕盈的吹拂在臉龐,使人有愜意的涼爽感。避暑山村特色鮮明,是42度高溫的杭州,38度高溫的南京,所不能比擬和不可同日而語的吧?逃離高溫的煎熬,乃明智之舉。
我們漫步徜徉在康養村一條寬敞的柏油馬路上,除了能近距離地目睹鼎湖峰巍峨的雄姿,還能聞到山上的繡球花、四照花,和不遠處荷塘里的蓮花,合并傳遞的馥郁芬芳,為縉云的鼎湖村增添了幾分靈氣,渲染了康養的美好氛圍。
鼎湖峰的腳下,碧波蕩漾的小溪靜靜地流淌著,清晰地倒影著兩岸蔥蘢的植被。伴隨著溪水的緩緩流動,形態各異的鵝卵石,在夕陽里閃爍著微光;幾尾小魚在清澈的水中嬉戲,時而跳出水面,激起一圈圈的眼紋般的漣漪;臨近傍晚的河灘邊,可見一老翁靜坐垂釣,享受生活的樂趣和情調。正是這溪水的清澈與山間的寧靜,勾勒出了縉云仙都鼎湖村動人的山水畫卷。
(倪翁洞)
這里特殊的避暑環境,不僅是大自然對這爿土地的偏愛,而且也是鼎湖峰的造化,水的鐘靈毓秀的養育,民風淳樸的沉淀,共同優化的結果。
康養村的晚靄,悄然在我們視線里降臨,燈光映照下的鼎湖峰、鼎湖村、好溪、蓊郁的林木,隱約能夠分辨出朦朧的美影,尤其是鼎湖峰的拔地參天、凸現陽剛之氣的偉影,依舊是這兒夜色里,鶴立雞群、扛鼎壯觀與獨樹一幟風景!
山不在高 有仙則靈
幾乎所有的康養村,無不建在冬暖夏涼的風水寶地上,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而且大多距風景名勝地近在咫尺,有的甚至與之毗鄰地緊挨著。我們攜程南湖店康養旅行團,此次來到的鼎湖村,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近的就像筆者家住秦淮區剪子巷一樣,距離國家5A級景區老門東僅一路之隔。我們住在鼎湖村民宿里,都能聽到馬路對過的縉云仙都地質公園里,游人笑語喧嘩的聲音,天賜的優渥條件,鼎湖村想不成為游人避暑康養去處都不行。
絡繹不絕前來鼎湖村的游客人滿為患,村子里所有的民宿房被訂購一空。包吃包住,前客讓后客,不能長期占據臥室,因為業主不斷接到康養旅行團前來入住的信息,其中包括網上訂購的自駕游散客。
鼎湖村依憑步虛山涼爽的地域環境而得其益,亦因鼎湖峰“天下第一峰”聞名遐邇而得其美,真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為春。
入住康養村的第二天上午,我們攜程康養旅行團隊數十人,游覽了縉云仙都地質公園(與住地一路之隔),并乘坐纜車登上了步虛山的巔峰,好溪、鼎湖峰、林立的石筍、優美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并且欣賞到近旁仙都山蓊蓊郁郁的風姿,與步虛山的峰巒疊嶂,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意境,有著互為襯托美不勝收的景致與大氣磅礴的深邃觀感。
步虛山在浙江省眾多的崇山峻嶺中,它的海拔高度只有364米,正應驗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古諺。據元代的《仙都志》記載:步虛山在仙都山前,正與玉虛宮相對,疊嶂倚空,群峰掩映,古老云黃帝嘗煉丹之所。
這段文字的記述,告訴了我們后人,步虛山的山仙不是個普通的人,而是中華民族的先祖軒轅黃帝,這里留下了他從中原南下而來的足跡。他不像我們今天的人到步虛山為避暑納涼而來,他是帶著使命而來。相傳黃帝在此煉丹,使用了千斤重鼎一般的洪荒之力,壓塌了步虛山的峰頂,使之形成了一個深淵般的凹槽,雨水在此積聚成湖,所以,后人將此湖命名為鼎湖,意即千斤重鼎壓出來的步虛山峰頂上的湖。
傳說軒轅黃帝在此升天得道,他雖然沒有能在步虛山煉出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但卻留下了“君欲脫凡塵,抬腳可登天”的著名典故,這是個多么富有神奇色彩的傳說啊!
從某種意義上說,盡管縉云仙都地處內地,卻藏有不同尋常的山水秘境,最富代表性的當數鼎湖峰。這座佇立于好溪水邊的山峰,如春筍般挺立,與其周邊的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僅憑此景,足以構成了華東地區、乃至中國及世界的天然地標。漫步其間,綠野仙蹤之感油然而生,那涼爽清新的氣候,怎能不叫人心曠神怡。
更甭說縉云仙都以仙領銜,文化底蘊深厚;以清幽寧靜取勝,超越了尋常山水的格局;步虛山上又以奇石嶙峋、孤峰突起、重疊交錯的氣宇,展現了不同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獨家風貌,使我們在這遠離塵囂的地方,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別具一格的山水之美。
鼎湖峰的峰頂到底長啥樣?
一座孤峰在好溪河畔巍峨地矗立著,像被從連綿起伏的步虛山分離出來似的,成為縉云仙都獨善其身、引人注目的絕佳風景。
筆者和家人那天上午在游覽縉云仙都地質公園的時候,看見兩個約莫70后的木匠,正在維修一座亭子破損處的屋檐,于是就湊上前去跟他們搭訕起來:“師傅,你倆是當地人嗎?如果說是的話,這座此刻就在我們眼前的鼎湖峰,你倆攀爬上去過沒有啊?”
其中身材魁梧一點的木匠,似乎對筆者的提問很感興趣,面帶著微笑侃侃而言:“老師你問對人了,我倆都是鼎湖村村民,同年出生,同年高中畢業,同年高考落榜,后來一起拜師學藝做了木匠。鼎湖峰是我們鼎湖村眼底下天天見到的神物,我和我的這位發小,小時候都很調皮,常爬到峰頂上去玩耍,上面真好看,玩的我們不想下來。”
筆者忙不迭地問道:“這鼎湖峰如刀砍斧劈,崖壁陡峭,你們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小時候我們是村子里的孩子王,做啥事都不言怕。記得十三四歲那年(1986年)我倆將一段段的麻繩打結加長,超過了鼎湖峰171米的高度時,就把繩子栓在背面能夠生扣的樹木的枝椏上,使勁地拽著繩索往上爬,很快就登上了峰頂,并興奮地高呼我們勝利了!
村子里所有的人都聽到了。”木匠越說越覺得有成就感:“我們村子里多數人家姓劉,有個長輩當年表揚我倆是了不起的少年英雄,他說歷朝歷代鼎湖村人,沒有一個人登臨過鼎湖峰,你倆創造了奇跡。”
木匠動情地敘述著,筆者饒有興趣地問道:“傳說峰頂上面有個湖泊,你倆既然登頂了,到底看到了沒有呢、又是個什么形狀的湖泊呢?”
根據這兩位木匠對所經歷過的往事的口述,筆者作了如下的文字整理:
鼎湖峰并不存在傳說中的湖泊,峰頂面積約莫數百平米大小,上面長滿了狗尾草、車前草、豬耳草、青苔和蕨菜等,長勢一般,沒有地面上的同類植物那么茂盛。
鼎湖峰的表面凹凸不平,裸露的石塊呈淡白色和青灰色或深褐色,石表有斑駁的點點和紋條,隱約可見龍虎牛羊的圖案,仔細地觀看,能夠把人想象發揮到極致。
木匠說,如果鼎湖峰頂部有湖泊的說,那可能就是位于西側的凹陷處,有口約20多平米的水塘,深度2米左右,清澈見底,里面長著稀疏的水草。他倆前后上過3次鼎湖峰,每次都在玩的很開心。
他倆登臨鼎湖峰的消息傳開后,村子里不少小伙伴,紛紛向他倆請教攀爬的方法,也都先后登臨過鼎湖峰的峰頂,就像這兩位木匠一樣,每每講述起來,興奮不已,如數家珍,無不為登臨家鄉煢煢伶俜的神奇孤峰,而深感驕傲和自豪。
縉云仙都 見證文明
縉云仙都,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國家5A級風景區,名勝遍地,人文薈萃,美不勝收: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峰巖奇崛,山水神秀,其獨家的風景特質給人的整體觀感是,有廣西桂林之秀,安徽黃山之奇,陜西華山之險的綜合風貌及美譽度展示。
仙都擁有全球最高的單體石柱鼎湖峰;有全球罕見的火山噴發通道遺址凌虛洞;有中國南方黃帝祭祀中心“天下第一祠”——黃帝祠宇;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縉云軒轅祭奠;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仙都摩崖題記等,堪稱浙江省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地方、全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的地方之一。
鼎湖峰、倪翁洞、朱潭山、巖宕書屋、仙居觀、小赤壁、板堰矴步橋等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地坐落在仙都5.23平方千米的袖珍之地上,其密度和歷史文化積淀的程度,是一般的風景區所不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的。
就說我們攜程南湖康養旅行團隊參觀過的倪翁洞吧,歷史文化的根脈鏈接到了春秋時范蠡的老師計倪(也有史家說倪氏隱士),他曾在縉云仙都隱居,后來明代的刑部尚書李志、御史樊獻科也都曾在此隱居過。
倪翁洞有大小三個洞穴組成,總體的位置成東西向排列,十分具有風水學的見識,每日清晨的陽光可同時穿越三洞,形成一縷陽光穿三洞的奇特的光影現象,當地人形象地稱其為“初旸谷晨暉”。
唐代書法家、詩仙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刻題的“倪翁洞”3個字留在洞口,歷經了千年的歷史歲月,仍字體清晰,熠熠生輝。
洞內及其周邊分布著唐宋及明清的摩崖石刻數十處,我們在參觀時欣賞到了琳瑯滿目、精美的石刻書法作品,法度嚴謹,工整俊逸,涵蓋了篆隸楷行諸體,盡顯祖先們的書藝才華,素稱“書香門第的后花園”。
倪翁洞的背景也是很獨特的,前有好溪環繞,背靠初陽山,與其近旁不遠處的鼎湖峰、月鏡巖、仙女峰等火山流紋巖地貌,相應生輝,形成了仙女照鏡子的奇特景觀。
見證文明,因為文明如花朵,絢麗多姿,烘托了我們由此而生的情感品質;見證文明,因為文明如陽光,照亮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75孔石壩橋橫亙好溪河上
一走進仙都朱潭山風景區,游人的腳步聲就聽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嘩啦啦的流水聲不絕于耳,那是從75孔石壩橋那邊傳過來的動靜,雖然沒有黃果樹大瀑布那般的喧囂與轟鳴,但也算得是一種劃破寧靜的存在了。
這座石壩橋是文物古跡,名子叫“板堰矴步橋”,始建于清道光12年(1828年),位于仙都板堰村西,呈東西走向,連接了好溪南北,從清朝起就方便了兩岸百姓平日的出行,是其時有作為的地方官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至今仍在發揮著水上交通作用。
板堰矴步橋為75孔低水位單梁凝灰巖石板橋,全長115米,寬0.6米,高0.8米,橋面鋪設了若干塊長條石,平均長度大約1.5米左右,厚度約0.14米。倒梯子形長條石直立為柱,每柱用雙向倒燕尾榫卯結構排列,上鋪石板,柱子下部的基礎用條石斜撐,攔溪作矮壩,且用塊石砌筑,名副其實的石橋。
橋梁專家們對此橋的評語是:板堰矴步橋,構造合理,巧妙地利用了拱形力學原理和燕尾卯榫構造,將其凝聚成堅固的整體,具有抗風、抗震、抗水流沖擊的功能,是自然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在我國現存的石橋中,為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
1997年此石橋經過局部修繕和加固,既保持了它原有的結構,又提高了承載重力的強度。經當地政府的安排,每逢周日的早晨,有個黃牛走石橋精彩的節目表演:一老翁頭戴草帽、身穿蓑衣,肩扛犁耙,牽著黃牛緩慢地踏上百米石橋,后面跟著身穿大紅衣裳、手提竹籃的農婦。好溪兩岸人流如織,隨著煙幕彈啪啪啪地炸響,于煙霧彌漫之中,聽見牛蹄輕踏石板的聲音,看見晨光中的身影,與之同框組合,構成了一幅質樸的田園畫卷。
黃牛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橋體輕顫微抖,仿佛在平衡著自然與歲月的力量,展示了水鄉石橋獨特的韻味,農耕時代的生活氣息是那么濃郁,引發了前來仙都游覽者的極大興趣,觀看者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我們攜程南湖店康養旅游團隊,來到仙都的二天是周日,我們中少數幾個曾來過仙都的人,知道有黃牛走石橋的表演,他們早晨起來悄悄前往朱潭山風景區,觀看到了水牛走石橋,我們多數人與此景失之交臂,留下了此行的些許遺憾。
筆者雖然沒有看到水牛過石橋的表演,但聽了看到表演的人繪聲繪色的介紹、照片及視頻回放,有了身臨其境的體驗,并由此描寫出黃牛過石橋的情景表述。
石橋架設的地方,是好溪河床高低落差約2~3米階梯式的坡道,上游源源不斷的流水,從75孔石橋流過時,沿百米長壩傾瀉而下,像螺旋槳卷起的潔白的浪花,發出低微的轟鳴聲,可當小微瀑布欣賞,劃破了好溪兩岸的寧靜,朝著西側不遠處的鼎湖峰奔流而去,潤澤了它的孤寂矗立,倒映了它的巍峨壯觀。
筆者在石橋上走了一個來回,體驗到了縉云仙都板堰矴步橋古色古香的韻味,感覺到它橫跨好溪200個春秋,仿佛是一座連接現實與童話的橋梁,聽到了它的歷史回聲,帶給了我們到此一游、難忘而又美好的記憶時光!
可與黃岡赤壁媲美的小赤壁
縉云仙都小赤壁與湖北黃岡赤壁,同屬于丹霞地貌奇觀,成像均為赤紅及赭白色的巖石,像二道涂彩的陡峭石墻,砌筑在好溪的東岸與長江北岸的水面上。
(小赤壁)
好溪小赤壁的風景秀于黃岡赤壁,然黃岡赤壁磅礴的氣勢勝過仙都小赤壁,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言在先:“故壘西邊,有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的壯觀啊!
仙都小赤壁,古稱白巖,隔好溪一面絕壁高聳,從西到東約650米,高約60米(黃岡赤壁高50~100米),崖壁赭白相間,遠觀像被大火燃燒過一般留下的痕跡,酷似黃岡赤壁,由于規模小,故稱小赤壁。
小赤壁在陽光照射下,呈現暗紅到橙紅漸變的色調,我們看見峭壁的表面布滿了嶙峋的石紋,記錄了這里地質變化留下的過往。
當地的村民告訴筆者,每到傍晚時分,他們家門口的小赤壁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候:夕陽將整個的丹崖染成了金黃色,那光影的效果極具視角沖擊力,看的人目迷五彩,驚艷不已。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家們的長槍短炮,咔嚓咔嚓的聲響回蕩在小赤壁的山谷里,拍下了夕陽熔金自然景觀的美照,打破了小赤壁往日的孤寂與寧靜。
仙都小赤壁不同于黃岡赤壁的地方,那就是它曾是道家修煉的場所,與鐵拐李等神通廣大的人物相關聯。在那斑駁的崖壁上,鐫刻著神秘莫測的印記,平添了縉云仙都撲朔迷離的地域文化的色彩。
就現場游覽情景而言,筆者以為仙都小赤壁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互為交融的范例。景區內星羅棋布地分布著龍耕路、小蓬萊、會仙亭、云關、大肚巖、獨峰書院等景點,加之丹霞小赤壁主景,被與之毗鄰的秀麗的田園風光所點綴與美化,格外地引人入勝。還有近旁好溪湍急的流水,使得動與靜的結合,在這寧靜的崖壁間,讓游人聆聽到了風聲與鳥鳴交織的旋律。
小赤壁主要景點之一的云關,當地人稱為“合掌洞”,位于好溪東岸會仙亭旁,好似一爿巨巖滑塌后與峭壁相倚,石壁平如刀削,上合下分,狀如兩掌合十。目測規模約60平米左右,相當于大戶型居室客廳的面積,清風拂面,冬暖夏涼。在盛夏的季節里,我們進入合掌洞,穿長體恤衫感覺有明顯的涼意,溫度在20度左右,比洞外30來度要低很多的度數。附近的村民常來洞內納涼、打牌或下棋,游人在此小憩,都能享受到大自然賜予的清涼世界。
在小赤壁南側的峭壁上,可見明代官員、書法家印海(龔庭賓)題寫的“云關”和“小赤壁”兩處摩崖石刻,行筆工整,平正秀實;崖壁的北側,有現代書法家王金山題寫的“赤壁云關”摩崖石刻,結體融顏柳書風,又有蘇軾的豐腴健碩,趙孟頫的圓潤流暢。
相傳華夏始祖黃帝在此修煉升天時,洞南陽光燦爛若霞,而洞北則云霧繚繞,故而后人稱之為“云關”
仙都小赤壁可與黃岡赤壁媲美,這是它獨特的地質現象所決定的:這里多少萬年前的山體,出現了東北走向的斷裂,又長期受到溪水侵蝕和風化作用,使周邊的巖石崩塌為斷面,呈現大片裸露狀,使之成就了我們今天的人到此游覽時,所看到的仙都小赤壁的絕壁奇觀!
建在巖宕廢墟上的書房
浙江人不僅僅只是聰明,而且腦袋瓜子絕對的夠用,因地制宜地盤活用活自然景觀資源,輔以人文景觀的融入與加盟,從而在當下硝煙彌漫的旅游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體現了他們非凡的運作智慧與才能。
他們的這種才能,在縉云仙都表現的尤為突出:建于道光年間的板堰矴步橋,一代又一代的仙都人走了200年,因近年來增加了農夫牧牛表演項目,使平常的石橋一躍成為當地的財富橋、搖錢樹。從某種程度上講,此項目的增加,不僅展示了傳統的農耕生活場景,而且使之成為仙都景區重要的文化符號。表演既豐富了古石橋的內涵,又提升了村民的經濟收入,還連帶地促進了周邊旅游業的繁榮與興旺。
從農夫牧牛過石橋成功嘗試中得到啟發的仙都人,遂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一個景觀資源的策劃和改造上,獲得了舉一反三的收效。
仙都具有千年采石史。縉云凝灰巖的開采始于唐宋,唐代的太陽、宋代的月亮、明清的煙雨,齊聚在這片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的大地上,使其采石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告停。
千年凝灰巖的開采,在縉云仙都崇山峻嶺間留下了3000余處采石遺址,如此稠密的礦坑及礦洞的分布,現存規模居全國之首,亦為世界最多之一,可謂罕見的遺存資源。
地質學家們認為,縉云仙都巖宕由火山凝灰巖經過了人工開采,逐年疊加,自然風化、侵蝕形成,內部崖壁垂直陡峭,其鑿痕斑駁陸離,色澤豐富,尤其是在局部蓄水成湖的遺址上,碧綠如寶石鑲嵌,具有天然壁畫的欣賞價值。
編碼為8、9、10號巖宕遺址,無需大興土木,被仙都人巧妙地利用起來,因地制宜地籌劃建起了巖宕書房、巖宕音樂廳、巖宕劇場。
我們參觀的是巖宕書房,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圖書館。這里四周都是空曠的巖壁,最長的足有數十米那么高聳,成片的矗立著,仰面能看到藍天白云,看見展翅的小鳥飛過的身影,聽見洞口上方流風呼嘯的聲響。若是下雨了,從頂部洞口潲進來的雨水,淋濕了巖壁和書房的地面,需要撐起雨傘方能參觀,否則,像在室外冒雨行走,無需堅持多長時間,濕漉漉的衣衫就能擠出水來。
巖宕書房,隱匿于塵世之外的仙境一隅,仿佛是大自然與人文智慧巧妙結合的藝術品,抑或說是結晶。巖宕為壁,翠竹為屏,清泉繞舍,云霧淡淡輕拂,每一處都透露出古樸與現代文明互映的機理。
好似時光流轉,使古代的魅力與現代的活力,在巖宕書房里融合,像一座橋梁連接了古老與現代,展示了文化的滲透與傳承。
筆者以為,巖宕書房巧妙之處,在于純粹的大自然的書房,遠離了土木工程的豪華與千篇一律,嵌于山腹,鑿石為房,石壁嶙峋,清白相間,日光從頂部洞口傾瀉而下,將書房內的每個角落照得明亮無余。在這個特殊的自然空間里,電燈派不上用場。
(巖宕書房)
由于書房鑿石而成,石壁的表面粗糙不平,近年來隨著“巖宕書房”成為網紅打卡景點,被成千上萬的游人的手摩挲的光滑細膩。案面上散放著多冊線裝的老舊圖書,紙色泛黃,邊角微微卷起,有了追憶的年頭。有的書頁間夾著當地名樹“秋楓”的枯頁,像似山風闖入時帶進來的,充滿了情調與韻味。
兩層書房懸在空中,用石階和登高的梯子相連,此情此景,令筆者的想象遂生:我們在圖書館看書,有需要爬梯子的嗎?而在這里看書爬梯子是必須要付出的體力勞動。就是這么一個與眾不同,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至理名言,從抽象和具象兩個方面,詮釋的生動而又形象。
這或許就是我們參觀仙都巖宕書房的意義所在吧?正是它的存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建在采石礦坑里圖書館,通過階梯的設計,實現了閱讀與觀光的無縫對接,變廢為寶,賦予了舊物變新顏的第二次生命,亦為我們到此一游人的心情煥然一新。
美景里藏著山水秘境,底蘊中演繹著文明對話。仙都的山水間流淌著千年的文脈和詩意,每一塊青石間鐫刻著道家的清幽和文人的風骨,云霧繚繞中,仿佛能聽見唐宋詩人醉吟的殘句。
仙都相傳曾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升天得道的地方,而今丹鼎的爐火早已熄滅,但卻留下“人間仙境”一方烙印,使文明的對話長長久久的在此賡續,就連那好溪水里流觴的都是《山海經》里上古的神話故事。
近朱者赤,近仙者神。我們攜程南湖店康養旅行團一行數十人,在縉云仙都康養的日子里,人在畫中游,仙在心中現,個個恍如當了一回快樂無比的活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