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與老友聊起南京的文化街巷。從“三條詩巷”的棉鞋營、龍蟠里、胭脂巷,到丹鳳街、貢院街、朱狀元巷,從長江路、頤和路,到烏衣巷、成賢街,細細數來,這樣的街巷,在南京多的就像“古董鋪子”,最終我們共同認為最有文化積淀的,要數“成賢街”。
成賢街的具體位置,在四牌樓的東側,長約一公里,不短,也不算長,南北走向,南至珠江路,北到北京東路。論年代,成賢街已有640多年,相比南京的城市史,不長,也不算短。若論歷史地位、文化積淀,放眼全國,恐怕都是獨一無二的傳奇街巷。
成賢街的行道樹,自有特色,它不同于南京其它眾多的街巷遍種梧桐,而是植滿槐樹,槐樹花開,滿路芬芳。幽幽淡淡的槐花香氣,向南綿延到碑亭巷,向北彌漫至雞籠山。雞籠山,因為形似雞籠而得名,南京人卻習慣叫它“北極閣”。碑亭巷,是個老式的自帶美感的街巷,巷內的木香花和“碑亭印記”的墻繪,相得益彰,盡顯文藝范兒。
成賢街的名字,源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批準成立國子監,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官辦高等學府,不僅接納國內學生,還培養外國留學生。進入國子監讀書的學生被稱為“監生”,凡是從這兒畢業的學生,即可成為所謂的“賢人”,從此獲得做官的資格??鬃釉唬骸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于是,國子監的官員取孔子之意,寄寓監生早日成才,成為國之賢人,并將國子監學生們常走的一條路,取名“成賢街”。
朝廷為了顯示國子監的莊嚴隆重和皇家禮儀,當年在成賢街的東南西北四個路口,各建一座牌坊,民間稱為“四牌樓”。遙想當年,成賢街書聲瑯瑯,士子們從四面八方云集這里,其中就有吳承恩、湯顯祖,而教授他們的則是李贄、顧起元、吳偉業等教官。
永樂年間,國子監最為鼎盛,有近萬名的國內外監生,他們在這里釀造了一部世界上最早、內容涵蓋最廣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明代的國子監,也確實培養出不少皇帝喜歡的“大賢大儒”,其中有三位還擔任過內閣首輔。
一曰徐階。他累官為國子祭酒,遷禮部侍郎,進禮部尚書,后為嚴嵩所忌。面對嚴嵩父子的專權,他意識到自己不能以卵擊石,于是改變策略,事事順著嚴嵩,從不與他爭執,暗中卻積蓄力量。不久他參預機務,地位僅次于嚴嵩。嘉靖四十一年,徐階收集了大量有力的證據,告發嚴嵩父子,皇帝下令逮捕嚴世蕃,勒令嚴嵩退休。徐階繼任首輔之后,先后舉薦高拱、張居正進入內閣。為了革除嚴嵩時期的弊政,徐階在內閣辦公室墻壁上寫了這樣一個條幅:“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諸公論?!彼淖龇?,得到朝中上下的擁護,稱他為“名相”。
二曰高拱。高拱在裕王府度過九個春秋,升禮部尚書后,召入直廬,并以青詞見寵。入閣后,高拱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勵精圖治。接任首輔后,他開始有點飄飄然,趾高氣揚起來,頤指氣使。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后,切責高拱擅權無君,令其回籍閑住,不許停留。
三曰張居正。他進入朝廷以后,效仿老師徐階的政治策略,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萬歷皇帝登基后,張居正取代高拱為內閣首輔,開啟了“萬歷新政”。在革新官場吏治、整頓土地財賦、充實國庫收入、修復軍備邊防等方面,張居正著實做了一些實務。
回看這三個國子監畢業的內閣首輔,徐階的隱忍而為,高拱的傲慢而為,張居正的擔當而為,都說明他們有智有謀,都是治世之能臣,但他們都喜歡獨斷專權,既相愛又相殺。他們之間總的關系是繼任者關系,卻都為最高權力而斗爭不已。他們一方面是能臣,身負絕學,但同時又是表里不一的人,權謀者也罷,孤獨者也罷,都是那個時代造就出的所謂“大賢大儒”罷了。
到了清朝末年,南京的國子監變成了三江師范學堂,也就是現在南京大學的前身。
為何取名“三江師范學堂”?《三江師范學堂章程》第一章第一節,就“正名”曰:“本學堂名三江師范學堂,為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公學?!卑不諝v史上曾經隸屬于江南省,所以簡稱為“三江”。
將學堂定性為“師范學堂”的主張,源于兩江總督劉坤一,他認為興學“應從師范學堂入手”,不幸的是他不久病逝。他的接任者張之洞,循著這一思路精心設計,篳路藍縷,終于創建了三江師范學堂。
當年的張之洞,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多重角色:他既是“洋務運動”后期的“扛鼎者”,又是清末“新政”的“領軍人物”,他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影響了學堂里的數代學人。
1903年2月5日,張之洞在《創建三江師范學堂折》中,開宗明義,重申了“師范學堂為教育造端之地,關系尤為重要”的觀點,并稟報皇上:“茲于江寧省城北極閣前,勘定地址,創建三江師范學堂一所,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人士皆得入堂受學?!?/p>
著名科學家秉志、國學大師胡小石、畫家張大千、美術教育家呂鳳子等都是學堂的早期畢業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師范學堂停辦。
1922年夏天,梁啟超第—次來到古都南京。他下榻在成賢街東南大學校舍內,時間長達半年之久,學生們課余時間都喜歡去拜訪他。他總是精神飽滿,一手寫作,一手搖扇,居然能夠一面寫,一面回答學生們的提問。在《為學的趣味》的講座中,他表達了自己的“趣味主義人生觀”。他認為,人生最好的生活應當是:“覺得天下萬事萬物都有趣味”,“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了沙漠,要它何用?” 何謂趣味呢?粱啟超解釋說:“凡趣味的性質,總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終。所以能為趣味之主體者,莫如下列幾項:一勞作,二游戲,三藝術,四學問?!?/p>
梁啟超在南京講學期間,雞鳴寺的住持捧著文房用具向大師索求墨寶,他針對時弊,沉思片刻,借用陸游的詩句,欣然寫下:“江山重疊爭供眼,風雨縱橫亂入樓。”
1923年,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孟芳圖書館”落成,張謇題匾。圖書館建筑造型為西方古典建筑風格,比例勻稱,構圖穩實,風格雋雅。如今,圖書館入口對面還擺放著一塊明朝龍頭石雕,更襯出建筑的悠久歷史。
在四牌樓2號東南大學校園的西北角,一條蜿蜒的曲徑通幽處,有一株歷經千年的六朝松,與六朝松相鄰的是一座西式平房,茅屋三間,草堂周圍植以梅樹,命名為“梅庵”,門前懸掛校訓木匾:“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李瑞清,號“梅庵”,是兩江師范學堂校長、書畫家,他為人正派,以培養人才為已任。六朝松和梅庵下,先后云集了許多藝術大師執教于此:音樂教育家李叔同,戲曲研究家吳梅,美學大師宗白華,繪畫大師張大千、徐悲鴻、呂鳳子等人。
1923年8月,梅庵迎來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瞿秋白、鄧中夏等人的精彩演講,使大會高潮迭起,梅庵成了引人特別注目的地方。
成賢街66號,院內有一座三層閱覽樓,是南京圖書館的舊館,也是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舊址,它是中國第一所公共圖書館。
成賢街104號,正對著東南大學的東門,是楊廷寶先生的故居。這個不起眼的院子,兩層小樓,是他親自設計的杰作,取名“成賢小筑”。楊廷寶享譽建筑界,和梁思成并稱“北梁南楊”,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中山陵音樂臺等,他都主持參與設計。
成賢街112號的小洋樓,是原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的故居。他極愛書法,那一手顏體,極有名聲,中山陵碑亭上所鐫的顏體大字,即出自譚延闿手筆。
漫步成賢街,這里賢人成街,建筑獨特,文氣依舊。幾百年來,這里一直群賢畢至。成賢街,已經是一條通往古今和未來的“成賢”之路,不管歲月如何變遷,它的文化積淀,已經深深融入南京的城市肌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