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古琴奏今韻 天涯處處有“知音”
《紅樓夢》第八十六回,林黛玉與賈寶玉論琴時提到:“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所以古人說:‘知音難遇?!?/p>
今年6月,林黛玉所述的華夏妙音,在第40屆首爾國際旅游展現場再次響起。揚州文旅攜古琴、揚州剪紙等一批“江南好物”來到“你好,中國”展區,向45個國家的參展商及韓國游客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開啟了一場跨越國界的“圈粉”之旅。
在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古琴歷來是文人雅士鐘愛的必修樂器,被尊為中國國樂,甚至超越音樂成為中華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對古人而言,古琴是寄托風骨、修身養性的藝術載體;而對今天的江蘇來說,古琴是銘刻非遺記憶的民族瑰寶,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優雅使者。古琴正以其不朽的魅力,實踐著“天下皆‘知音’”的文化愿景,讓世界聽見中華文明的深邃回響。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馬維衡指尖撥響《高山流水》。 萬程鵬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七弦承文心 五音貫古今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位居“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抖Y記·樂記》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相傳最早的古琴僅有五根弦,內合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后來周文王為了悼念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激勵士氣又增添一根弦,“七弦琴”故此得名。
以木為肌骨,以絲弦鑄魂。古琴的五音七弦十三徽,承載著中國人自古以來追求的審美旨趣、精神境界和哲學內涵?!八に楝幥嬴P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早在春秋時期,伯牙和子期以琴相交、情誼深厚的動人故事,為世人留下“知音難覓”的喟嘆?!啊稄V陵散》于今絕矣!”公元263年,伴隨著琴曲的消逝,魏晉琴家嵇康因傲視權貴為司馬昭所害,古琴亦成為士人風骨、堅守本心的代名詞。
在此后的華夏文脈中,悠悠琴聲不絕,君子修身不止:陶淵明“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在琴音中尋找心靈的寄托;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獨與天地共清幽;孟浩然“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撫琴候友、靜待知音;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以琴揭示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的哲理……
在物產富庶、士人輩出的江南地區,古琴文化是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此衍生出許多雅聞。公元1095年,一個涼爽的夏夜,蘇軾因新得一張好琴而欣喜不已。他手中的這張琴黑漆披身、金光內含,緩緩撥動琴弦,清雅純正的旋律傾瀉而出。此琴被命名為“松石間意”,典出南朝梁沈約《宋書·蕭思話傳》。蘇軾與愛琴相伴終身,并在琴背上刻下“紹圣二年東坡居士”的字樣。
四百多年后的明朝,“松石間意”琴流至蘇州,被愛琴如命的江南才子唐寅收入囊中。唐寅并未將這張好琴束之高閣,而是時常約上諸多摯友相聚,共享美妙的琴聲。愛不釋手的唐寅,還在琴背上右刻行書“松石間意”和“吳趨唐寅”的落款;龍池兩側還留下了其好友祝允明和文徵明的題詩、畫家沈周的簽名,甚至還有唐寅鄰居張靈及文徵明兒子文彭的筆跡。蘇州文壇諸多名家留下的墨寶,再為這張古琴錦上添花。
清末,“松石間意”琴被蘇地怡園主人顧文彬所收藏,時常在怡園琴會上大放異彩。當時的“玩琴達人”石渠、沈竹賓、程庭鷺、陶淇陶溶兄弟等人在古琴上留下印跡。此后,“松石間意”琴歷經戰火動蕩、時局變遷,最終在新中國成立后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無數游客慕名走進展區,從琴身上一睹歷朝名士的文化烙印。
古琴,是君子常御的精神伴侶,是文人雅士的心靈導師。“古琴作為中國古代士階層特有的樂器,是士君子精神的重要載體和象征。孔子終身彈琴不輟,并以‘樂教’為核心,其教學目標正是努力培養完美的士君子?!敝袊囆g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秦序認為,為全面復興中華文化,我們需要對琴樂文化精神的優秀傳統,進行更全面深入的繼承與發展。
古調譜新聲 弦歌引“共鳴”
作為人類現存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古琴隨著時代變遷而向前發展,逐漸從貴族和文人的精英藝術轉變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符號,成為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無價之寶。
2003年11月,古琴藝術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自動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受地域和師承淵源的影響,古琴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衍生出眾多流派,虞山琴派、廣陵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浙派等7種流派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深受運河文化滋養,古琴藝術在揚州逐漸發展鼎盛。清康熙年間,揚州正式形成廣陵琴派,其琴曲既有北派的剛健之氣,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兩相融合,形成“音隨意走,意與妙和”的藝術風格。
“世人愛用‘名家薈萃、人才輩出、佳作如林’來形容揚州古琴的盛況?!眹壹壏沁z廣陵琴派傳承人、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馬維衡表示。今人如何更好地傳承古琴藝術,讓千年瑰寶不斷綻放光彩?對此,馬維衡從未停止過思考,更是身體力行。2008年12月,馬維衡成立了桐林琴社,并協助臺灣輔仁大學、武漢大學、揚州大學等多所高校成立古琴社團,培養大學生古琴愛好者;編撰出版了《南風琴刊》《和籟集》等琴學???、專著。馬維衡也常常到處奔走,先后應邀赴美國、英國、俄羅斯、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傳播古琴文化藝術。
今天,新時代的中國琴聲持續在國際舞臺上奏響,開啟了全球“朋友圈”。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內,馬維衡現場表演吸引了諸多中外嘉賓駐足欣賞。馬維衡告訴記者,接到展演邀請后,他精心挑選了幾首廣陵琴派的代表名曲,他希望用古琴表演吸引更多人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古琴文化的經久不衰除了古琴自身的魅力,更離不了一代代琴人的努力,正是一代代琴人的口傳心授、言傳身教,通過跨越時空的不斷接力,才使得古琴能夠穿越歷史、穿越時代,綻放奪目光彩。”
在馬維衡的家鄉,古琴藝術不僅是一張耀眼的文化名片,更是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經濟產業。2024年,《揚州日報》利用一組數據直觀地展現了當下古琴制造產業的繁榮景象:“揚州每年生產古琴約6.5萬張,各類琴箏配件100多萬套,占據全國市場的一半。伴隨著琴箏制造產業的繁榮,一條產業鏈逐漸形成……據不完全統計,揚州琴箏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5萬人?!卑殡S著中國樂器行業首個大數據中心落戶揚州,揚州古琴產業正在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加持下迅速奔向新賽道。
距離揚州百余公里的常熟,同樣有著深厚的古琴文化底蘊——古城街巷至今還保留著焦尾軒、焦桐街、六弦河、七弦河、琴南等與琴有關的地點和街坊名稱。明末清初,嚴天池在此開創虞山琴派,形成“博大和平、清微淡遠”的琴曲風格,被稱為“古音正宗”,將古琴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在常熟人的心中,始終滿懷著對“古琴之鄉”的自豪感。近年來,常熟精心編制虞山派古琴藝術保護傳承和發展十年規劃,通過政府機構和全民共建“中國古琴藝術之鄉”“中國古琴江南保護基地”,成立常熟市虞山琴派藝術工作室,開展虞山琴派的挖掘、整理、研究、交流及藝術培訓,編輯出版《虞山琴韻》(CD)、《虞山琴派研究》琴學專著,持續打造文化品牌項目,推動古琴藝術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薪火代代相傳。
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當異國他鄉的游客為琴聲駐足,當世界各地的目光聚焦于七弦,這份千年之美正以其深邃的東方哲思、永恒的藝術魅力,架起溝通世界的文化之橋。江蘇不僅守護著松風流水間的千年清音,更以創新之姿實踐著天涯處處是“知音”的壯闊文化愿景,讓這華夏之聲永續不絕、共鳴寰宇。
(江南時報記者 姬傳濤 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