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0年后的今天,由江蘇省紅色文化研究會和新華日報聯合主辦的《嵌入大地的英名——江蘇地名里的抗戰故事》80集微紀錄片上線儀式,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成功舉行。
江蘇省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汪曉榮,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江蘇省委黨史工辦副主任夏國兵,江蘇省檔案館副館長薛春剛出席活動并共同開啟80集微紀錄片上線儀式。
歷史的密碼,往往藏在最樸素的地名里。在江蘇大地上,2000多個帶著紅色烙印的地名,是鐫刻在大地之上的“史記”;而其中100多個以抗戰英烈命名的地方,則是嵌入大地的“英雄紀念碑”?!拔覀兣c新華日報攜手,用80集微紀錄片的形式,將這些英名從大地上喚醒弘揚,讓更多人知道,那些看似尋常的村名、路名、橋名,不是簡單的名稱符號,而是有溫度、有故事、有精神的生命延續;讓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明白,如今的安寧與繁華,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無數英烈志士用‘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的信念換來的;我們更想讓歷史告訴未來:紅色基因從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它就在我們腳下的土地里,在我們血脈的傳承中,等著被激活、被賡續!”汪曉榮在致辭時道出策劃微紀錄片的深刻含義。
“今天,我們共同見證微紀錄片上線,以此致敬先烈、致敬勝利,意味深長、意義深遠!”雙傳學在致辭中表示,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張公開出版的大型日報,新華日報在抗日烽火中誕生,自創刊起就自覺承擔起了抵制侵略、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吹響了奪取抗日戰爭和民族解放最嘹亮的“號角”,被毛主席高度評價為“黨的一個方面軍”。他特別介紹,“活動結束后,大家還要去參觀新華日報報史館,會看到一份無比珍貴的史料:那是一份出版于1945年8月11日的新華日報比大公報等其他報紙提早4天發布了抗戰勝利的消息:‘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還配發了1400余字慷慨激昂的社論。泛黃的報紙、鏗鏘的語句,力透紙背,歷史深處的勝利之聲,撲面而來,讓人心潮澎湃?!?/p>
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江蘇省紅色文化研究會學術顧問吳建寧,現場分享了微紀錄片的拍攝感悟,表示要努力追尋紅色江蘇熱土上那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此次重磅推出的《嵌入大地的英名》微紀錄片,是銘記歷史、告慰先烈、啟示未來的匠心之作。創作團隊緊扣主題重大、江蘇特色、全國視野、當代價值四個關鍵詞,精選出一批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抗戰人物(葉挺、彭雪楓、吳運鐸等)關聯地名,出動精兵強將,推出80篇抗戰報道和80集紀錄片。
據悉,系列作品既尋訪這些地名背后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體悟英烈們的如磐初心,又見證這些“英名地”在新時代的新發展、新變化,如科技創新的前沿突破、鄉村振興的蝶變畫卷、基層治理的智慧探索……力求探索出一條紅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服務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路徑,為全國提供“江蘇樣本”。
與會人員一起觀看了4集紀錄片樣片,分別是:“革命生死為大眾”的鄧振詢;瞞稱求學報平安的胡曾鈺;鹽阜土地上的不朽忠魂方強以及我們從未忘記的國際友人約翰拉貝。這些鏡頭猶如穿越時空的信仰火種,照亮了砥礪前行的道路?;厥讔槑V歲月,江蘇作為華東敵后抗戰的主戰場,涌現出眾多英烈,他們的熱血和英名一起深嵌在這片紅色土地。據悉,后續各集將陸續推出。
啟動儀式后,來自省內高校、革命紀念館、媒體代表還圍繞觀片感受、如何保護傳承紅色文化等話題,進行了座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