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日軍利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掀起反共高潮之機,對蘇南、蘇中和皖東等地進行大“掃蕩”,以削弱新四軍的力量,策應親日派的投降活動。在華中黨政軍領導機關移往蘇北、新四軍各師主力分布大江南北英勇抗戰的形勢下,日偽軍對江蘇各抗日根據地的進攻進入空前殘酷的時期。
1941年1月前后,蘇南日偽軍7000余兵力連續“掃蕩”丹北、茅山和二、三游擊區,妄圖消滅這一帶的新四軍主力,蘇皖區黨委和新四軍二支隊主力轉移到太滆開辟新區,留一部堅持原地斗爭,從而挫敗了敵人的計劃。1941年2月13日,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就任偽第一集團軍總司令。18日,陳毅、劉少奇向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下達了《討伐李長江命令》。隱蔽集結在海安以西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主力迅速沿海(安)泰(州)公路向西橫掃,20日攻克泰州城,共俘獲李長江部人槍5000余。日軍出動主力及大批偽軍進行報復“掃蕩”。新四軍一師于21日主動放棄泰州城,轉入反“掃蕩”斗爭。經過半個月的連續作戰,一師先后攻克泰興、靖江兩縣的古溪、蔣垛等八個日偽軍據點,同時不斷破壞日偽的交通運輸線,迫使日軍的“掃蕩”計劃草草收場。4月,日偽在儀征、揚州、天長等地增設據點,修筑公路,“蠶食”皖東路東根據地。新四軍第二師主力發起反“蠶食”作戰,在謝家集、鐵牌店等地斃傷日偽軍200余人,擊毀汽車三輛。日偽軍從揚州等地增兵700余人,進行反撲。新四軍第四旅十二團依托六合金牛山頑強抗擊,激戰終日,斃傷日軍200余人,偽軍300余人,殘敵狼狽潰逃。5月28日,日偽軍5000余兵力在飛機掩護下,再次發起報復“掃蕩”。新四軍第四旅十一團在來安張山集、屯倉等地與敵激戰兩天,斃傷日偽軍300余人;6月3日,新四軍第四旅十團在盱眙車棚擊潰“掃蕩”的日偽軍,斃傷敵人100余人。經過連續的反“掃蕩”戰斗,終于打破了日偽“蠶食”計劃。
(抗日根據地的嘹望哨)
1941年7月,日偽對蘇北、蘇中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大“掃蕩”。日軍獨立混成第十二旅團全部、第十五師團和第十七師團各一部及偽軍共17000余兵力,分頭從東臺、興化、射陽、陳家港等地四路合擊鹽城,妄圖一舉圍殲華中黨政軍領導機關和新四軍第三師主力。新四軍第三師在鹽城外圍阻擊和殺傷來犯日偽軍后,掩護黨政軍領導機關迅速轉移至敵之側翼,利用河網港汊的復雜地形打擊牽制敵人,使敵人僅占領了鹽城、阜寧等幾座空城。為了遏止日偽軍的攻勢,新四軍軍部命令第一師在南線發動猛烈進攻。一師一旅以靈活機動的戰術,連克黃橋、古溪、加力、季家市、天星橋和孤山等日偽軍據點,并圍攻姜堰和泰州;二旅在鹽城以南破襲通榆公路交通線;三旅則攻克金沙、馬塘、石莊等日偽軍據點,破襲南通、如皋境內的交通線。日偽軍在連遭打擊后,被迫于8月初抽兵南調。新四軍第三師乘機在北線實施反擊,收復了阜寧、東溝等城鎮。9日,新四軍第一師和第三師奉軍部命令,兵分五路反攻鹽城地區,日軍被迫從蘇中調兵回防蘇北占領區。20日,日軍幾經折返、疲于奔命,終于停止了“掃蕩”行動。新四軍通過這次大規模的反“掃蕩”斗爭,獲得了在平原水網地區對日偽軍作戰的經驗,增強了堅持敵后抗戰的信心。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后,日偽軍再次對蘇南、蘇中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掃蕩”。1941年11月28日,蘇南日軍3000余兵力在炮兵和騎兵配合下,合擊新四軍第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機關駐地溧陽塘馬村。新四軍第六師參謀長兼十六旅旅長羅忠毅、十六旅政委廖海濤指揮部隊阻擊敵人,在掩護黨政機關1000余人安全轉移后,羅、廖等人陷入敵軍重圍之中。羅、廖等270余名指戰員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戰后,譚震林師長到達十六旅整頓部隊,譚震林兼旅長,鐘國楚任政委,使該旅迅速恢復了戰斗力,頑強堅守了蘇南抗日陣地。
進入1942年,日軍對蘇中根據地的爭奪變得更加激烈。駐扎在蘇中的日軍獨立混成第十二旅團和2萬多偽軍向根據地軍民連續不斷地發起“掃蕩”和“清剿”。平均每星期就有一次四五百人的小“掃蕩”,每半個月就有一次千人以上的大“掃蕩”。日軍還把季候性的“掃蕩”演變為駐扎式的“清剿”,僅在夏秋兩季就連續發起三次大“清剿”。6月1日,日軍獨立混成第十二旅團從四個大隊各抽調一個精悍中隊并糾集2000余偽軍,對蘇中第四分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清剿”。新四軍第一師三旅大部轉移到封鎖區外,一部分與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堅持原地斗爭。28日夜,南通警衛團冒雨奔襲海門縣城茅家鎮,斃傷日偽軍90余人,生俘2名日軍和24名偽軍。新四軍一師其他部隊也向敵人發起攻勢,策應第四分區的反“清剿”斗爭,迫使日偽軍停止了這次大“清剿”。7月,日偽軍移兵蘇中第三分區,發起第二次大“清剿”。新四軍第一師一旅乘敵不備,向如皋至黃橋公路上的蘆港、加力、搬經、芹湖等地據點發起進攻,攻克蘆港。接著又乘勝發起水洞口戰斗,重創偽軍第26師。為配合第三分區的反“清剿”斗爭,8月9日,新四軍第三旅對南通縣的重鎮石港發起攻堅戰,激戰通宵,全殲守敵,俘虜偽第三十二師一二七團5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21日,三旅還攻擊了海門靈甸港據點,擊斃偽營長以下70余人,生俘50余人。9月,日偽軍出動1500余人,對蘇中第一分區北部發動第三次大“清剿”,并以重兵進犯第四分區中心區。25日,日偽軍400余人從三余鎮出犯,新四軍第三旅七團在敵人必經之地謝家渡設伏,將敵人誘至包圍圈。戰斗從下午3時持續到第二天凌晨。敵人從野外退守村莊,繼而企圖利用夜色突圍。七團指揮員抓住戰機,與敵在齊腰深的河水中搏殺,共殲日軍第五十二大隊大隊長保田中佐以下日軍70余人,生俘日軍3人。敵人的第三次大“清剿”又以失敗而告終。
(抗日根據地群眾在運輸戰利品)
1942年1月,偽國民政府決定在徐州設立蘇淮特別行政區,將蘇北和皖北的20余縣劃歸其管轄。日軍在采取這一分而治之的步驟后,一面擴充偽軍,一面積極籌備“強化治安”工作,企圖從軍事和政治聯合進攻上摧毀在這一區域內的淮北和淮海兩塊抗日根據地。
1942年11月中旬,日軍以第十七師團及獨立混成第13旅團各一部,加上偽軍第十五師、第二十八師、蘇淮特區綏靖軍等部共7000余人,向淮北根據地發起大“掃蕩”。新四軍第四師主力部隊及時跳出敵之合擊圈,同時,以地方武裝為主,就地堅持、與敵糾纏。地方黨組織帶領群眾堅壁清野、破壞交通。敵人合擊青陽、半城、雙溝、洋河等地的行動均告撲空,因人力物力消耗巨大,不得不退回泗縣休整。日軍在“掃蕩”地區增設大批據點,實行分割、封鎖,然后,不時地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奔襲、合擊和搶掠。此時,新四軍第四師開始對分散的敵人實施反擊。12月2日,新四軍第十一旅四營乘日偽進占馬公店立足未穩之際,連夜進行襲擊,殺傷敵人140余人。10日,日軍金子聯隊1000余人在偽軍配合下,分三路合擊新四軍第九旅二十六團駐地朱家崗等地。二十六團指戰員依托交通溝及村落,沉著應戰,與日偽軍展開了10余次白刃戰,共斃傷敵280余人。敵人棄械遺尸,連夜逃回青陽、金鎖等據點。日軍連遭打擊,被迫于15日從青陽、馬公店、金鎖等中心據點撤退。新四軍第四師主力分路追擊敵人,直逼泗縣城下。至此,淮北抗日軍民在33天反“掃蕩”中共進行大小戰斗37次,終于粉碎了日偽對淮北根據地發動的規模最大的“掃蕩”。
1942年11月15日,日軍第十七師團五十四聯隊及偽軍第三十六師等部共8000余人,發動對淮海根據地的大“掃蕩”。淮海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及時跳出敵人的合擊圈,新四軍主力及地方武裝、民兵采取避敵鋒芒、分散游擊的戰術,在其側背和途中不斷阻擊消耗敵人。28日,日偽軍第二次大出動,以淮漣和沭陽為中心,實行堡壘政策。他們打通了海沭、贛沭、新宿、沭宿、沭淮、淮海等公路,控制六塘河和沭河沿岸地區,并在這些交通干線上增設18個大據點,將淮海區分割成若干小塊,再分區“清剿”。為了打破敵人的計劃,12月間,淮海軍民發動第一次大規模的交通破擊戰。在一個星期內,2萬民兵和群眾齊上陣,將敵人新筑的公路破壞。為防止敵人從路旁繞道而行,有的路道甚至橫著挖掘兩三里長。與此同時,各部隊連連出擊,打下了宋圩、姜圩、永興圩、小錢圩、孟頭莊、小金圩等據點。
1942年12月,日偽軍集結1萬多兵力,分別從河南開封、山東濟寧和江蘇徐州隴海鐵路沿線出動,向微山湖西抗日根據地發起大“掃蕩”。敵人采取拉網、篦梳和鐵壁合圍等戰術,增筑碉堡、挖封鎖溝,一步步“蠶食”根據地。抗日軍民分多路突圍,利用敵人不敢夜戰的弱點襲擾敵人。湖西專署專員李貞乾及專署的40多名干部戰士在突圍中英勇犧牲。為了粉碎日偽的“掃蕩”,湖西抗日軍民掀起了挖掘“抗日溝”的高潮,把原來的大路挖成大溝,小路挖成小溝,翻起來的土壘成溝墻,在溝的交叉處還筑有地堡和掩體。是路皆溝,溝溝相通,有的溝甚至可以通過大車。有了“抗日溝”,敵人的坦克和騎兵都失去了威力。
抗戰期間,隴海鐵路以北的贛榆、東海等縣屬于根據地濱海區的一部分。1941年1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在旅長曾國華、政委符竹庭的率領下開赴濱海地區。1941年12月,經反復爭奪,抗日軍民控制了贛榆縣柘汪海口,為根據地發展對外貿易和加強經濟力量,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濱海根據地日益發展的形勢下,敵人以打通海(州)青(島)公路和推行偽化為目的,向濱海根據地發起大規模的進攻。1942年10月19日起,教導二旅六團配合地方武裝發起半個月的反“蠶食”作戰,擊潰偽和平建國軍獨立五旅一團,殲敵700余人。11月8日,抗日軍民乘勝前進,連克日偽據點16處,殲敵200余人,生俘偽別動隊600余人,繳獲長短槍500余支,恢復了被敵人占領的大部分地區。
1943年到來后,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的形勢下,兵力不足、資源匱缺的矛盾日趨暴露。華中日軍已經不能隨心所欲地發動大規模“掃蕩”,于是變換手法,采取“蠶食”的方式,以達到擴大占領和掠奪資源的雙重目的。江蘇抗日軍民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與日偽進行反復的糾纏和斗爭,以挫敗敵人“蠶食”抗日根據地的陰謀。
1943年2月,日軍集結第十七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二旅團等部及偽軍共2萬余兵力,向鹽阜根據地發起了春季大“掃蕩”。目的仍然是圍殲華中黨政軍領導機關和新四軍第三師主力。新四軍第三師積極開展反“掃蕩”斗爭。17日至26日,日偽軍首先合擊板湖、陳集、佃湖、東坎等地,構成弧形包圍圈,同時,日海軍封鎖沿海各港口。20日以后,日偽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對黃海之濱的八灘、六合莊、大淤尖等地實行梳篦式“清剿”,并到處燒殺淫掠。新四軍第三師則盡量避免與敵人正面對抗,以主力一部在包圍圈里與敵人打圈子,并以連排為單位分散活動,配合地方武裝阻擊、襲擾敵人.有效遲滯其“掃蕩”計劃。2月27日至3月13日,日偽軍在合擊新四軍領導機關和逼迫新四軍主力與之決戰的意圖落空后,便增設據點,修筑公路,加強封鎖,實施分區“掃蕩”和“蠶食”計劃。抗日軍民則相對集中兵力,在封鎖線外襲擾日偽軍據點,并尋機殲敵。3月14日至4月14日,在新四軍軍部統一部署下,淮海、蘇中、淮南、淮北各根據地抗日軍民紛紛發動有力攻勢,策應鹽阜反“掃蕩”斗爭。日偽軍在到處挨打、一無所獲的情況下,草草收兵,僅留部分兵力守備據點。新四軍第三師各部向留守之敵發起全面反擊,接連取得黃營子、陳集、八灘等戰斗的勝利。到4月中旬,歷時兩個月的鹽阜春季反“掃蕩”斗爭勝利結束,抗日軍民共作戰658次,攻克據點50余處,斃傷日偽軍1000余人,俘780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等軍需品。此后,日偽軍再也無力對鹽阜區發動大規模“掃蕩”了。
(蘇北鹽阜區陳集戰斗繳獲的日軍武器裝備)
江蘇抗日軍民在粉碎日偽軍的“掃蕩”以后,又乘勝開展了反“蠶食”斗爭。日偽軍的“蠶食”戰術,是在點線占領的基礎上,依托據點逐步向四周擴張,使抗日軍民的活動地區不斷縮小,并伺機深入根據地搶掠騷擾。在黨的領導下,新四軍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和民兵自衛隊密切配合,在敵據點周圍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使日偽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對于竄擾根據地的日偽軍,則集中優勢兵力予以沉重打擊。
在淮海區,1943年5月16日開始,新四軍第三師十旅兼淮海軍分區乘日軍換防之機,發起夏季攻勢。在130多天里共作戰223次,攻克塘溝、萬匹、錢集等日偽軍據點40余處,斃傷日軍340余人,爭取偽軍反正1100余人,俘虜偽軍1500余人,恢復了70多個鄉的抗日政權,使淮海根據地恢復到1942年11月日偽大“掃蕩”之前的局面。
在淮北區,1943年8月13日,新四軍第四師九旅一部和淮北第三軍分區武裝發起圍困睢寧縣葉場日偽軍據點的戰斗,在區鄉武裝及民兵游擊小組的積極參戰下,歷時七天,打退敵人四次突圍和五次增援,迫使守敵400余人投降,拔除了這一伸向邳睢銅根據地中心區的釘子。
在蘇中區,1943年夏秋收割季節,抗日軍民廣泛掀起保糧自衛斗爭。他們圍困日偽據點,打擊搶糧日偽軍,潛入據點捕捉敵特,不斷挫敗敵人的“蠶食”行動。僅第三軍分區民兵就進行夏季保糧戰斗300余次,參加圍困據點斗爭的群眾達30萬人次。
在淮南區,1943年8月17日,日軍一個大隊及偽軍1000余人進犯路東根據地的八百橋、雷官集等地,到處搶糧。新四軍第二師五旅十三團及旅特務營在六合縣桂子山迎擊敵人,斃傷日偽軍300余人,其中日軍占半數以上,不僅粉碎了日偽軍的搶糧計劃,而且使敵人從此不敢輕舉妄動。
(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兒童團員)
在反“掃蕩”、反“清剿”斗爭中,廣大民兵積極配合主力部隊作戰,打伏擊、埋地雷、圍據點、捉俘虜、鋤漢奸,使敵人聞風喪膽,草木皆兵。根據地的婦女們齊上陣,送茶飯、救傷員、做草鞋,擁軍勞軍。少年兒童也組織起來,站崗放哨、盤查壞人、偵察送信,使漢奸特務無處藏身。在長江天塹、鐵路公路兩側,到處有抗日軍民開辟的地下交通線,護送人員,轉運物資,傳遞情報和文件。各界人士甚至佛門弟子也加入到抗日救國的隊伍中來。在泰縣葉甸莊,僧人鋼軍、巨川帶領百余名年輕的和尚組成僧抗隊,脫下袈裟換戰袍,自籌槍械抗擊日偽軍。正是有了各界人民群眾的廣泛參加,江蘇的平原、水鄉和丘陵筑成了抗戰的鐵壁銅墻。
來源:《江蘇省志·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紀略》《中共江蘇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