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傳統根脈綻放時代之花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北宋詩人梅堯臣的詩句,不僅表達了對友人贈茶的感念,也以“紫泥”二字為宜興紫砂留下了最早的文學印記。
一縷茶香氤氳千年,一把紫砂沉淀古今。源自中國“陶都”宜興的紫砂,早已超越茶器的實用范疇,升華為中華器物美學與匠心神韻的璀璨結晶。從古典書卷中的驚鴻一瞥,到匠人指尖的溫度傳遞,再到創新設計的蓬勃脈動,宜興紫砂的生命力在時光長河中奔涌不息。
王瀟笠接受本報專訪
陽羨紫韻:
從北宋遺珍到非遺瑰寶
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榮至今。宜興紫砂泥又稱“五色土”,由其制作而成的紫砂壺以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原料性能卓絕而蜚聲中外。1976年,宜興羊角山發現古紫砂陶窯址并出土大量早期殘器,經專家鑒定為北宋中期遺存,成為紫砂源起的堅實物證。
“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明末評論家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被譽為研究宜興紫砂“鼻祖之作”,這部專著翔實記載了清代之前紫砂行業的發展史,清晰勾勒出其由實用器向藝術品演進的軌跡。
凡品茗者,皆知“壺以砂者為上”,為何?晚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道出緣由:宜興紫砂壺“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取以注茶,更為適用”。從明朝文學家李漁贊其“世間一寶”,到清代周澍稱“一具用之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宜興紫砂被賦予了“容山容水容天下,攬人攬物攬風情”的文化神韻,身價倍增。
紫砂壺的收藏熱潮仍在持續升溫。2015年《北京日報》報道,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于1948年制作的石瓢壺,在北京東正拍賣會以2450萬元落槌,創下當時顧氏單壺拍賣最高價。今年新華網刊發相關報道,用數據描述宜興紫砂美好的現狀——2024年,宜興紫砂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額約為180億元人民幣。
千載光陰流轉,“五色土”在代代匠人的巧手中接力傳承。廣受贊譽的紫砂壺,不僅是實用器皿,而且是承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珍品。2006年,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榮列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文化價值得到國家層面的確認。“代出新人、代有新作、代添新韻”,成為宜興紫砂發展的如實寫照。
泥火匠心:
拍打鑲接里的“代際接力”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紫砂的卓然魅力,與其得天獨厚的紫砂泥料和特殊成型的傳統工藝密不可分。
《茶具鑒藏全書》指出:“紫砂壺以其高度精巧的工藝性著稱于世,幾乎所有好的紫砂壺都是手工成型的,即使是為求其產量與規格化而采用的擋坯成型法,其手工修整的工序仍相當繁瑣。”宜興紫砂的核心成型技法為拍打鑲接:匠人精選泥料,輕拍感知質地;轉盤飛旋間,泥片舒展延伸。矩車精準劃切,壺身雛形初具;竹刀精雕細琢,壺嘴壺把巧妙相接;明針反復刮壓,壺面終現如玉光澤……時光沉淀,一把溫潤古樸、氣韻天成的紫砂壺就此誕生。
穿越歷史塵埃,紫砂制作技藝在當代匠人手中熠熠生輝。一代代紫砂陶藝家,以敬畏之心守護著古老技藝的精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瀟笠從藝30余載,深諳其中真諦:“合格的紫砂匠人,需兼具技藝、藝術、文化、心性等多重修養。紫砂作為文化瑰寶,其獨特的工藝體系與審美傳統,歷經數百年薪火相傳。它不僅需要一雙賦予泥土生命的巧手,更需一顆敬畏傳統、執著藝術、熱愛文化、嚴于律己的匠心。”
近年來,宜興丁蜀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才和年輕面孔。《2023宜興紫砂行業年度發展報告》顯示,當地紫砂從業者中,35歲以下青年工藝師占比62.3%,45歲以下中青年群體占比86.7%。這股新鮮“血液”,為擁有7000余年歷史的制陶文化注入了活力,但也帶來了技藝傳承的現實挑戰。
坐落于太湖西岸宜興的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被譽為“中國紫砂藝術大師之搖籃”。該校陶瓷學院專任教師石越結合日常教學經驗指出,目前學生獨立創作能力的培養難度較大。“紫砂傳統技藝注重師徒傳承,學生在學習初期往往以模仿為主,容易形成思維定式,缺乏獨立創新的能力。”石越認為,如何引導學生在掌握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突破束縛,實現從模仿到創新的轉變,是紫砂傳承面臨的重要挑戰。
“傳統紫砂制作工藝繁復,學習周期漫長,通常需3年以上方能掌握基礎,全手工制壺精進更需5年乃至更久。”面對年輕一代可能因傳統工藝耗時費力、回報周期長而卻步的現實壁壘,王瀟笠結合自身經歷坦言,“此路無終點,唯有憑借終身學習、實踐、感悟與提升的毅力與智慧,方能行穩致遠。”
王瀟笠紫砂作品
古韻新聲:
傳統沃土上的當代表達
蘇軾曾以紫砂提梁壺煮茶,留下“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雅趣,勾勒出古人賞玩紫砂的經典意境。傳統紫砂壺型如石瓢、龍蛋、井欄等,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而當代紫砂藝術,則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于造型語言、裝飾技法、功能延展與文化表達等方面,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創新圖景。
“紫砂器具既要有‘泥土芬芳’,也要有‘現代氣質’。”王瀟笠是公認的當代紫砂工藝美術大師,她的作品繼承傳統兼具創新。以“王瀟笠紫砂藝術”旗下子品牌“三廖堂”為例,其女沙帛羽主理,以“傳統基因,當代表達”為核心理念,在非遺市場化道路上做了不少探索創新。
“‘三廖堂’創新性地將金銀鑲嵌、琺瑯彩、彩繪等新工藝與紫砂藝術結合。”王瀟笠介紹道,“在保留紫砂泥料本質特性的前提下,提取中國傳統紋樣元素,極大地拓展了裝飾語言,展現出獨特的工藝美與裝飾美。”同時,品牌突破紫砂作為茶具的單一功能定位,開發出香器、溫茶爐、文房擺件等新品類,兼具實用功能與藝術裝置屬性。“這類創新作品在年輕消費群體中掀起‘東方美學復興’熱潮,線上預售常被‘秒空’。數據顯示,35歲以下消費者的復購率高達42%。”
“傳統絕非束縛創新的枷鎖,而是滋養創造的沃土。真正的創新,源于對傳統的深刻理解與創造性轉化。”王瀟笠堅信紫砂在當代擁有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可能性。“紫砂極具跨界潛力,這種跨界非形式上的拼湊,而是深層次的文化對話和藝術語言的重構。未來可進一步攜手時尚設計、數字藝術等領域,為紫砂開辟更廣闊的表現空間。”
王瀟笠的觀點與紫砂專業院校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石越告訴記者,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也在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創新。“除了設置創意課程,我們還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的陶瓷藝術展覽、學術研討會等活動,讓學生拓寬視野,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養分,為紫砂藝術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從世界第一的明朝“供春”壺,到當代大師氣韻萬千的傳世之作,再到專業院校誕生的前衛設計,宜興紫砂儼然已成為一部流動的文明史詩。它深植于五色土的基因,在工匠世代相傳的掌溫中延續魂魄,更在銳意創新的時代浪潮里奔涌向前,歷久彌新。
(江南時報記者 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