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莽原大地的高考,非親身體驗者,難解其中滋味。我當時在沙河與昆水之間的一座古城中學校園里迎接高考,往事歷歷,如在眼前,身邊同學有來自鄰縣者,更有來自鄭州、武漢、許昌、平頂山、漯河、西安、南京等城市者,他們對如此這般的縣中模式,感受自然不同,這些很短暫的校友們大都有一背景身份,即他們的父母親人多與昆陽古城有關,因而到此借讀。當我看到溫迪雅也曾在1987年借讀河南新鄉(xiāng)一所中學,所謂寄人籬下,復讀備考,似乎遙遠歲月刻骨銘心的悠悠往事?lián)涿娑鴣恚钊苏痤潯氐涎胖皇窃邳S河岸邊的新鄉(xiāng)短暫停留,她還有機會重回關中西安,參加激烈得近乎殘酷的競爭選拔,而多少河南學子哪有這樣的選擇機會?溫迪雅是知名媒體人,她當年在央視東方時空主持節(jié)目,采訪“東方之子”,又在鳳凰衛(wèi)視主持過一著名聞人的行走歐洲節(jié)目,頗有影響。此后的她似乎移居英倫沉寂安靜相夫教子,看到她新近出版《每個人都得自己長大》一書,細讀她坦誠真摯的文字,感受她作為職業(yè)女性一路走來的風雨兼程,百感交集,心事浩茫。
溫迪雅的《每個人都得自己長大》講述自己的經歷自己的選擇,沒有夸飾炫耀,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傷春悲秋,也不是那種舉手投足顧盼膺揚的頭顱高昂狀,本真,樸實,娓娓道來。溫迪雅回望自己的高考經歷,首次高考的敗走麥城,復讀之后選擇藝術專長專業(yè)的一波三折,拿到高校錄取通知書后的欣喜若狂,真切,自然,可以與王彬彬《廢墟與狗》中回顧自己的考試經歷相比較。溫迪雅在此書自序中提到自己被蒙冤鎮(zhèn)壓的祖父,自己如今已經罹患阿爾茲海默癥的父親,還有她與姐姐和父母在秦嶺大山漢中盆地城固小縣的經歷,她在陜北銅川外婆家的生活,母親的疾病對家人的困擾,父母最終的分離而又在晚年的同在一個屋檐下,她移居海外之后與父母的相處交流,親情之間的幽微磨合,毫無修飾偽裝,一切都是和盤托出,真是語必關風始動人。溫迪雅在大學畢業(yè)之后,也是經過一番騰挪,才到了央視這一平臺。她還說到了與《望長城》失之交臂的遺憾,也說自己最終決定離開央視去國外讀書的決斷。成長的來路,一路走來,清晰可辨,甘苦自知。
溫迪雅的《每個人都得自己長大》誠懇,真切,磊落,無礙。眾所周知,央視作為一超級大媒體巨無霸,也是大江湖名利場,在這一平臺上成就了不少人,卻也毀滅了一些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離開央視者,有依舊春風得意華衣貴服自辦節(jié)目風頭十足者,有快速轉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者,也有落魄失意潦倒寂寞一蹶不振唯有懷舊者。溫迪雅不與他人攀比,她一路踏實走來,目不斜視,坦坦蕩蕩,直言曾經的不對稱的愛情,也說已經到了談婚論嫁階段而在美國同行數(shù)日之后的彼此理性分開斷然止損,自己的海外求學與有些所謂同窗的格格不入道路以目,還有她在歐洲行走過程之中雖然經受磨礪鍛煉薪水報酬甚至超過了央視六載之和,她下海海南投身房地產業(yè)經常穿行在東南亞各個城市之間的人生經歷,酸甜苦辣,草木榮枯,唯有自知。
《每個人都得自己長大》記述自己當下的生活,看似瑣碎家常,點點滴滴,卻在平淡中凸顯璀璨,無意間閃爍光芒。她定居在英國的海濱城市布萊頓,回望往昔,珍惜當下生活,讀書,靜思,畫畫,欣賞音樂,行走山河,遍覽風云,蘇格蘭高地的深度放松,阿爾巴尼亞這一曾經在中國一度被稱作歐洲的明燈的國度,也曾經與中國分道揚鑣反目成仇的國家,溫迪雅與家人到這一國家的首都地拉那,也到這一國家的所謂石頭城吉諾卡斯特、海濱城市卡薩米爾、布特林特,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國家,一個曾經處處都是碉堡的國家,如今如同噩夢方醒一般,溫迪雅置身這一地中海邊上的袖珍之國,自然有萬千感慨,而她內斂節(jié)制,娓娓道來,善意觸摸,毫無波瀾。畢竟曾經從事媒體傳播,溫迪雅在書中也說到了她與金庸的接觸,金庸給她題寫“溫厚則可親雅韻自脫俗”,她參與香港回歸直播的往事,她與姜文的“擦肩而過”,她對劉震云、梁鴻這兩位作家短暫接觸的感受,認真細致,體貼入微。
溫迪雅出生成長都在陜西,但看她文字,方才知道,她的籍貫是在河南駐馬店的汝南。汝南之汝,多說是南汝河,實際上是北汝河。北汝河源自嵩山,一路蜿蜒東南注入淮河,汝南是指在北汝河之南,而大致在蒙元之際,人工隔斷汝河,汝水方才自舞陽、漯河往東走周口去了。
平原汝南,秦嶺城固,古都西安,京華讀書爾后開始職業(yè)生涯,再赴海外留學,取得數(shù)個學位,再度創(chuàng)業(yè),行走在中西之間,到如今安居布萊頓,靜思來路,鄉(xiāng)愁縷縷,天涯明月共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