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市民張奶奶攥著報警回執沖進建行龍岡支行,她布滿皺紋的手緊緊捏著手機,屏幕上還顯示著詐騙軟件的虛假收益截圖——三天前,這位原本只是想出租房屋的老人,怎么也想不到會掉進“高收益投資”的陷阱。
一切始于一條租房咨詢信息。網絡那頭的“租客”熱情健談,卻話鋒一轉聊起“某國黃金投資秘術”,還發來一款看似正規的理財APP。“您看這收益曲線,三天就能賺5%!”騙子的花言巧語配上虛假的盈利數據,讓張奶奶動了心。短短48小時內,她分4次向對方指定賬戶轉入4萬多美元,直到其兒子發現銀行卡流水異常,才驚覺落入騙局。報完警,張奶奶和兒子就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銀行:“錢剛轉出去,還能追回來嗎?”此時距離最后一筆轉賬已過去18小時,跨境資金一旦落地,追回無異于大海撈針。
建行龍岡支行網點主管立即啟動緊急預案。面對跨境轉賬的時區、外匯管制等重重障礙,團隊兵分兩路:一方面協助警方鎖定收款賬戶異常,另一方面緊急聯系境外銀行,附上警方立案證明等材料,爭分奪秒申請攔截資金。
境外銀行要求補充受騙細節公證件、證明客戶轉賬時處于被欺詐狀態。銀行團隊與警方通力協作,連夜整理筆錄、翻譯公證材料,并調取智能風控系統數據,形成完整證據鏈。經過三天三夜的持續努力,在資金即將落地的最后關頭,境外銀行終于臨時凍結賬戶。
7月18日上午9點,網點經理在核查外匯到賬記錄時,突然發現一串熟悉的數字——4萬多美元!這筆歷經三天三夜跨國跋涉的資金,終于回到了張奶奶的賬戶。“到了!錢真的到了!”張奶奶的兒子再次來到網點時,手執一面錦旗送給建行龍岡支行。
這場跨國守護的背后,是建行鹽城分行“以客戶為中心”的初心寫照:從網點一線的快速響應,到跨部門的協同作戰,再到跨國銀行間的專業對話,每個環節都閃耀著金融人的責任與擔當。葛海云 周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