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袖藏風骨 啟扇見江南
“古人云,‘千金難買一笑’,幾把扇子能值幾何!”《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寶玉與晴雯因跌扇一事拌嘴。為尋求和解,寶玉拿出一批江南名扇,讓晴雯盡情撕扇宣泄情緒,雙方重歸于好。
“又叫小廝到店里取了百十把扇子來,季葦蕭、杜慎卿、來道士,每人分了幾十把去寫。”《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名士杜慎卿在南京莫愁湖舉辦戲曲選秀大會,將題詩的扇子作為“色藝雙絕”優勝者獎品之一。
“濺血點作桃花扇,比著枝頭分外鮮。”清代文學家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以秦淮河畔的一把詩扇為故事靈魂。這把“桃花扇”見證了侯李愛情的堅貞,也承載了南明興亡的歷史悲歌。
……
文學伴“清風”,一抹芬芳來。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扇子”始終是繞不開的重要文化符號,不僅是引風之物,更是懷袖雅物,承載著文人墨客的風骨、才子佳人的瀟灑、謀者智士的策略。而作為中國扇文化的典型代表,工精藝絕、融匯詩書畫的蘇扇,將匠人智慧、江南雅致與文學精魂熔鑄一身,無聲訴說著千年文化清韻。
蘇扇亮相進博會現場 圖源: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詩畫點亮蘇扇 雅士重金追捧
“吳中近事君知否,團扇家家畫放翁。”從南宋詩人陸游的名句中,足以窺見當時蘇州人對扇子的喜愛。蘇扇以造型精美、工藝精湛聞名于世,涵蓋折扇、檀香扇、團扇、宮扇、象牙扇等豐富類型,其歷史可追溯到晉代,鼎盛于明清時期。當時,蘇州一躍成為全國手工業發展繁盛、商業發達的區域之一,為蘇扇提供了發展沃土。
“在現代社會里,我們提到江南才子,提到文人雅士,一把精致典雅的扇子就是其形象的折射。”蘇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朱元吉認為,自古以來蘇州人崇尚文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較濃。許多文人晚年退隱,或為居士,“隱其資財而匿身于村野,傳書積德”,或舍田遺金以追求“秋月春風在懷抱,吉金樂石為文章”的超凡脫俗的理想境界。
明代中葉,隨著吳門畫派“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的崛起,文化名家們紛紛以詩詞歌賦、花鳥山水賦予蘇扇鮮活生命力。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到:“姑蘇最重書畫扇,其骨以白竹、棕竹、烏木、紫白檀、湘妃、眉綠等為之,間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圓頭、直根、綠環、結子、板板花諸式,素白金面,購求名筆圖寫,佳者價絕高。”文人雅士不惜花重金追捧蘇扇,一方面可以彰顯個人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另一方面激發了藝術再創作的無限靈感。
“蘇扇的工藝技術發展與當時蘇州的文雅之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兩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響、共同進步。”朱元吉表示。
才子偶遇蘇扇 文化清風自來
文人與蘇扇相逢,衍生出許多動人佳話。相傳文徵明對題詩作畫的扇面要求甚高,清代學者阮葵生稱其“非方扇蔣骨不書”。當時蘇州民間著名手藝人蔣蘇臺擅長制作扇骨,其技藝精湛,所制的“蔣骨”柄價值三四金。而方氏精于制作扇面,堪稱文徵明的“御用”扇面制造師。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文徵明對審美與藝術的執著堅持。
“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另一位“江南才子”唐寅,有著許多賣扇相關的雅聞。據《蕉窗雜錄》記載,有次唐寅在街邊偶遇一賣扇老者,正因銷量不佳而愁眉不展。唐寅心生憐憫,向老者借來幾把素白的扇面,當場揮毫潑墨,隨后又將扇子還給老者。老者將信將疑地拿去賣,結果“人爭以百錢購一扇,立盡”。第二天,老者又帶著扇子找到唐寅,唐寅笑著回答:“吾昔不諾貴人,今而子之,可乎?(從前連權貴們求我寫字作畫都不答應,現在難道能答應你嗎?)”一把扇子,正是其仗義善良、剛正不阿精神的最佳注腳。
明末,蘇扇發展到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清初,蘇扇成為皇家御用貢品,乾隆年間還形成專營蘇扇買賣的扇莊;清末,蘇州城聚集了數百人的蘇扇從業者隊伍……蘇扇制作的品種逐漸繁多,制作工藝也日趨豐富多樣。“蘇扇是文人風雅之情的產物,所蘊含的不僅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更折射出明清時期以蘇州地區為代表的江南水鄉的生活氛圍。”朱元吉表示,蘇扇已經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與磨合,從剛開始貴族士人的享用,到今天“飛入尋常百姓家”,蘇扇不僅僅是一個特色工藝物件,更是把吳文化的內涵呈現在公眾視野中。
匠心復興蘇扇 繪就江南風華
“木賊草水磨法”“灑金”“良工用糊如水”……蘇扇制作的講究,在熱播微短劇《一夢枕星河》中得到精準還原。劇中,非遺制扇技藝傳承人朱依然執著于復原失傳已久的“桐葉扇”,夢想將蘇扇推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劇外,一批手藝人同樣執著于傳承古老非遺技藝,讓蘇扇雅韻煥發新生。
朱依然復原的“桐葉扇”,出自蘇扇制扇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盛春之手,是對清朝宮廷藏扇的一次成功復刻。從小受到家庭環境熏陶,盛春自1990年起手握蘇扇造型刀,一握便是30余年,成為蘇州為數不多的“三把蘇扇”都會做的手藝人。2006年,蘇州制扇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讓傳承者們深感重任在肩。“我創辦了與蘇扇相關的企業,而且逐漸從一個制造型企業向綜合性文化企業轉型。作為一家非遺企業,不僅要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也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蘇扇。”盛春表示。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傳統技藝需要擁抱時代、擁抱市場,才能更好地發展。”創業伊始,盛春的企業也曾面臨銷量不佳的困境。盛春從電商直播平臺看到了新發展機遇,帶領團隊開啟了蘇扇線上直播間,打造了“盛風”“盛風堂”“盛風蘇扇”等蘇扇IP。從剛開始“一周才賣出一把扇子”,到整體營業額回暖攀升,再到年度營業額穩定在三四千萬元,企業實現了“線上+線下”的良性循環。此外,盛春還致力于推動非遺出海,多次參加海內外展覽推介非遺產品,并走進高校向各國青少年講述蘇扇的制作過程與藝術理念,向世界展現蘇扇之美。
一折蘇扇開合,幾許江南風雅。當蘇扇非遺作品亮相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以姑蘇文化之美驚艷世界;當中外青年友人走進蘇州檀香扇廠,親手用電烙筆在扇面上燙出玉蘭花圖案,驚嘆于“扇雖小,匠藝深”的江南智慧;當大漆扇藝和穿扇骨技藝體驗,成為社區文化課堂上深受親子喜愛的“人氣項目”……人們正以守正創新之心,為凝聚著中華文明千年智慧與東方美學的蘇扇注入澎湃生命力,讓這份千年風雅重新在當代流轉生風。
(江南時報記者 姬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