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朱中華先生的散文集《春華秋韻》,油墨間流淌的不是故作高深的辭藻堆砌,也非脫離煙火的空泛抒情,而是一部用四十年光陰寫就的“人間備忘錄”。從蘇北鄉村的泥土芬芳到縣級機關的履職足跡,從親情縈繞的家常小事到時代浪潮中的凡人善舉,先生以“華廈一瞥”為筆,將個人命運與家國變遷編織成篇,讓每一頁文字都成為映照時代、溫暖人心的鏡子。
這部散文集的精妙之處,在于其“以小見大”的敘事智慧。全書分為“廟灣絮語”“射河放歌”“黃浦情愫”三輯,看似各有側重,實則構成一幅立體的人生圖景與時代畫卷。
“廟灣絮語”中的評論散文,是先生作為基層工作者的思想切片。《保險?冒險?防險》以青年司機投保后麻痹大意致慘劇的故事為引,直指“依賴保險卻忽視風險”的社會心態;《搬動“泰山椅”》聚焦青島推行干部辭退制的改革實踐,叩問機關“能進不能出”的積弊。這些創作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文字,沒有因時光流逝而褪色,反而因切中時代痛點的敏銳,成為觀察改革開放初期社會轉型的珍貴文本。先生的評論從不居高臨下說教,而是以“身邊事”為切入點,用事實說話,用道理服人,字里行間透著基層干部的務實與擔當——他深知,真正的思想啟蒙,從來都源于對生活的深刻體察。
“射河放歌”則將筆觸轉向更廣闊的社會舞臺,以紀實散文的形式為時代立傳。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太多平凡人身上的光芒:曹廣東自費開辦培訓班,七年幫助357名殘疾人走上致富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為殘疾人點亮了一盞通向光明的航標燈”;姚士群闖火海、趟淤泥,兩度救人于危難,卻在事后悄然離去;“大城小愛”志愿者協會在“6?23”特大龍卷風災害中,用2800余人次的志愿服務,書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間大愛。先生寫這些人物時,沒有刻意拔高,也沒有過度煽情,只是如實記錄他們的言行:曹廣東拒絕受助者的回報,說“這是我作為共產黨員的義務”;鄒必新四次跳水救人后,靦腆地說“危難時刻,救人要緊,無論是誰都會這樣做的”。正是這種克制的敘述,讓平凡人的偉大更具穿透力——他們不是遙不可及的“英雄符號”,而是鄰居、同事、身邊人,他們的善舉,恰是支撐社會向上的精神脊梁。先生深耕宣傳工作數十年,他的文字里藏著對“好人文化”的深情守望,正如他在文中所言:“一個好人就是一座道德標桿,一群好人帶動一座城”,而《春華秋韻》,正是這座“好人之城”最生動的見證。
最動人的當屬“黃浦情愫”輯中的親情散文,這里藏著先生最柔軟的生命記憶。《母親的情懷》中,母親為響應計生政策留下后遺癥,卻從未抱怨,臨終前還催促兒子回單位處理創建工作;《父親的眼光》里,父親賣掉家中肥豬為高考落榜的兒子湊函授學費,用沉默的行動詮釋“知識改變命運”;《趣說“阜寧大糕”》則將鄉愁融入一塊香甜的糕點,從春節“開口糕”的習俗,到乾隆賜名“玉帶糕”的傳說,字里行間滿是對家鄉的眷戀。先生寫親情,不回避生活的艱辛:童年時用扁擔挑著行李步行上學的疲憊,高考落榜后當“豆腐郎”的靦腆,為湊學費四處奔波的窘迫。但這些艱辛中,始終透著向上的力量——父母的堅韌、妻子的支持、女兒的懂事,構成了他人生最堅實的底色。尤其難得的是,輯末收錄了女兒朱韻的四篇作文,《家庭輕喜劇》里的電視爭奪戰,《樓道的燈》中父母為晚歸女兒留燈的細節,與先生的文字形成溫暖呼應,讓這部散文集不僅是個人的回憶錄,更是一個普通家庭的“精神家譜”。
通讀全書,不難發現“真實”是《春華秋韻》最鮮明的特質。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修辭,卻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他寫自己的“爬格子”之路,從煤油燈下手抄稿件,到用復寫紙謄抄,再到電腦寫作,不僅記錄了個人寫作工具的變遷,更折射出中國基層文化工作者的成長軌跡;他寫家鄉的變遷,從“茅草屋”到“洋樓房”,從步行出行到高鐵時代,讓讀者在字里行間觸摸到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民生溫度。這種真實,源于先生“躬耕文字近四十載”的堅守,也源于他始終“在場”的人生態度——他不是時代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記錄者、推動者,他的文字,是用腳步丈量土地、用心靈感受生活的結晶。
有人說,好的散文應“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春華秋韻》正是如此:見自己,是先生從高考落榜生到機關干部、文學愛好者的人生逆襲;見天地,是蘇北鄉村的風土人情、時代浪潮中的社會變遷;見眾生,是無數平凡人在生活中綻放的善良與堅韌。先生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對家鄉的熱愛、對時代的思考,都融入這十七萬字中,讓《春華秋韻》不僅是一部散文集,更成為一部記錄基層中國、傳遞人間溫情的“活教材”。
掩卷沉思,耳畔仿佛又響起射陽河的流水聲,眼前浮現出阜寧大糕的香甜、志愿者紅馬甲的耀眼、尋常巷陌的煙火氣。先生在代后記中說:“人生出彩來自于自己的不懈奮斗”,而這部《春華秋韻》,正是他奮斗人生最珍貴的果實。它告訴我們,平凡的人生也能寫出精彩的篇章,普通的日子里藏著最動人的深情——這,或許就是《春華秋韻》留給讀者最寶貴的啟示。
【作者簡介】余瀟,阜寧人,作家,文學博士,研究員,華夏國際人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育部高校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