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讀楊絳先生箴言:“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恰逢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英烈風骨里的赤誠熱血;又至中元祭祖之時,緬懷先輩恩情中的綿長暖意——這份“心杯敬天堂”的虔誠,恰是人生溫度的生動注腳。俯仰天地、品度時光便知:溫度從非單純的自然生命體征,更承載著乾坤運行的規律,映照著人性本質的善惡明暗,記錄著世道風氣的變遷脈絡,也支撐著事業追求的持久動力。
一、人生溫度本乎道:乾坤法則下的溫度維度
“道”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為人處世的準則,更是人生溫度的根本依歸。人的溫度或溫煦、或熾烈、或沉靜,皆需在“道”的框架下生長,方能與乾坤共生、與萬物相融。
1. 天人合一:順道而行的溫煦共生
中國哲學的至高境界,在于“天地人合一”。天以“剛健”立道(乾),地以“承載”為德(坤),人則需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理,在與自然的互動中找到溫度的平衡。人類的自然體溫雖有恒定數值,卻始終與四季輪回同頻、與萬物生長共生——春隨花開暖,夏伴蟬鳴熱,秋逐葉落涼,冬隨雪飄寒,這是自然賦予的溫度節律。 可當人類背離“道”的約束,以過度的欲望強行改造自然,“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熱島效應”困住城市清涼,夏日超常酷熱不再是偶然,而是自然對人類的警示。我曾多次見打工者頂著烈日喊“熱死啦”,卻仍咬牙扛活;今日中暑倒地,明日依舊早起上工——他們的“耐熱”,藏著生存的無奈,更映著人類對自然的虧欠。《道德經》言“反者道之動”,若想重回與自然的溫通共生,便需放下熾烈的利己心,以敬畏之心對待天地,方能在陰陽互動中尋回生命本真的溫煦。
2. 溫度見性:本質與策略的辯證顯現
人際交往中的溫度,是人性本質的“晴雨表”。或溫情脈脈、或熱情盈盈、或冷若冰霜,世態炎涼的背后,藏著哲學、社會學與政治經濟學的深層邏輯。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溫度分野,是對人民的赤誠、對敵人的決絕;雷鋒“對同志像春天般溫暖,對階級敵人像嚴冬一樣殘酷”的態度,是階級立場賦予的溫度準則。即便是你死我活的斗爭,溫度也可成為“策略藝術”:抗日戰爭時期,中日矛盾雖不可調和,但中國共產黨以“統一戰線”為道,對民族資產階級、地方軍閥以溫語相勸、熱情相待——毛主席致張學良、李宗仁的信函,字里行間滿是真誠;重慶談判時對蔣介石的“溫抗兼施”,更是以溫度為棋,為解放戰爭贏得先機。反觀國際舞臺,特朗普與普京曾代表美俄兩極“冰火不容”,可普京訪美時,特朗普親赴機場迎接、同車而行,這份“刻意的溫煦”是政治博弈的機謀;轉瞬又因援烏問題翻臉,溫度驟降如冰——這般溫差,皆因階級利益與政治目標的本質驅動,從未脫離“道”的約束。
3. 性格塑溫:冷熱兼容的生命姿態
性格是習慣化的行為模式,也是人生溫度的“調色盤”。即便本質相近,性格不同,溫度的呈現也會千差萬別。熱性格者,如春日暖流:中小學教師多屬此類,我小學時的倪富英老師,曾因我調皮關“禁閉”,卻悄悄塞兩毛錢讓我買鉛筆;中學的徐春賦老師,鼓勵我抄錄《成語詞典》以打牢基礎;引我入門馬列的陳順元老師,言談間滿是熱忱。如今與金陵中學的王鼎宏、王敬懷兩位校長通話,仍能聽出話語里的激情蕩漾,如春風沁心——去年我為此寫就《花甲激情向天歌》,被多家媒體轉發,正是被這份“熱性格”打動。冷性格者,并非全是消極:毛澤東“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冷靜,是對國際大勢的清醒判斷;對資本帝國主義、“臺獨”分子的“冷硬相對”,是守護家國的堅定。但“冷”需分對象:對人民內部矛盾,需冷靜分析、依法化解;對群眾合理訴求,更需以溫度回應——若像某些人“一言不合就冷臉”,甚至夫妻同屋三月不語,便是背離了“和睦”的為人之道,失了溫度的分寸。
最難得是冷熱兼容:毛澤東既是豪放的詩人、書法家,寫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熾烈;也是沉穩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復雜局勢前沉著冷靜、不慌不忙。尼克松訪華時,毛主席在書房與之會面,不談具體國際問題,只論哲學——“那些該同周總理談,我只談哲學”,這份“不冷不熱”的從容,是大國領袖的智慧;臨別贈“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馬觀花”十二字,更將溫度藏于深意,讓尼克松敬佩得鞠躬九十度。
4. 擔當蘊溫:事業長河里的熱忱堅守
事業擔當的溫度,貴在“持久”。三分鐘熱度撐不起理想,唯有以熱忱為燃料,方能在漫長征程中不降溫、不褪色。 任正非五十余載如一日,每日學習工作至凌晨一點——這份“以只手撐天空”的民族振興熱忱,驅動他帶領華為與西方資本帝國博弈,在風浪中始終立住潮頭;褚時健七十多歲退隱哀牢山,以匠人之心種植“褚橙”,借2012年“生鮮電商元年”的東風,讓“褚橙”成了家喻戶曉的“勵志橙”,背后是不服老的熱忱;我駐地街道的幾位女業主,經營菜店、面點店十五載有余,每日四點多開門營業,靠的是“勤苦打拼”的熱忱;我被朋友戲稱為“以書為情人”,當年在山區部隊,熄燈后躲進豬棚飼料間讀馬恩著作、魯迅文集;1981年參加南京鼓樓閱兵,白天刻苦參訓、晚上撰寫解說詞,最終榮立三等功——這份對學習與思考的熱忱,一以貫之數十載,從未降溫。
二、人生溫感映世風:時代底色里的溫度變遷
世風是社會的“主流氣質”,映照著根本制度的優劣;而人生的溫感,便是世風最直接的“體驗者”。從“水深火熱”到“溫暖人間”,不同的世道,給了人民截然不同的生存溫度。
1. 制度煥溫:從饑寒到暖陽的民生蛻變
“一種制度一重天”,剝削制度下的人民,終日用辛勞換溫飽,卻落得“家徒四壁、饑寒交迫”——創造的財富被地主資本家攫取,自己連基本生存都成奢望。可當制度變革的曙光到來,人民的溫感便隨之逆轉: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中華民族踏上盛世之道,“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聲,成了億萬人民的心聲。 從紅色根據地的“軍民一家親”,到土地改革時“耕者有其田”的喜悅,再到人民公社“青藤連萬家,社員像向陽花”的熱鬧——我至今記得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時的場景:五歲的我悄悄跑到挖河工地,見紅旗招展、號子震天,大人們雖累卻滿臉笑意。即便后來遭遇三年嚴重自然災害,生活極端困苦,群眾仍以集體主義精神投入建設——這份“苦中帶暖”的溫感,是新制度賦予的底氣。
2. 家國鑄溫:忠勇擔當里的熱血赤誠
家國危難時,人生的溫度便成了“護家衛國的熱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抗日戰爭“黃河咆哮戰倭寇”,到抗美援朝“雄師跨過鴨綠江”,無數志士仁人以熱血熔鑄忠魂,用生命守護家國。今年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閱兵,參演軍民頂著烈日訓練,每一個正步都踏得鏗鏘有力;當“東風”導彈方陣駛過長安街,“能送達全球”的底氣讓全國人民的愛國熱忱瞬間升溫——這溫度里,有對英烈的緬懷,有對國防的自信,更有對“神州天兵懲惡揚善”的自豪。天地間的人們都明白:這份熱血溫感,是家國存續的根基,是民族挺立的脊梁。
3. 黨恩潤溫:個體成長中的時代恩澤
我的人生溫感,始終浸透著黨的恩澤。“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我生于極度貧困的家庭,三年自然災害時,吃穿都成了難題,卻因“免費上學”得以走進課堂;父親與爺爺因浮腫病在一個月內相繼離世,家庭生活墜入冰點——是集體經濟制度給了祖母和母親“上工掙工分”的機會,我放學回家也能跟著掙工分,一家人才得以維持生計;上初中時,我是班上唯一享受助學金的學生,這份“雪中送炭”的溫暖,讓我免于輟學。 老師曾說“一個人最早的閱讀,決定靈魂的底色”——高中時,我在老師引導下讀馬恩著作、《毛澤東選集》、魯迅文集,紅色思想的熏陶,讓我的人生溫度有了“向陽”的方向。如今回望,從幼年到花甲,我始終沐浴在毛澤東思想的陽光下,這份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給予的溫暖,是我一生都銘記于心的養分。
三、溫補安康溯心源:身心向陽的溫度滋養之道
新時代里,億萬勞動者在奮斗中綻放溫度,但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也讓一些人失了溫:成事時得意風發,失意時迷茫彷徨,學習提不起勁,親情友情漸漸變淡——就像《涼涼》唱的“入夜漸微涼,繁花落成霜”,《成都》寫的“茫然徘徊到小酒館門口”。若想重振身心、再燃熱情,便需“溫暖內心、驅散寒意”,從心靈本源滋養人生溫度。
1. 心陽為基:價值觀錨定溫度方向
《黃帝內經》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陽就像身體的“太陽”,維系著血脈通暢與精神振奮;而價值觀,便是心陽的“燃料”——價值觀偏了,心陽便會不足,溫度自然難以穩定。 有些人“只看重利益”,欲望強烈時做事急躁如火,碰壁后又瞬間冷如冰窖,這便是價值觀陷入了“利己主義”的誤區。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主張“做善事、為公益、和諧共生”,恰好與“天行健、地勢坤”的乾坤之道契合:秉持這份價值觀,便會以“公益為先”調整心態,以“熱情待人”穩定溫度,既不因私利狂熱,也不因挫折冷卻,讓人生溫度始終保持“溫暖適度”。
2. 辯證馭溫:唯物智慧調控生命熱度
“一陰一陽謂之道”,人生從沒有“事事順利”,起起落落是常態。可有些人一遇挫折就“躺平”,正是因為不懂“用辯證思維調控溫度”——以唯心思想看待得失,要么把成功歸為“運氣”,要么把失敗歸為“命定”,溫度自然隨境遇起伏。 辯證唯物論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教我們從“矛盾規律、因果規律、陰陽規律”中認識世界:成功時“熱中帶冷”,不驕傲、存敬畏;失意時“冷中帶熱”,不氣餒、找方法。溫度的呈現本就多樣:激情洋溢是溫度,默默關懷是溫度;耐心教導是溫度,包容體諒是溫度;嚴格執法也是溫度——關鍵在“對癥下藥”。唯有以唯物辯證法為“調控器”,才能看透事物本質,讓人生溫度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3. 實踐淬溫:知行合一里的溫陽生長
人生溫度從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實踐是主觀想法與客觀世界的橋梁,也是溫度的“鍛造爐”。 實踐首先要“打開心扉”:以滿腔熱忱敢闖敢試,哪怕風雨坎坷,也要邁出第一步——這份“敢行動”的勇氣,本身就是對心陽的溫暖滋養;實踐中難免受挫,但挫折不是“降溫劑”,而是“磨刀石”:成功時以成就“溫暖心陽”,驅動自己再攀高峰;失敗時以挫折“磨煉心志”,鍛煉韌性、平衡心態。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事物螺旋式發展的規律,也是人生溫度“健康生長”的路徑:在實踐中總結反思,在反思中優化行動,既能讓個人身心“血脈通暢、心態明朗”,也能讓社會“充滿活力、欣欣向榮”,最終實現“人民越來越幸福”的時代目標。
人生溫度,是生命的“鮮活體征”,更是精神的“價值標尺”。它源于乾坤之道,需循“剛健承載”之理;映于時代世風,需承“制度恩澤”之暖;發自心靈本源,需養“心陽辯證”之智。若能“人效法天地、道效法自然”,以知行合一溫暖身心,以正確價值觀照亮心性,必能讓個人的溫度與乾坤同頻,讓世道、世風、事業與人生,都在溫煦中煥發新貌、在向陽中不斷成長。
( 2025年9月9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