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上個世紀南京商業的傳奇之地,新街口當仁不讓。民國學者張恨水在《丹鳳街》里描述:“南京的熱鬧,全在新街口那一帶,像個大漩渦,把四方的人都卷了進來。”上個世紀風云變幻,新街口從一片荒地逆襲發展為“中華第一商圈”,“南京第一街”的名號實至名歸。它不只是商品交易場所,更是商業文化象征,承載著南京人的生活記憶與城市夢想,見證了一個世紀的興衰變遷。
萌芽:商圈破土而出的序曲
回溯到20世紀20年代以前,新街口是南京城西南被繁華遺忘的荒地。據1927年《南京市政公報》記載,此地多為墳塋、農田,僅有三條土路交錯,雨天泥濘難行。當時南京商業中心在城南夫子廟、三山街,新街口只是城鄉結合部不起眼的角落。
1929年《首都計劃》頒布,改變新街口命運。該計劃由孫中山先生構想、外國專家參與編制,將新街口定位為“首都中心商業區”,規劃拓寬四條主干道交匯形成十字核心,周邊布局商業、金融、辦公設施。
隨后大規模改造工程開啟。1930年,漢中路、中山南路等主干道動工,拆除破舊民房與墳冢,鋪設進口柏油路面,安裝西門子鑄鐵路燈。1932年,新街口廣場初具雛形,中心設圓形花壇,成為南京首個現代化交通樞紐。
硬件設施升級吸引商業資本。1930年,南京商界名流秦起鴻等人集資20萬元籌建中央商場,設計參照上海先施百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配備自動卷簾門與通風系統。1936年1月15日開業,300多家商戶入駐,涵蓋綢布、鞋帽、鐘表、南貨等20多個行業。門口“中央商場”霓虹燈牌由上海亞洲電光公司制作,夜晚點亮紅光映半條街,十里外可見,成為年輕人打卡地。
同年金融機構搶灘。國貨銀行南京分行在新街口西北側建成三層西式辦公樓,采用希臘柱式設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設支行,推出“一元開戶”平民儲蓄業務,吸引大量市民。據1937年《良友》畫報統計,抗戰爆發前新街口一帶商戶超500家,日均人流量1.2萬人次,“商業 + 金融”雛形初現,“南京第一街”名號在民間傳開。
成長:商業復蘇與奮進的樂章
1937年南京淪陷,新街口商圈重創,百業蕭條。中央商場被日軍占作“軍用物資倉庫”,多數商鋪停業,霓虹燈牌拆毀熔鑄軍火。1945年抗戰勝利,新街口才復蘇。
中央商場經三個月修繕,1945年10月重新開業。商戶從上海、蘇州、廣州運來積壓商品,“瑞蚨祥”綢布莊擺出杭紡、湖縐,“亨達利”鐘表行恢復賣瑞士進口懷表,“老鳳祥”銀樓重打“祖傳手藝”招牌。1946年,上海“李順昌”西服在新街口南側開分店,從上海請12位特級裁縫,采用“量體七次、試穿三次”定制流程,純羊毛西服售價相當于普通職員兩個月工資,吸引軍政要員、富商名流訂購。《南京人報》報道,李順昌門口停滿美式吉普與黃包車,裁縫師傅忙到深夜。
街頭巷尾小商販增添煙火氣。中山南路與漢中路交匯處“轉角廣場”,糖粥藕攤主敲木桶吆喝,炸臭豆腐商販支起鐵皮爐子,賣糖畫、捏面人手藝人圍滿孩童。1948年《南京人報》調查,新街口每日人流量超3萬人次,周末突破5萬,比戰前多近一倍,成為戰后南京恢復最快、最熱鬧商圈。此時金陵飯店建設規劃消息傳開,人們期待區域繁華。
1949年后,新街口進入計劃經濟時代,成為南京物資供給核心樞紐。1952年,中央商場收歸國有,更名“南京市第一百貨商店”,商品憑票分配。商場“鐘表柜臺”熱鬧,上海產“上海牌”手表售價120元,需工業券且提前登記排隊,市民凌晨帶小馬扎在商場門口等,柜臺前擁擠,售貨員需多喝水護嗓。
這一時期新街口涌現“老字號”。1956年開業的“南京理發店”,用紅木家具、黃銅鏡子,師傅用德國“雙立人”剃刀,推出含六道工序的“刮臉修面套餐”,受中老年男性喜愛;1964年成立的“新街口副食品商店”,春節前一月籌備年貨,腌臘柜臺有南京板鴨、金華火腿,糖果柜臺有大白兔奶糖、水果硬糖,柜臺前排長隊,售貨員用桿秤稱重、油紙包貨,成為一代人記憶。
鼎盛:商業繁榮與輝煌的交響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春風吹進新街口,商圈鼎盛。1982年,中央商場試點“個體商戶租賃柜臺”,廣州“的確良”襯衫、上海雪花膏、香港電子表亮相,年輕姑娘挑時髦服飾,商場播放鄧麗君《甜蜜蜜》。1986年9月,南京第一家外資餐飲企業“肯德基”在新街口開業,150平方米店面,開業當天排隊繞大樓三圈,有人從浦口、六合趕來,花2.5元買塊原味雞小心吃半小時。
90年代,新街口進入“高樓時代”,商業格局升級。1992年,金陵飯店建成開業,37層現代化建筑成為新街口及南京地標,提升城市形象,帶來大量國內外高端客源。1996年,香港金鷹集團興建的“金鷹國際購物中心”建成,21層,引進LV、Gucci、Prada等國際奢侈品牌,開業當天營業額突破500萬元;1998年,新百商場擴建,營業面積從1.2萬平增至5萬平,配備自動扶梯、中央空調、電子導購屏,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0萬人次。
“新百商店”與“中央商場”成為“百貨雙雄”。新百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中國百貨公司江蘇省分公司南京市公司新街口門市部”,1992年改制,1993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南京首家商業上市公司;中央商場以“親民定位”占大眾市場,兩家商場錯位競爭又在促銷活動中較量,引領南京消費潮流。
1999年,新街口商圈爆發“價格戰”。3月,中央商場因舊樓改造推出“拆舊樓8000萬元商品大酬賓”,服裝、家電、日用品平均降價30%,當天客流量40萬人次,銷售額破1000萬元。新百商場應戰,打出“高于8000萬元商品大酬賓”的“回報價”,華聯商廈、南京商廈推出“非常價”“狂喜價”,新街口成“中國商業的價格谷地”。這場價格戰實現“雙贏”,新百與中央商場當年銷售額分別達8.6億元和7.8億元,創歷史新高,商圈客流量增長40%,鞏固“華東第一商圈”地位。金陵飯店憑借高端定位,為新街口商業生態增添高端消費元素,帶動周邊商業發展。
除“雙雄”外,新街口崛起一批實力商家。位于漢中路金陵飯店對面的南京友誼商店,1992年9月18日試營業,是南京最早國營涉外商業企業,3000平方米店面,需憑外匯券或僑匯券進入,經營兩萬余種商品,以名特優金銀首飾、進口家電、高檔煙酒為特色,后重裝升級為“友誼廣場”,引入ZARA、H&M等時尚品牌,定位年輕都市白領,躋身新街口商圈“五霸”。
華聯商廈以“大眾實惠”為特色,1993年開業,靠豐富商品種類和親民價格站穩腳跟,“百姓超市”區域24小時營業,成為夜間購物熱門選擇,與其他商家共同支撐新街口商業繁榮。
餐飲文化:舌尖上的新街口記憶
新街口商業發展中,餐飲文化與百貨商業交織。金陵飯店餐飲融合各地美食精華與中西方烹飪技藝,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1912年開業的“老廣東”是新街口最早粵菜館,創始人陳煥棠是廣東南海人。民國時南京為首都,老廣東因正宗粵菜受南方官員青睞,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宴請。
1920年廣東商人李文軒創辦“大三元”,以“廣式點心 + 粵菜宴席”為特色,店名取“連中三元”之意。上世紀80年代,“蟹粉小籠包”每天賣出2000多籠,皮薄汁溢。當時南京人宴請流行先到大三元吃早茶,再去新百逛街。
始建于1933年的福昌飯店,是新街口現存古老飯店之一,由民國實業家金潤之投資,建筑為Art Deco風格。福昌飯店以淮揚菜為主,兼收粵菜、魯菜精華。抗戰時被日軍占用,1945年光復后重新開業,保留當年宴會菜單復印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市糖煙酒糕點公司開設“太平村食品商店”,在憑票供應年代是“奢侈品商店”。一樓煙酒柜臺有茅臺、五糧液,糖果柜臺有大白兔奶糖、麥麗素,無需票證,吸引有閑錢市民。
1951年開業的“長江南北貨商店”是新街口“食材寶庫”,200平方米店面匯集長江流域及南北各地特色干貨。物資匱乏時是家庭主婦采購年貨首選,提供“代加工”服務,臘月店門口掛滿臘味。
上個世紀的新街口,從《首都計劃》藍圖到“百貨雙雄”商業狂歡,再到餐飲名店味覺記憶,發展與時代緊密相連。這里有霓虹燈牌下的青春、票證時代的生活、價格戰中的智慧和舌尖上的溫情。“南京第一街”的傳奇,不僅是商業崛起史,更是南京人的生活史。如今新街口仍是南京商業核心,上個世紀的奮斗、堅守與創新故事,融入商圈肌理,成為城市珍貴文化遺產。金陵飯店作為發展重要參與者,與眾多商家共寫新街口輝煌。(張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