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華先生于我而言,亦師亦友——既是引路的良師,亦是知心的益友。不久前,他的《春華秋韻》散文集出版了。雖然早知這是水到渠成的事,卻是終究盼了許久,如今得償所愿,捧起書來細細品讀。
見字如識人,他的文字磅礴而深厚,讀來又格外細膩、輕松。散文的力量向來是含蓄而深沉的,這般自然流暢的作品,讀罷竟能讓人有豁然開朗之感。甚至可以說,《春華秋韻》為我在現代人的混沌生活里,開辟了一隅心靈凈土。
這本書分為“廟灣絮語”“射河放歌”“黃埔情愫”三個章節,筆下的群像涵蓋了機關職員、企業從業者、農人、醫護人員、志愿者、留守兒童,以及作者自己和親友等諸多群體,內容則囊括了鹽阜大地的生活百態、社會制度的發展變遷、文化意志的傳承傳播、歷史精神的弘揚發揚,還有個人的逸聞軼事等多個層面。相信不論誰讀,都能從書中照見自己的影子,也能從中找到心中的理想烏托邦。
《春華秋韻》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對“理想人生”的重新詮釋。在他的筆下,理想從不在虛無縹緲的“別處”。曾火遍大江南北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流行語給無數人勾勒出對“自由”的想象,而這份想象的核心便是“遠方的世界”??赡茉S多人篤信“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就有多少人追捧這種“遠方即自由”的說法。這本書卻截然不同,打破了“自由在別處”的固有認知,將我們拉回那些習以為常的瑣碎生活,用最寫實的視角,給現代人上了一堂溫情的“理想課”。
他寫茅屋里的奉獻之歌,記為富且仁的楷模,贊遍了奉獻社會的大事小情,說盡了煙火氣中的理想與執著。他的眼里、心里全是生他養他的阜寧熱土,目光始終聚焦于此,思想也深深扎根于此。《讓紅色文化永流傳》的章節中,朱中華先生特意提到了我的一點“業績”,字里行間始終傳遞著“個體隨集體、集體即根本”的理念,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也讓我讀到時少了幾分汗顏,多了幾分共鳴。
這是一本章章耐讀、節節相扣的經典散文——讀起來既有澎湃的力量,又不失細膩的溫度,極具感染力。這些源于真實故事的文字,透著濃厚的代入感與啟發性,為那些“心靈出走”的現代人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指引,能幫我們在人情世故、社會交往中不斷找回初心,實用性十足。而作者提到的“物質富有精神足”的理念,更以“兩者皆可得”的信念,鼓勵全社會擁抱誠信、推崇善言善行。
在我看來,《春華秋韻》是一部微型的地方志,深切記錄了阜寧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生態與歷史脈絡。從自然風光到環境變遷,從飲食習俗到民俗風情,朱中華先生用多樣的筆觸將家鄉故事講得立體又生動,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家鄉的熱愛與自豪。
這是一部中國鄉土的紀實文學,更是一部面向未來的文化佳作。適合在快節奏中奔波的都市人品讀,值得每一位阜寧人翻閱。相信在這樣一部風格鮮明的散文集里,每個人都能領略到文學的魅力,找到屬于自己的靈魂歸屬。
再次恭喜朱中華先生《春華秋韻》散文集出版。開卷有益,愿每一位讀者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故鄉。
作者簡介:張林,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