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起,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同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南京共有4處紀念設施入選,分別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拉貝故居。此后,國務院相繼發布第二批、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云臺山抗日烈士陵園入選第三批名錄。南京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是偉大抗戰精神的重要載體與歷史見證,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追尋抗戰痕跡,共同銘記這段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史詩。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航空烈士公墓牌坊(程瑤攝)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位于紫金山北麓,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由航空烈士公墓、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及英烈碑建筑群、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3個部分組成。2002年,航空烈士公墓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的歷史可追溯到民國時期興建的航空烈士公墓。1932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陣亡的飛行員,由軍政部航空署組織航空烈士公墓籌備委員會,籌款建造航空烈士公墓。后由國民黨中央黨部指定在紫金山總理陵園后坡撥地50畝,作為公墓建筑地址。1933年1月13日,全部工程宣告落成。據《總理陵園小志》記載:“軍政部航空署醵金建筑,地址五十畝,在自由門外之王家灣。筑有牌門一、左右廡二、碑亭一、祭堂一。民國二十一年工竣,用費二萬六千元。”公墓落成后,舉行了規模宏大的公祭儀式。
首批遷葬于此的航空烈士有在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及“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為國捐軀的黃毓全、吳明輝等30余位。至1937年4月共安葬有40余人。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在杭州、上海、南京等處,中國空軍與日軍航空部隊展開了激烈的戰斗,予以日軍沉重打擊,我空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1937年南京淪陷前,又有劉粹剛等24名抗日航空烈士安葬于航空烈士公墓內。據《鐵嶺市志·人物志》記載:10月26日,劉粹剛因飛機失事,犧牲于山西省高平縣城東南的魁星樓;11月16日,其遺骨由山西運至南京,安葬于航空烈士公墓最前排左側第一個墓穴內。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航空烈士公墓慘遭日軍破壞。抗戰勝利后,航空烈士公墓得以修復。先后于1946年、1947年、1948年的3月29日舉行公祭儀式,第一次公祭首批葬入樂以琴、任云閣、黃文模等28名航空烈士。第二次公祭葬入鄭少愚、金雯、湯威廉等49名航空烈士,其中有在武漢空戰中犧牲的4名蘇聯飛行員。第三次公祭,又遷葬李桂丹、巴清正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公墓除牌坊外,其余均被損毀。1985年經中共中央和全國政協批準撥款,由中山陵園管理處和南京空軍司令部按原圖啟動修復工程。1987年7月23日,東西廡、牌坊、祭堂、兩座六角形碑亭和168塊大理石墓碑修復完成;同時,將“英名萬古傳飛將,正氣千秋壯國魂”及“捍國騁長空,偉績光昭青史冊;凱旋埋烈骨,豐碑美媲黃花崗”兩副挽聯,由陵園管理處劉維才書寫并刻在牌坊楹柱的正反面。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50周年以及中國空軍首戰告捷50周年之際,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11月22一24日,舉行航空烈士公墓修復落成后的首次祭掃和紀念活動,高志航烈士女兒高麗良、劉粹剛烈士侄兒劉光印、陳懷民烈士妹妹陳難等10余名航空烈士親屬應邀參加。
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程瑤攝)
1995年,新的航空抗日烈士紀念碑及英烈碑落成。紀念碑主碑高15米,由兩面互成銳角的機翼型巨石拼筑成“V”形,象征著戰鷹與勝利,翼側鐫刻張愛萍將軍題書的“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碑群則由30塊黑色磨光花崗石排成扇面,正反均用中、英、俄三國文字刻書烈士的英名及生平業績,共有中、蘇、美各國抗日航空烈士3305人,其中中國870人、美國2197人、蘇聯236人、韓國2人。
2005年,江蘇省與南京市人民政府立項建設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位于航空烈士公墓的西北側,占地面積30畝,建筑面積2201平方米,地上總建筑面積246平方米,地下總建筑面積1955平方米。由兩組形似戰斗機的建筑組成,分英勇奮戰、國際援華、壯志凌云、緬懷先烈4個室內館以及2個室外展場。2009年9月26日建成并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作為國內首座國際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其2020年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2024年晉級國家二級博物館,近年來還完成了一批抗日航空英烈信息的統一勘誤并公布更新信息。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吳靖攝)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于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南京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區制造了長達六周的大屠殺、強奸、搶劫等血腥暴行,30多萬同胞慘遭殺戮。南京大屠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大慘案”之一,也是侵華日軍犯下的最為突出、最為典型的暴行。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原門牌為雨花臺區江東門茶亭東街195號。江東門作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最具代表性的遺址之一,是“萬人坑”的所在地。1983年11月,江蘇省暨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建館,同年12月13日奠基;1985年動工興建,同年6月主體建筑竣工,交付使用。該建筑由東南大學建筑系齊康教授和南京設計院顧國強、鄭嘉寧設計,總體設計構思為一座紀念性墓地。全館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建筑群包括史料陳列廳、電影放映廳、遺骨陳列室及外賓接待室、附屬建筑辦公室等。館廳正面花崗巖石墻面上,鐫刻著由鄧小平題寫的館名。紀念館的落成,受到舉世矚目,僅1995年1—7月就接待外國記者30多批,計100余人。同年9月2日,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在紀念館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1995年6月6日,紀念館第二期擴建工程開工,12月13日建成開放。新建標志碑、遇難者名單墻、組合雕塑“古城的災難”等。2005年12月13日,在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68周年之際,紀念館第三期擴建工程啟動,歷時2年,2007年12月13日竣工。2014年2月18日,第三期擴容工程正式開工,新建“三個必勝”展區和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2015年12月建成開放。
陳列展覽與宣傳工作是紀念館的核心工作之一。“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陳列面積5700平方米,分為“南京淪陷前的中國形勢”“日軍從上海攻向南京”“日軍入侵南京與中國守軍南京保衛戰”“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日軍在南京奸淫與掠奪”“日軍在南京焚燒與破壞”“國際安全區不安全”“日軍毀尸滅跡與慈善團體掩埋尸體”“對制造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審判”“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等11個部分,展出各類歷史照片3500多張,各種文物3300余件。新建的“三個必勝”展區分為侵略者的罪惡、不屈的抗爭、法西斯的投降、正義的審判、爭取持久和平5個部分,共展出圖片1100余幅、文物6000余件(套)。在2007—200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中榮獲精品獎。該展覽對外開放以來,月接待觀眾量最高達62萬人次,日接待觀眾量最高達10萬人次。2004年,在全國率先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從2014年12月13日起,紀念館成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固定舉辦地。紀念館先后被認定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中央國家機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和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點等。
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
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程瑤攝)
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區利濟巷2-18號,是亞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舊址。利濟巷,南起科巷,北至中山東路,有“得利收益”之意。清康熙時名為利濟巷,清乾隆時更名為離子巷,后又改回利濟巷。清〔同治〕《上江兩縣志》稱:“利濟巷,舊離子巷也。”
1935—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楊春普在利濟巷共建成大小房屋10幢。其中,L形沿街建筑1幢、大體量建筑1幢、小體量建筑8幢。大體量建筑為利濟巷2號,建筑共分兩層有28個房間,每層各14個。小體量建筑為利濟巷18號,共有3幢獨棟建筑、4幢雙拼建筑以及1幢三拼建筑。楊春普將這10幢建筑以自己名字中的“普”字,命名為“普慶新村”,含有吉利的寓意。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12月25日,駐防南京的日軍上海派遣軍參謀部第二科即提出了設立南京慰安所的方案。罪惡的慰安婦制度由此在南京建立。“普慶新村”遭日軍強占后,便被改造成了日軍慰安所。《南京市白下區志(1986—2005)》記載:“白下區境是日軍設慰安所較為集中的地區,例如,日軍自行開辦的陸軍慰安所是主要類型,南京人或稱為‘日本窯子’。民國27年(1938)出版的《南京指南》就公然列出9家陸軍慰安所的地點,就有3家位于區境內,即:大華樓慰安所,白下路312號;東云慰安所,利濟巷普慶新村;青南樓慰安所,太平路白菜園。”
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程瑤攝)
2003年11月,經過中國、朝鮮、日本等多國歷史學者的共同努力,朝鮮籍“慰安婦”受害者樸永心指認出利濟巷2號正是關押、折磨了她三年的“東云慰安所”。因此,“東云慰安所”也成為南京唯一經在世“慰安婦”指認的慰安所舊址。與利濟巷2號“東云慰安所”相鄰的利濟巷18號,名為“故鄉樓慰安所”,據記載,里面多為日籍慰安婦,主要接待日軍軍官。利濟巷18號原有建筑8幢,目前剩余6幢,保存完好。
2013年,南京5位專家學者以普通南京市民的身份,向文物部門正式提出將“利濟巷民國建筑群”認定為文物建筑的申請。2014年6月7日,“利濟巷慰安所舊址”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5月,加固和修復工程啟動,12月,作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展出文物1600余件,圖板400余塊,照片680余幅。陳列館入口處建有慰安婦主題雕塑與淚墻,揭露控訴了日軍實行慰安婦制度的反人道暴行,以及對慰安婦造成的傷害。2019年10月,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拉貝故居
拉貝故居(吳靖攝)
拉貝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樓區廣州路小粉橋1號,如今是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所在地。1937年11月22日,由金陵大學董事會董事長、中英文教基金會總干事杭立武與美國長老會牧師米爾斯,金陵大學教授斯邁思、貝德士等人籌組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正式成立,拉貝被推選為安全區主席。安全區以美國大使館所在地和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教會學校為中心,占地面積約3.86平方公里,其范圍為:東以中山路、中山北路為界,自新街口起,止于山西路口;北以山西路及其以北一帶至西康路之線為界;西以西康路、上海路為界,中經漢口路,直至漢中路口;南以漢中路為界,自上海路口至新街口。安全區內共有25個難民收容所。其中,位于各類學校內的有13個,位于國民政府機關部門內的有8個,位于外國人士建筑內的有4個。
拉貝雕塑(吳靖攝)
難民收容所中,有1所被稱為西門子洋行難民收容所,即拉貝的居所。《江蘇文化遺產志》記錄道:“拉貝故居原為金陵大學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改進所所長謝家聲以其妻謝湯氏之名申請土地于民國23年(1934)興建的,后出租給拉貝。整個建筑占地面積1905.2平方米。主體為1棟西式磚瓦結構的2層樓房,建筑面積410平方米;另有附屬建筑為6間西式平房,建筑面積240平方米。院內原有一座小型花園,西北側有一地下防空洞。”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躲避在此的難民600余人,在拉貝的守護下,免遭日軍屠戮。這里也是拉貝日記的誕生地,從1937年9月19日開始,直到1938年2月26日,拉貝在其居所內真實記錄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種種暴行。1938年拉貝離開南京后,房屋歸還謝家聲。其后,該房屋先后由美國基督教宣教會、華昌木行承租使用。1952年4月,由南京市房地產管理局代管,交由市建筑公司使用,后轉交南京大學代管。1952年,作為南京大學的教職工住宅,一直使用到2004年。因此,在早期出版的南京市《鼓樓區志》中對于拉貝舊居的表述中還有“現為居民用房”的記載。
1997年《拉貝日記》公之于世,經多方考證,確認小粉橋1號就是拉貝故居。同年,在南京市人民政府支持下,南京大學開始對拉貝故居進行保護,并著手規劃將故居修建成紀念館。2001年9月26—27日,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一行13人訪問江蘇,商討成立拉貝紀念館的有關事宜。2003年9月,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訪問南京大學,得知拉貝事跡后,親自推動和促成拉貝故居修繕和改建計劃的啟動。為保證建設計劃順利實施,江蘇省和南京市有關部門為此修改市政建設規劃,暫停拉貝故居所在的小粉橋區域道路擴建。2005年12月,拉貝故居修繕工程正式啟動。2006年10月31日,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全館面積1628平方米,分為6個展區,展示歷史圖片300余張。2010年,紀念館被列為國際和平博物館。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被認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云臺山抗日烈士陵園
云臺山抗日烈士陵園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云臺山東麓。陵園內安葬有在云臺山戰斗中犧牲的新四軍二支隊三團一營營長邱立生、教導員王榮春等65位烈士遺骸。
云臺山抗日烈士紀念塔(程瑤攝)
1939年2月25日,新四軍二支隊三團一營的近百名官兵,奉命赴江寧鎮一帶破壞敵人所占的京蕪鐵路,途中因情況變化折回,駐扎在云臺山南麓的曾莊。因敵探告密,遭遇敵軍500余人圍攻,經4小時激戰,在付出慘重代價后,突出重圍,粉碎了敵人企圖全殲我軍的陰謀。在云臺山戰斗中,我軍犧牲營長邱立生、教導員王榮春等官兵65人,負傷20人,突圍26人,斃傷敵軍50余人。戰斗結束后,犧牲的烈士被當地群眾掩埋在云臺山腳下。
1964年5月,中共江寧縣委員會、江寧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在云臺山修建“云臺山抗日戰役”烈士墓。7月1日奠基,建有紀念亭、大理石紀念碑等。8月1日,將分散埋葬的烈士遺骸集中安葬于烈士墓園內。1979年8月,中共江寧縣委、江寧縣革命委員會決定重新修建云臺山抗日烈士墓,拆除紀念亭,改建烈士紀念塔。在紀念塔上書有“云臺山抗日烈士永垂不朽”11個大字。同時建設有陳列室,分為“抗日鐵軍”“挺進東南”“江寧烽火”“浩氣長存”“深切緬懷”5個部分。
1992年,云臺山烈士墓被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江寧區民政局再次重修墓園,并更名為云臺山抗日烈士陵園。同時,新建有革命史料陳列室。
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
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位于后宰門路3號,即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所在地。
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程瑤攝)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決定在南京籌設新的黃埔軍校。5月24日,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11月5日,奉軍事委員會命令將廣州時期的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28年3月6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南京正式成立。黃埔軍校南京本校成立后,利用清光緒年間設立的陸軍小學堂及周邊的馬標、炮標作為新校址,其地位于小營。然而,舊有的房屋因年久失修、破損不堪,難以作為校舍使用。為此,南京本校開始大興土木進行各項設施的建設工作,主要建設有校舍類建筑3座,其他重要建筑及設施10余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1號樓、大禮堂、憩廬和122號樓。
大禮堂于1928年9月開工建設,1929年2月竣工。由工程師張謹農設計,禮堂外觀采用長方形3層洋樓樣式,設有鐘樓。正面開有3門,共有8根愛奧尼亞柱,屋頂鋼架結構,四周裝有吊樓,可容納7000余人。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即在此大禮堂內舉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禮堂曾作為解放軍軍事學院禮堂。2008年6月,依托舊址建成原南京軍區軍史館,其中序廳以蠟像的形式還原了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的場景。2006年6月,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入選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簽字儀式上所使用的簽字文具及會場所用桌椅作為歷史的見證,也得到了永久的珍藏。其中,簽字儀式會場所用中國受降代表簽字桌2張、座椅5張;日軍投降簽字桌3張、座椅5張;金筆1支,掛鐘1座,文房四寶2套。這些珍貴的文物現藏南京博物院。
抗戰紀念設施與遺址通過實物實景的具象化呈現,構建起中國人民永不忘卻的歷史記憶載體。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刻,依托地方文獻史料,感知十四年浴血奮戰的波瀾壯闊,了解南京地區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背后的故事,是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具體實踐。
〔作者簡介:唐愷,南京市棲霞區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程瑤,南京出版社古籍圖書編輯部(鎮村志編輯部)出版項目(青年)首席編輯。〕
來源:《江蘇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