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挺進山東。為了貫徹“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該師第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南下湖西地區。為了便于作戰和發展,部隊番號改為蘇魯豫支隊,彭明治任支隊長,吳法憲任政委。此時,湖西地區的抗日力量因討王(王獻臣,時任偽反共救國軍第一集團軍軍長兼第一師師長)戰役的失利而遭受較大損失,王獻臣部在日軍扶植下氣焰囂張,盤踞在豐縣崔莊、韓莊一帶,與抗日軍民為敵。為了打開該區抗戰局面,蘇魯豫支隊決定首先殲滅王獻臣部。12月29日曉,蘇魯豫支隊向崔莊、韓莊發起進攻。經兩小時戰斗,斃傷俘偽軍800余人。戰斗結束時,駐豐縣日軍出動增援。蘇魯豫支隊進行了頑強阻擊,殲敵一部,擊毀敵軍車一輛,繳獲輕機槍2挺、步槍30余支。崔莊、韓莊戰斗的勝利,使蘇魯豫支隊聲威大振,極大鼓舞了湖西抗日軍民的斗志。戰后,已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挺進支隊的原第二總隊返回湖西地區,編為蘇魯豫支隊第四大隊。
1939年2月,蘇魯豫支隊乘勝向沛縣北部發展。在沛北郝寨一帶盤踞著湖西最大的土匪武裝籍興科部。籍興科投靠偽蘇北反共第一軍司令金嘯虎,被編為第一支隊,下轄3個團,約3000余人。在蘇魯豫支隊的爭取下,其主力第二團團長何玉祥率部起義不久,籍興科為形勢所迫,也率部反正。蘇魯豫支隊將兩部編為獨立大隊,派郭影秋等一批干部到該部工作,改造這支部隊。3月獨立支隊隨蘇魯豫支隊第一、第七大隊到隴海鐵路以南開辟新區,在斗爭中得到鍛煉和鞏固。
1939年3月,日軍集結4000余兵力對湖西地區大“掃蕩”,蘇魯豫支隊第三大隊在谷亭鎮南與日軍600余人遭遇,經激烈戰斗,斃傷日軍200余人。其他大隊則轉移到外線打擊敵人,使日軍到處撲空,取得了反“掃蕩”斗爭的勝利。經過半年多的英勇奮戰,蘇魯豫支隊已發展到8000余人。
1938年12月21日,鐘輝、梁海波、李浩然等20余名八路軍指戰員抵達許樓(今屬新沂),與蘇皖特委一起召開了各縣黨組織負責人及抗日團體負責人會議,正式成立了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鐘輝任司令員兼政委,梁海波任副司令員,并首先將蘇皖特委領導的幾支武裝整編為第一團。同時,蘇皖特委領導成員進行了調整,李浩然任特委組織部長、代理書記,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在邳北鐵佛寺經過短期軍政訓練后,隨即就地開展了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1月18日夜,支隊冒雪奔襲邳北老灘鎮,斃傷偽軍20余人,生俘偽軍近百人,繳槍七八十支,首戰獲勝。1月30日至2月1日,支隊接連取得泇口埝、宿羊山戰斗勝利。2月18日拂曉,支隊在官湖鎮南阻擊日軍,斃傷日軍數十人,破壞其打通隴海鐵路的計劃。2月23日,支隊一舉攻克邳縣縣城,斃偽軍30余人,生擒偽維持會長以下70余人。日偽為解除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對東隴海鐵路交通線的威脅,于4月初向鐵佛寺一帶發起四路“掃蕩”。4月3日,支隊主力在鐵佛寺以北抗擊由郯城出犯的日軍,斃傷日偽軍100余人,敵軍連夜撤逃;與此同時,邳北軍民配合主力部隊阻擊、襲擾其他各路敵軍,使日偽軍的“掃蕩”遭到失敗。4月28日,支隊主力乘勝再克邳縣縣城,斃傷偽軍200余人,生俘偽軍300余人,繳獲迫擊炮、輕重機槍等一批武器,并打退駐官湖日偽軍的增援,斃傷日偽軍數十人。這一系列戰斗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軍偽化邳北的企圖。
此時,隴海鐵路以南的邳睢銅和淮海地區的黨組織及人民群眾迫切盼望八路軍派主力部隊南下,幫助他們打開抗日斗爭局面,為此,中共山東分局于4月上旬向黨中央建議,派遣部隊南下隴海鐵路,向蘇北洪澤湖等地發展,建立抗日根據地。1939年4月下旬,隴海南進游擊支隊組成先遣第一梯隊,由支隊政治部主任李浩然率領南下開辟新區。在地方黨和群眾援助下,第一梯隊向睢寧古邳、魏集,宿遷皂河等地日偽軍據點發起攻擊,予敵以有力打擊。日軍在遭受打擊之后,從隴海鐵路抽調300多兵力重占古邳,“掃蕩”邳睢銅地區。第一梯隊采取分散游擊的戰術,側擊騷擾日軍,使日軍日夜不寧,被迫撤退。經過近六個月的英勇戰斗,第一梯隊已由原來的200余人槍發展到1500余人槍,下轄7個大隊和2個獨立營,初步打開了邳銅地區的抗戰局面。
與此同時,隴海南進游擊支隊還和蘇皖特委一道,積極做好淮海地區的開辟工作。1939年4月,支隊將在海屬地區活動的東灌沭邊區抗日游擊總指揮部改編為該部的第三團。7月8日,第三團在鹽河與涵養河交匯的五里槐伏擊日軍汽艇,斃傷日軍多人,取得該團成立后的第一個勝利。隴海南進游擊支隊還組建了第二梯隊,活動于宿遷、沭陽、邳縣三縣交界地區。在淮屬地區,1939年5月,隴海南進游擊支隊決定將蘇北抗日同盟會組織的幾支抗日武裝合編為第八團,稍后,在漣水地區又組建了第九團。由于淮海地區是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控制的地區,駐有國民黨軍第八十九軍主力,因此,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在開展抗日斗爭時,不斷遭受國民黨頑軍的襲擊。第八團、第九團為集中力量反頑,合組為第三梯隊,對外稱淮河大隊,吳覺任梯隊長、萬眾一任政委。1940年春節前夕,漣水城日偽軍到漣西地區搶劫財物。為保護群眾利益,2月9日,第三梯隊在洪碼設伏,痛擊回歸之敵,斃傷日偽軍100余人。
經過近一年的斗爭與發展,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已由最初的數百人,猛增至七八千人。1939年9月,為了加強對徐海地區八路軍各部的統一指揮,中共山東分局決定成立八路軍蘇皖縱隊,江華任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不久,江華率縱隊機關抵達邳縣,將隴海南進游擊支隊改番號為八路軍蘇皖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不久,隴海南進游擊支隊留下邳縣獨立團堅持原地斗爭,主力隨縱隊南下隴海鐵路以南的蘇皖邊區,投入了開辟新區的斗爭。
(黃克誠舊居園景)
國民黨頑固派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極端仇視,欲除之而后快。1940 年春,國民黨頑固派在華中各地不斷挑起反共摩擦事件。3月22日,國民黨制訂了《剿辦淮河流域及隴海路東段以南附近地區非法活動之異黨指導方案》,韓德勤、李品仙等頑固派立即調兵遣將,向該地區的八路軍、新四軍各部發起大規模進攻。
面對這一嚴峻局勢,中共中央指出,在頑固派欲將淮河流域的新四軍消滅或驅逐的情況下,八路軍的一項緊急任務就是堅決而迅速地援助新四軍。“在可能的全國性突變時,我軍決不能限死黃河以北不入中原,故華中為我最重要的生命線。”“此次蔣介石令韓德勤、李品仙、李宗仁、衛立煌及所有鄂、豫、皖、蘇各軍向我新四軍進攻,釁自彼開。故我似應乘此時派必要軍力南下。”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八路軍總部決定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南下增援華中。
1940年6月20日,第二縱隊由黃克誠率領抵達豫皖蘇邊區與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合。6月27日,中央軍委指示,兩部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張震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在隴海鐵路以南、津浦鐵路以西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創建根據地。
此時,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指示第四縱隊派部隊進到津浦路東地區活動。7月下旬,黃克誠率新二旅和第三四四旅六八七團及原二縱機關,越過津浦鐵路,于8月7日到達皖東北地區。8月16日,中原局決定將該地區的八路軍、新四軍各部統一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委,韓振紀任參謀長,鄧逸凡任政治部主任,執行向蘇北發展的任務。全縱隊下轄三個支隊,共2萬余人。八九月間,八路軍第五縱隊及中共蘇皖邊區黨委機關相繼進軍蘇北淮海地區。
八路軍第五縱隊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蘇北國民黨頑固派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對比。在各地黨組織的配合下,八路軍分兵發動和組織群眾,打擊日偽勢力,迅速打開了蘇北抗日局面。蘇皖邊區黨委于9月中旬在沭陽錢集召開了淮海地區士紳座談會和各界代表會議,共商蘇北抗日大計,并成立淮海區專員公署。12月,淮海區再次召開各界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地區參議員,成立了淮海區臨時參議會,地方人士吳月波任參議長。與此同時,淮海區普遍建立了縣、區兩級抗日民主政權。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扶助下,淮海大隊、沭河大隊、濱海大隊、淮安大隊、泗陽獨立團等一批地方抗日武裝迅速成長起來。
來源:《江蘇省志·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紀略》《中共江蘇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