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國泉州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此,這座文化古城從中國文化地標上升為人類文明座標。泉州也成為中國唯一一座以整體申遺成功的城市,是為名副其實的“世遺之城”,也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以下是筆者2025夏福建泉州之行札記類散文系列《東方家園》。——作者黃躍平題記
面線糊鮮美不糊——東方家園泉州城市文化系列札記之一
泉州人都知道“先有泉州西街,后有泉州城”這句老話。據歷史記載,公元686年泉州建成開元寺后,就在東西兩側列屋成街,史稱西街。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城,則是于公元700年才以這里為中心開始建設遷移,漸次形成古城。因此,泉州文化的萌芽生根,正是起源于這條有著1300多年歷史、1700米長的西街。
入夜的泉州西街,霓虹與星光交織,夜市如晝,五彩斑斕的各式店鋪,點亮了泉州之夜的繁華篇章。市井煙火氣在此時此刻達到頂峰,歡笑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不是什么節假日,摩肩接踵的文旅游者竟然大多是年輕人。各類店鋪的泉州特色產品琳瑯滿目。店鋪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文創產品的窗口,泉州的年輕人非常熱衷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另一類就是特色美食街鋪,泉州的美食品種豐富,不少于三四十種。
西街上,旅游人群熙熙攘攘。讓我頗為意外的是,對于融入傳統文化價值的文創產品的喜愛,早已不是我想象當中的中老年人,而主要是中青年,尤其是青年人群。在西街上有一家古物展廳里,擺滿了店主從泉州城收集來的造型各異的“滴水獸”,這是從古至今泉州居民建房時用于屋檐下的建筑構件,鯉魚、獅子等動物造型都有。店主和一幫朋友,以這些造型為藍本制作了滴水獸工藝品,有小擺件、把件、掛件、頭飾等,購買者以青年人為主體。
坊間煙火最撫心,香氣四溢惹人饞。泉州的美食,基本是本土的閩南特色,比較典型的有芋頭餅、海蠣煎、炸醋肉、牛雜湯、姜母鴨、土筍(一種海產)凍、沙茶面、菜粿、粽粿、芒果蘸醬油等泉州小吃,四果湯與石花膏等甜品(糖水),滿煎糕、手工麻糍、炸酥角、蒜蓉枝等二十來種“早古味”(茶餅)系列等。當然,泉州聞名世界的中國茶更不用多說,鐵觀音、水仙、白毫銀針、黃金桂等名茶原產地就在泉州安溪、永春、德化。
沿街閑逛,一路美食相伴。在一家現做現賣面線糊的店鋪門口被廚師的手藝吸引。在泉州素有“沒吃過面線糊,定不是泉州人”的說法。面線糊是泉州人早餐必吃,但是它的制作卻頗為考究,店主先把一種細若銀絲的面線,放入滾沸的高湯鍋內。據師傅介紹,鍋內的“湯頭”并不是普通的開水,是用海鰻熬出的高湯加生粉調稠。等到湯頭和面線煮到粘而不爛即起鍋,然后把已手撕為魚絲的煮湯用的海鰻,以及早就加工了的蝦、蠔、蟶、鹵煮腸等倒入面糊,使油脂融入湯中,再撒上蔥花末、胡椒粉,一碗泉州面線糊就上桌了。既當主食又佐小菜,還鮮美解渴,妙不可言。
走在這條店鋪林立的老街上,幾十種美食誘惑著舌尖,眼拙的我發現了曾在廣東潮汕見而未吃的菜粿。于是,我就和店主提出可否現做一盤嘗嘗。店主笑呵呵地說,別看這一方塊簡單的炸菜粿,閩南人做起來卻很有講究,要歷經十幾個小時“三煮”:將白蘿卜去皮,浸泡過的米洗凈,分別放入機器中碾碎成漿,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入器皿中煮至稀稠狀,再倒入蒸籠隔層中蒸八小時,出鍋后為菜粿胚,冷卻后切為塊狀,放置鍋中油炸即可(閩南和潮汕菜粿不一樣之處,就是潮汕人把粉做成皮,菜制成餡,包起來蒸煮,工藝上有點像做包子)。買了一小盤泉州菜粿一嘗,外焦里嫩,金色脆皮下似奶酪一樣潔白的菜粿,蘸上蕃茄醬,口感獨特。本已吃飽了面線糊,不知不覺仍把一盤菜粿吃了個精光。
海濱城市泉州,海里美味自然多,海螺、螃蟹、海蠣……那泉州傳統名吃“海蠣煎”也是必嘗美食。傳說,公元1661年荷蘭軍隊占據著臺灣,泉州南安人、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軍隊從鹿耳門攻入,大敗荷軍。為斷鄭軍糧食,荷軍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就地取材,將臺灣海峽特產海蠣(閩南稱“蚵仔”)、番薯(地瓜)粉加水攪拌后攤作煎餅。這一“攤”,卻發現番薯粉能巧妙地將肥美的蚵仔鮮味提升三分。于是,這一加工手法流傳后世,成了閩南最具特色的美食。這種甜中帶咸、咸中帶辣的滋味,品食一回就是食尖上的永久記憶。
不覺夜已深,店鋪陸續開始打烊。可我驚奇地發現,一個接一個的攤主開始涌入西街,有的在三輪車上展示美食加工技藝,有的在路牙旁擺上小工藝品地攤,這約莫是今晚泉州西街上正在續演的第二場夜市了……
民以食為天,旅游就是吃,排首位。滿足了胃,什么都好說。好心情才有好風景,美景先要有美食。
泉州,就能這樣:美食—美景—美意。
“小白車”任通行——東方家園泉州城市文化系列札記之二
來泉州才兩三天,就感受到泉州人、泉州城有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這種氣質是什么?那就不妨先坐一坐這里的“小白”出租車。
“小白”出租車,泉州人稱“小白車”,其實就是平時在景區常見的敞開式電瓶車,一輛車可坐八人,每人每次兩塊錢。招手即停,上車后司機師傅根據你和車上乘客的目的地,隨時調整路線。如果在后街內巷,可以用微信小程序約租,只要寬度在3米以上的街巷,“小白車”運營全覆蓋,直接開到家門口接送。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內,共投放了近200輛,所以這種車不用等太久,十分便捷。
興致勃勃地體驗“小白”出租,從西街口往古城門,只候車兩分鐘不到,就上得車來,輕風拂面,“世遺”景點、街巷景色從視野中次第掠過,著實愜意。難怪體驗過的人都嘖嘖稱贊。但是且慢,先問個問題,假若你是家鄉分管工交的市領導,如果當初有人提議這樣做,你的城市能開通這種電動“小白車”嗎?回答大概率是:不能!
這么一件看起來不難做到的事,其中卻有不少思維框框的束縛:比如這種“擺渡車”,一般不允許開到城市道路上來;鬧市區招手即停,會不會影響交通秩序;……如此等等——思維狹窄則不包容,本本主義則不通融,也許這就是在泉州以外沒有一個城市這樣去做的原因之一。
來泉州,親歷的不少事情,都佐證了泉州人真正的包容會通。這座城市特質猶如大海一樣,水無形而利萬物,即所謂的上善若水。然而如果再追一問,這座城市的包容、通達、開明、變通的深層次原因,就可溯源到它對多元文化的開放、容納、互通、互鑒了。
宋元時期,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商品從泉州走向世界,而泉州也接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和文明。各種文化在這里交融、共生,成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多元泉州。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旅客居住城中,并帶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所以城內三步一寺,五步一廟,不大的泉州古城內有6000多座寺廟,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宗教博物館”。
來泉州,那已走過1300多年歲月的泉州開元寺,是不能不去的。“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儒朱熹為泉州開元寺寫的一幅對聯。開元寺位于泉州市區西街,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懷揣虔誠,過紫云屏進入山門,我站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正面就是宏偉的大雄寶殿,一個碩大的青銅香爐里香火繚繞,頓覺一股佛光迎面而來,聞慧思慧修慧之念情不自禁。海內外佛門弟子、信眾游客紛至沓來,膜拜觀瞻。
在這座面積7.8萬平方米的寺院中,有兩座中外文化交融的杰作——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兩座石塔。他們的出現要歸功于泉州發達的海洋貿易。“泉州文旅推薦官”汪嘉龍介紹:“宋元時期,泉州的商人遠道海外,可能看到過希臘的帕特農神廟,甚至也看到過埃及金字塔以及獅身人面石像,建筑文化和技藝由此觸碰出火花,回來以后,就用石頭建造了這兩座石塔。”西塔又稱仁壽塔,高約45米,重約9000噸,塔身有80尊人物浮雕,其中有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拜謁了開元寺,我又來到位于涂門街附近的清凈寺和比鄰而居的關岳廟。泉州清凈寺是20世紀90年代所列“中國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選的伊斯蘭教清真寺,與揚州仙鶴寺、廣州懷圣寺、杭州鳳凰寺合稱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泉州關岳廟在福建乃至全國武廟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閩南地區香火很旺的寺廟之一。
泉州在宋元時期,也是向海外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窗口。清凈寺不遠處就是“泉州府文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規制完整,建筑優美。孔子有“素王”之稱,歷代晉封到“文宣王”,被樹為“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這里是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地區傳播儒學的重要基地。在孔子的儒教學說中,講求“君子和而不同”。所以,泉州在宋元時期從文廟輸送出去的精英人才,也服務于當時的海洋貿易,泉州的宗教多元化和文化多樣性,也正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這一理念的成功實踐。
從宋元時期,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以她“東方第一大港”的寬博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并留下了許多世界遺產。200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唐風宋韻的經年傳承,使泉州的多元文化如今依然鮮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有了包容,才能有創新。你看泉州,早在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就建成了全長834米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洛陽橋,又于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建成長達5華里的跨海大橋安平橋。“沒有做不了,只怕想不到”,這就是泉州人包容會通,創意創新,精進作為的樸素理念和原動力。
探訪大岞惠安女——東方家園泉州城市文化系列禮記之三
聽聞惠安女,還是上學時。當時的印象,一是她們的服飾像少數民族,但不是少數民族。二是他們都是非常賢惠的女人,育養兒女操持家務。三是都帶著美麗的頭飾,頭巾遮臉,十分神秘。
后來去日韓,在做歷史文化知識儲備時,看到說在韓國有一項古老的職業——海女。她們不帶輔助呼吸裝置,徒手潛入海底捕撈大蝦、扇貝、鮑魚、海螺等海產品。于是我馬上又想起惠安女,似乎和海女一樣,都有非常能干賢惠的特征,只是一個在陸上,一個在海上。
這次來到泉州,自然就產生了探訪惠安女的愿望。周六傍晚到達惠安縣崇武鎮的大岞村,找個海濱民宿住了下來。
大岞村的位置在惠東半島延伸入海的最前端,是一個三面臨海的狹長地帶。這個村,是惠安女最多的地域之一。
翌日,起個大早,一踏上海堤,“惠安女哨所”赫然映入視野,讓我馬上想起這里和臺灣僅一水之隔,是大陸和臺灣本島距離最近的地方。當年民兵備戰,惠安女撩開遮臉的頭巾,一肩荷鋤,一肩背槍,英勇地站在了海防前沿。
在哨所旁百米遠的路邊田頭,正有兩個著特色服裝,梳漂亮頭髻的惠安女,于是拿出手機抓拍。她倆倒也落落大方,一邊配合拍照,一邊用方言交談。
在大岞村的惠女風情園里展陳的各種實物資料,舉辦的互動活動,讓我對惠安女民俗有了個全貌了解。
福建有“三大漁女”,是惠安女、蟳埔女和湄洲女,都是以地域名稱來命名的,同時也都以穿戴美妙、獨特的民俗服裝而著稱。2006年,“惠安女服飾”制作工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能制作這種服飾的工藝傳承人非常稀少。
真正意義上的惠安女,目前分布在惠安縣東部的崇武(大岞村)、小岞、凈峰及東嶺等部分鄉鎮村落,惠安女服飾以崇武、小岞的最具特色,被戲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崇武鎮大岞村的惠安女,上衣多為藍色或黑色,右衽大襟式。短上衣被人稱為“節約衫”,胸圍袖管收縮,緊裹上身,裸露一圈肚皮至肚臍。下擺臀圍是大弧度的橢圓形,展露出鮮艷的五彩絲或銀質褲帶。已婚婦女在黑色緞褲上配有特殊裝飾“銀褲帶”,約兩寸多寬、一斤多重。褲子均為黑色,褲管肥大。從整體上看,惠安女服飾的色調自上而下顏色逐漸加重,給人以沉穩的感覺,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最能體現惠安女服飾特色的便是頭上的花頭巾和黃斗笠,它把惠安女的勤勞、羞赧完美詮釋了出來,頭巾向兩側展延,在肩背部呈三角形披下,用于防風防曬和護發。她們還習慣于在花頭巾上戴上一頂用細竹編織的金黃色斗笠,這使本已不怎么外露的面容再罩一層神秘面紗,更添幾分綽約風采。尤其畫龍點睛的是惠安女盛裝時的頭飾,有“大頭髻”“圓頭髻”等五六種,用于結婚或喜事外出時佩戴。如“大頭髻”的特征碩大華麗,直徑2尺左右,飾物約100多件,重量可達20來斤。
盛裝的惠安女,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盡顯婀娜閑雅。
午餐時分,在海堤旁選一家濱海餐廳的露臺落座。老板娘也是土生土長的惠安女,她告訴我,現在年齡50歲以內的大岞女人,都不太穿戴惠安女服飾了,她們對惠安女過去的民間風俗包括服飾知之甚少。
這和我的想法一樣,要想深層了解惠安女風情,最好能找到一位民國起就記事的惠安女。正想著,突然眼睛一亮,一位穿戴著鮮明惠安女服飾的大嬤出現在我視線內。趕緊上前說明來意,于是,她打開了記憶匣子。
這位惠安女名叫李香姑,今年81歲。她14歲上學,16歲當民兵,18歲起當上了村團支委。那時候備戰備荒,射擊訓練、亦農亦魚,她組織青年村民樣樣爭先。按惠安女風俗,她們結婚后仍須住娘家,只有逢到較大節日,方可接回夫家小住一到二個晚上。如此反復,直到生了孩子才能名正言順地長住夫家。她結婚那年,正當政府倡導移風易俗,所以她結婚起就住在了夫家。
然而,對習慣了上千年風俗的多數惠安女來說,夫家和娘家都接受不了新的風尚,她們自己也接受不了觀念轉變。于是,一頭是政府要求他們住回夫家,一頭是夫家不接受他們回來,“所以那段時間常有惠安女跳海又被救上岸來。”李香姑回憶起那段往事,仍心有余悸。
“如今政府要求全力保護惠安女民俗。”說起自己身上的惠安女服裝,李香姑笑笑說:“我們這個年齡的都穿一輩子習慣了,感覺穿得舒服。”她身上這套,是自己花170元買的衣料,交給裁縫剪裁,“袖口的手工花片過去大多數姐妹會在家里自己刺繡,花色也要和底衣的花片搭配。”
關于惠安女服飾的起源,學者認為惠東人群是古百越民族的一個支流,是閩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圖騰崇拜,惠安女服飾因此在色彩上追求蝴蝶的艷麗華貴,有著古代閩越族的遺存信息。?惠安女風情,被國家文旅部譽為東南沿海一道移動的靚麗風景線,1998年被評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
傍晚時分,落日如畫,我又一次沿著海堤漫步。
海灘上五六個抬著滿簍海鮮的惠安女,正從潔白的沙灘向岸堤走來,夕陽把她們的輪廊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頭上的金色斗笠在余暉下燦爛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