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3月15日上午,“長江文明 萬里流韻——長江流域精品文物繪畫展”在南京博物院揭幕。展覽以“長江文明”為主題,以“長江文物”為線索,通過嵇亞林、白鶴、張明惠、唐明麗、盧山、田騉等6位創作者的近70件作品,鏈接歷史與時代、文博與繪畫、守正與創新。當天下午,眾專家學者齊聚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圍繞“長江文明在文物繪畫中的體現與傳播機制”“跨文化交流中傳統中國畫題材突破”“從歷史文化角度探討文博中國畫的意義與價值”“特定文物繪畫的藝術語言與時代背景”四個參考議題,共同探討文博繪畫的發展。本文系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楚小慶的發言。
感謝各位專家光臨我們南京博物院,并參加本次學術研討會。嵇亞林廳長是我的老領導,這個展覽中由他領銜創作了這么多以文物主題的繪畫作品,而且還帶著一個團隊搞創作、辦展覽,合作了一批人,培養了一批人,帶動了一批人,我覺得很有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嵇亞林廳長是手把手的帶著我工作的老師,我上班工作的第一天就是他手把手教我如何熟悉工作,所以是嵇廳長是我的師傅,我與他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今天看到嵇廳長從領導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之后,能夠有如此之多的成就,感到非常的感慨。
這個展覽很好,我就個人的感受談幾點小的體會。
第一個問題是,就長江文物繪畫展的本體而言,這個展覽實現了從歷史到藝術、從文化到審美的成功的轉換,推動公共文化產品由文化上升到藝術和審美的層面,使社會大眾更容易接受藝術的滋養,為新時代的國家文化建設貢獻了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文藝不僅與日常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業和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不僅能讓每一位社會個體從文藝作品中悟出“不少生活真諦”,而且文藝超越了民族語言、文化習俗、意識形態、地理空間、社會階層的隔閡,在國際文化傳播與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具有重要的社會地位。
長江文物繪畫展實現了從歷史到藝術、從文化到審美的轉換,推動公共文化產品上升到藝術和審美層面,這個轉換過程非常的重要,不僅僅是幫助社會大眾進行審美鑒賞,而且把文化產品通過藝術家的消化吸收,轉換成更加易于接受的美術作品的方式,直接送到社會大眾的面前。這就實現了從歷史到審美的轉換,把歷史文化內容成功的轉換為藝術作品,以審美的形式展示給社會大眾,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換成活靈活現的美術作品,奉獻給社會大眾,我覺得這很有意義,很重要。不僅僅告訴社會大眾,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還要把好的文化產品送到社會大眾的面前,現在更進一步,通過藝術家的眼睛和畫筆,等于把好的文化內容進一步嚼爛了、更易于消化的方式,把奶粉都充好了,變成了牛奶,送給觀眾。就是因為借助一個繪畫的形式,把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文脈,以社會大眾易于接受的藝術審美的形式創作出來,不僅呈現在大家面前,而且還通過美術作品實現了跨越地理空間和民族語言、意識形態的隔閡,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科技發展、技術革新可以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但藝術的豐盈始終有賴于生活。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所以,這種審美形式的轉換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我們在南京博物院做展覽,人多的時候每天有十萬以上的觀眾,但是,所有的面對展覽的社會大眾,處于不同的文化層次和思想意識,所以每個人對于文物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很多年輕人來南京博物院以后,他們并不是首先去看歷史館,而是第一個來到民國館,因為這里有好吃的好玩的還可以拍照打卡,就是不同層次的人對于文化藝術有著不同的理解。還有一些就是隨便到歷史館、特展館和藝術館轉一轉,藝術館里陳列的藝術作品對于公眾來說的比較好理解,也容易接受,但是如果是去歷史館,因為人非常多,光線也不好,觀展體驗比較差,人擠人往前走,就在很大程度上很難全面地去了解一件文物的背景和文化價值,特別是很多文物,觀眾只能遠遠地瞄一眼,每一件文物上的花紋裝飾和文字內容,是很難去全面了解和掌握的。所以問題來了,一個是如果只是看文物,很多人是是不感興趣的,二是現有場館條件有限,每個人對文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容的了解也是有限的,所以在目前的現實條件下,我們怎么來實事求是的立足于現有條件來實現弘揚傳統文化,怎么在現有的各種軟硬件條件下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需要我的來施展自己的能力來實現的創新性成就。所以,我們就要從各種角度去做,這個長江文物繪畫展,不論是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還是歷史文化的藝術審美轉化,還是增強大眾傳播的效果、為社會大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甚至是推動實現當前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從這些角度來講,都是非常好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長江文物繪畫展通過美術展覽的手段和途徑,實現了對社會大眾藝術審美水平的提升,協助觀賞者實現了從藝術到審美的升華。
藝術作品的呈現和它本身的意義、價值,都是多元的。“藝術品可能有商業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等多重價值,但基本的或核心的應是審美價值。審美價值才是所有其他價值的相互滲透或交融的中心點,所有其他價值都必須和只能通過審美價值的中介去實現。”就藝術創作來講,繪畫作品實現了用文物題材來增加藝術作品的歷史厚重和文化深度的效果。從藝術作品本身來講,藝術的輕靈和美感是與歷史的滄桑感相矛盾的,而如果要想在一張宣紙上用輕盈的畫筆表達這種五千年歷史的滄桑和沉重,這就要修煉很多年,這就需要兩方面因素,一個是題材,一個是功力和技巧。所以說,作為一個年輕的畫家,人生閱歷有限,繪畫功力不足,如果非要修煉的如同張大千、黃賓虹、齊白石、傅抱石的雄健筆力,可能要很多年。在明清以來的很多文人畫里面,在很多相當出名的明清畫家群體里面,很多第一步就是爭取把樹畫的像樹,把房子畫的不能倒,這種基本的要求想要實現,其實都很難。更不要說在畫作中體現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和滄桑感。所以說這就是這兩點,一個是從歷史文化到藝術審美的藝術表現形態的轉換,一個是從藝術表達到審美表現的思想境界的提升的要求,這兩點,長江文物繪畫展的繪畫作品中基本都做到了。這是一個從文博到藝術、從視覺到思想的提升過程,是一個文化歷史的承接轉換。
第三個問題,就是在文化題材上,上我覺得長江文化這個主題是一個選的非常好的文化題材。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強調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但是在眾多的文化主題展覽里,我覺得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的展覽不多。建構國家文化形象是一個宏大的主題,需要我們在方方面面進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任何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顯現于精神的崛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國家為什么在當下特別提出,要下大力氣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現在又陸陸續續提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還有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這些都是出于國家層面的戰略文化需要而提出的。這個戰略需要就是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現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做得有個樣子了,但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應該以什么樣的面貌存在,長江沿線幾個省還都在爭論中。那么從文化來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究竟應該如何來表現,這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從歷史文脈的角度,文化發展的路徑,不是呈東西向的,是呈現為南北向發展的。從烏蘇里江畔的小南山文化開始, 在1萬年前,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把玉器和五顏六色的礦石經過磨制,磨出圓形,鉆出空洞,用繩子穿在身上,這是意識形態的出現,這就是人類意識中審美意識的萌發。審美意識的表達是區別于日常生活的,審美意識的出現,體現在這些成串的玉器上,這些是專門用于審美的裝飾品,不是生活中使用的工具,這個意義非常大。實用工具是因為需要勞動,需要生存,這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審美的意識,是獨立于勞動和生存之外的,單獨的意識形態追求,這是人類思想意識成熟、發展的重要標志,審美意識的出現是區別于勞動生產意識的一個關鍵節點。
中華民族審美文化的開始是從小南山文化這里開始的。然后往南是紅山文化,再往南是八千年前的凌家灘文化,再往南是五、六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是從南往北走向的,從一萬年,到八千年,到六千年,再到四千年,是這樣一個順序和脈絡過來的。這條脈絡跟長江的東西流向相沒有關系,江蘇在長江的入海口,西藏是長江的源頭,從西藏到青海、四川,再往東邊走,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來說,江蘇位居下游,并不占優勢,那怎么辦?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講長江文化建設,地點不是在江蘇,而是在湖北。中央兩次談長江文化,分別是在湖北和四川,第一次是談長江流域長江經濟帶建設,第二次是談長江文化帶建設,都不在江蘇。那么江蘇怎么牽頭來做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克服江蘇位于長江尾部這個地理區位上的劣勢,我考慮就是要充分運用文化的力量。要在藝術創作上采用文物的形象來展現長江流域中華文化的面貌,來通過這個展覽,把江蘇統在長江流域文化建設的大的主題里面,來使江蘇完成這個事實上的牽頭工作。再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搞這么多展覽,如果想用所有的文物來匯聚一堂,實現長江文化主題的效果,這是非常困難的,在人、財、物方面,借展單位都會有很多現實中的困難。在現實工作中,在展覽策劃的具體工作中,要想實現這么多文物的借展,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既然借展不可能,但是我可以用藝術的形式把這些文物都畫出來,這是可能的,而且這是相較于國寶文物的地理空間的流動而言,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江蘇省在文化建設中取眾家之所長來做這件事情,就在實際上實現了文物實物對于制度體制、江河湖海等地理空間的跨越,以這些長江文物為主題,進行集中創作,然后在全國巡展,就是可以達到以江蘇牽頭來建設全國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或長江文化帶建設的這個國家目的。所以說,這個展覽就做得非常好,想到了中央之所想。在很多文物題材的選擇上,有黃河流域的,還有廣西隸屬珠江流域的,還有中國國家博物館里面的那個四羊方尊和青銅利簋,這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平時在各個博物館之間進行借展,進行國寶文物的借用和調運,這些都是非常困難的,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走很多審批程序。但是我們的繪畫藝術創作是可以實現的,藝術是沒有邊界的,藝術家也是可以進行跨越體制邊界進行藝術創作的,所以在經過二次創作之后,通過這個展覽把這些國寶文物集中創作、集中展示起來,來體現一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主題,同時又可以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體意識,這兩個主題都順應了時代、順應了潮流、響應了國家,這就選擇的非常好。
第四個問題,就是一個畫家在創作中對文物進行再創造、再表現的問題。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展覽中的繪畫作品中的文物,在作品中看起來都一個個的光鮮亮麗,但是如果實地去看,就會發現現場的觀展效果很差,這個問題前面已經講過了,但是同樣道理,如果只是展示一個關于這件文物的照片,大家對這個照片也是不感興趣的,根據南京博物院的經驗,大部分觀眾都是對鎮館之寶展廳里邊的那個金獸感興趣,金光燦燦、神采奕奕,但是很少有觀眾對一個銹跡斑斑、顏色黯淡、漫漶不清的青銅器感興趣。這就是馬克思講的,要用美的作品來培養審美的觀眾。然后我們再用具備審美意識和審美水平的觀眾來反過來再培養出優秀的作品。也就是說,人民群眾的審美水平是通過不斷的培養來逐步提高的。
如果我們用照片展示,達不到這個效果,但是咱們畫家畫的畫是通過了畫家的歸納、總結、把握,而概括出來的,也就是說,畫家們眼中的文物,通過自己手中的畫筆把這件文物以審美的形式完美表現了出來,不僅是非常清晰的把文物的框架結構和整體肌理效果給抽象概括了出來,而且這件文物最重要的幾點文化特征,也都把它給畫了出來。這就進行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提到的,“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不但一部分優秀的作品現在也有普及的可能,而且廣大群眾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斷地提高著”,“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這種提高,不是從空中提高,不是關門提高,而是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這種提高,為普及所決定,同時又給普及以指導”,“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的原料,經過革命作家的創造性的勞動而形成觀念形態上的為人民大眾的文學藝術。”我們要實現在普及中的提高。長江文物繪畫展中的每一件文物作品里邊,反映它的身份信息的核心內容,它的文字、符號、裝飾紋樣等各個細節,還有它最閃光、最精細、最出彩的地方,都體現在了美術作品上面。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因為文物本身是立體的,圓形的、方形的、多面體的,所以單純的用照片,是很難達到這個效果的。所以經過了二次創作之后,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的是畫家眼中的文物,是畫家群體眼中的中華文化,這個審美效果,就要比其他任何的形式都要強的多。
我就暫時匯報以上四點體會。我個人覺得這個長江文物主題繪畫展很好,觀眾很多,說明社會大眾也認為這個展覽很好,很成功。如果說能夠再繼續組織一個更大的一個創作團隊和策展團隊,然后再進行全國范圍內各省市各地區巡回的展出,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的國家戰略布局上,江蘇可以憑借這個展覽走出先發優勢。預祝長江文物主題繪畫展在全國巡展中取得圓滿成功!
(作者楚小慶,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文化藝術促進會青少年藝術推廣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博物院東方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藝術學博士,研究員,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