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鐸金聲,滋蘭樹蕙。9月10日上午,適逢第41個教師節,南京大學藝術學院2025年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鼓樓校區東大樓三樓報告廳舉行,70多位新生身穿校服和老師們一起見證這一難忘時刻。開學典禮由藝術學院副院長尚榮主持,楊秀娟副教授首先代表老師致辭,在校生代表鄭鉦和新生代表解惠雯先后發言,隨后舉辦了簡潔隆重的“言恭達獎教金”頒獎儀式,南京大學特聘教授、著名文化大家言恭達教授現場向五位老師頒獎祝賀。
接著,院長趙奎英結合“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與AI對各領域的重構背景,提出核心議題——AI時代藝術教育的使命與未來,以及藝術研究生需具備的六大素養和能力。
1.藝術與審美基礎:拒絕“藝盲”“美盲”,實現審美“擴容升級”。
趙奎英強調,無論新同學原專業背景如何,進入藝術學院即需夯實藝術基礎,既要掌握中外傳統美術史,也需了解與當代生活緊密相關的前沿當代藝術,避免“藝盲”;同時需提升審美能力,破除“美盲”——當代藝術審美不僅是對視覺/聽覺形式美的感知,更需“審美共感--知能力”(需多感官與心智協同)。她期望同學們通過學習實現審美“擴容”而非固化,“硬核升級”而非停留在“審美舒適區”,塑造更具包容性的藝術與審美能力。
2.哲學與科技素養:技術是必備,哲學是根基。
一方面,AI重塑藝術創作與研究,科技素養已成藝術研究生必備能力——這并非新需求,20世紀80年代《斯隆基金會的新文科項目》報告便提出,現代素質教育需培養“熟悉技術世界、掌握定量方法與技術思維”的畢業生,且藝術與技術本身存在先天內在聯系;另一方面,僅靠技術不夠,哲學素養同樣關鍵:AI的發展受哲學推動(如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哲學影響具身人工智能方向),哲學的反思與質疑精神可助力科技“正念使用”,且古代藝術大家(如大畫家、大詩人)亦多通曉儒、道、佛哲學,藝術創作與研究離不開哲學支撐。
3.生態與人文精神:以“生態人文主義”構建“天、人、機”共生。
針對AI時代“人機共生”的熱議,趙奎英提醒,“人與自然共生”是所有共生的基礎與根本。藝術生在提升科技素養的同時,需牢記藝術對人、生命、所有存在者的關懷使命,做“技術時代的生態人文主義者”:在自然面前,“人類中心主義”需后退;在技術面前,人類主體性需前進(人應是技術主人,讓AI輔助自身而非淪為AI助手),最終尋求“天(自然)、人(人類)、機(機器)”的合作共生。她強調,僅關注人類的人文主義或僅沉迷技術的“技術控”均不足取,新時代藝術生需擴大倫理關懷,成為關懷整個宇宙存在的“生態公民”。
4.創新與發問能力:“發問”成AI時代核心創新力。
趙奎英指出,創新是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她2019年開學典禮提出的“五多五少”(多真誠批判少虛偽盲從、多問題意識少學科焦慮、多方法自覺少材料堆積、多生命感悟少話語借用、多終極價值追求少急功近利)至今仍適用,但AI時代需補充關鍵一點:AI讓“回答問題”更易(大數據、大模型可隨時輔助),因此“高質量發問”成為創新的根本——“發問”如同人類創造活動的引擎,原創性研究的核心始終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緊密綁定。
5.語言與論辯思維:以深度思維防止“思維肌肉”萎縮。
高效發問需依托卓越語言能力,因此語言能力成為AI時代創新的關鍵,且語言哲學、語言學本身也推動AI發展;同時,藝術與學術創新需“深度思維”支撐,這種思維由批判性、論辯性、辯證性思維構成,其中“論辯思維”(理性分析、審慎批判、清晰辯駁、邏輯論證、嚴謹構建立場的能力)是核心:若說批判性思維是“破”,論辯思維便是“立”(以“破”為前提,且吸納辯證思維),通過對話、詰問、析取構建觀點與邏輯。三種思維的結合,既能推進學術創新,也能防止AI時代“思維外包”導致的“思維肌肉”萎縮。
6.具身與真實經驗:為創新注入“生命氣息”。
信息社會以高度符號化、語言化為標志,易導致“真實物缺失癥”,AI更會加劇人類對虛擬世界的沉迷,使“具身經驗”(身體與物理世界互動產生的真實經驗)成為稀缺品。趙奎英強調,具身經驗對藝術與學術創新至關重要:原發創新常源于身體與物理世界的互動感知,它能打破“理論--理論”“語詞--語詞”的研究內循環,實現“理論--實踐”“語詞--事物”的創新躍遷;相比依賴大數據的知識生產,根植于具身經驗的創新,更具獨特的“生命氣息”,能成為個人專屬的創新標簽。
趙奎英表示,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是個年輕的學院,它朝氣蓬勃,充滿青春活力;南京大學藝術教育又有著悠久的傳統,它可追溯至1906年的兩江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一代藝術大師、藝術理論大家都曾在此傳道授業。學院成立以來,秉承南京大學“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校訓,堅持“守正創新、大美育人”的宗旨,國際視野與本土意識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創作并進,創新培養與“大美”育人并舉,致力于培養“懂藝術的思想者和有思想的藝術家”,力爭辦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藝術教育,并取得一系列驕人的成果。
最后,趙奎英認為,開學典禮僅是交流的起點,未來仍有更多互動機會。她寄語新同學:身處偉大變革時代,需以學習為天職,同時更要關心他人、身邊事、國家與世界,做到“心系天下事,肩扛國家責”,以青春與勤奮為筆,繪就個人與時代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