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看完電影回家,一般會是兒子跟她媽媽聊上一路,到家還會接著聊。
偏偏這部動畫片《浪浪山小妖怪》,等母子倆聊完,我把兒子叫住,說老爸想跟你聊兩句。
兒子沒推辭,隨即落座在沙發上,像是早就看出他老爸我有想聊的意思。開口便說:
想聊什么?從哪兒聊起?
我說:剛才你和你媽聊的時候,我聽了一耳朵。我和你看點和感受也許不一樣,你先說吧。
兒子說:老爸,你們小時候也是從看動畫片《半夜雞叫》,《大鬧天空》起,見識國產動畫片的吧?我更是,你們給我買了一大堆屬于我那個年代的《黑貓警長》、《七龍珠》、《變形金剛》、《鐵臂阿童木》、《藍精靈》《大耳朵圖圖》、《米老鼠與唐老鴨》、《哪吒鬧海》、《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喜羊羊與灰太狼》、《蠟筆小新》等等。
兒子居然能脫口報出一長串,伴隨他兒童時代長大,也是他兒時所鐘愛的一部部動畫片來。
老爸,您發現沒有?這部《浪浪山》不一樣了吧?它已經完全刷新了過往的那些部動畫片的創作思維和制作方式。雖說這部仍然是以傳統“手繪水墨動畫”風格演變而來,但它明顯高出一籌,也勝出一頭。
尤其這部動畫片打動的是正在職場經歷和奮斗的一眾“菜鳥”小職員們,觸碰到正迷茫著的這一代人。影片中的許多橋段和經典臺詞,不偏不倚地“磕”到他們的內心深處,節骨眼兒上了。他們從影片中,收獲到設身處地的“燃點”和“痛點”。
正是這群看似“修仙”,實為“雜役”的八零、九零后生人們,他們從他們所面臨的“工具化生存狀態下”,或是誤入陷阱,或是在“無效內卷”之中掙扎。
這就是他們從中悟出了“個體價值”與“系統體制規則”的沖突與無奈。
我很驚訝地望著兒子懸河瀉水般,既有邏輯性,又有思辨性地這番闡述。
同時,我也在驚嘆孩子這些年的書沒白讀,更沒有傻讀。身為一位正在異國他鄉就讀音樂藝術,還并未踏上職場之路的25歲男生,他的知識領域和知識儲備,以及他所涉獵的文化邊界,竟然比他老爸我寬泛,深刻許多,也敏銳許多。
從他敘述里,我能聽到諸如“反英雄敘事”和“溫柔的解構與希望意識”這樣一些新潮的理性思辨句式。
他居然還能精準地概括出:這部動畫片通過“妖怪世界的荒誕性”,在藝術虛構著“職場結構性的困境現狀”。揭示出“體制化束縛”對“個性”的壓抑和限制。
他甚至能通透地覺察到,底層上升通道的狹窄,以及代際觀念的沖突表象。感覺影片讓他這一代年輕觀眾人群,瞬間清醒,大徹大悟一般。
兒子越說越投入,越精辟,越流暢:為什么這部動畫片如此受歡迎?如此上座?原因是,很多比我們大,或者跟我們一般大的同時代這撥人,他們在各自職場“笨拙的堅持”和“異化勞動”的反思中,又從劇中幾個經典人物中,找到能與自己對上號,入上座的那個誰誰誰,然后自問自答道:“這不就是我嗎”?
看著看著,笑著笑著,結果我們突然能察覺到:在這一枚枚裹著糖衣的藥丸中,在這看似講述修仙界的一根根邊角料中,我們居然能挑出幾幅當代打工人的靈魂速寫畫出來。
所以,剛剛我們上一刻還在嘲笑那群終于為吃了一口肉湯而感卑微幸福的小妖怪們,下一刻,我們就很快覺悟到:我們之所以嘲笑它,因為我們就是它們······
兒子接著說:其實他是將他自己假設放在現今職場環境和背景下,聯想和生發出這些話題來的。作為一名在讀音樂藝術學子,自己還沒真正身體力行地體驗到底層“打工人”所經歷的“苦中作樂的掙扎和自愈”。
我想,他盡管說得如此輕松和坦然,當真到了他走進職場的那一天,他也會很快感同身受,也會在周圍所必經的一番“精神內耗”和“努力并非就能逆襲”的迷茫中,修行自身,拷問自己,磨練自己,也會尋見一些類似“微光式的救贖”和“消解成功學壓迫感”的樸素哲學理論,去在自己成長和成功的每一個轉折階段,去領悟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妥妥地熱愛生活的共情價值和精神釋放的。
他講到這里,怎么也該輪到他老爸我來插上幾句話了吧?
我說:或許是年代和我們之間的年齡差距吧?我們這代電影觀眾,對這部電影的透析點和觸動點,應該沒你們那么敏感和細膩。
按說我們的“當打之年”,也都是從社會底層,也從“打工人”一步步,一輪輪做起,歷經出發,彎路,曲折,坎坷,拼搏,角逐。也在不同時期,經受過不同的挫折,碾壓,歸零和羞辱的。可以說,我們這輩歷經摔打和淬火的老人,不覺著“浪浪山”的這群“小妖怪”們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有多不堪,有多悲情,有多荒誕,有多絕望。
是不是我們遲鈍了?木訥了?遺忘了?混沌了?
也不應該啊!
更多,更深,更遠的,我倒覺著,我從這部動畫片中,看到了運用動畫電影,展開中國式敘事的多樣性。看到了影片中水墨風格和鄉村風貌這樣一些動畫元素的東方美學韻味,也看到了國產動畫影片詮釋“國風”所拓展開來的獨特視角和藝術絕招。
將底層“小人物的真實感”,詼諧落筆在一群“小妖怪”鮮活形象上,用幽默溫情的“動畫”篇幅去打破以往對神話,傳說和故事人物的“刻板印象”,“固定模式”。從而來解讀“社會隱喻”和“滑稽幽默”的內核。
我還是認可這部影片,不是通過刻意地煽情,而是運用幾場帶有細碎“痛感”的段落和戲份,來詮釋“卑微的頑強,才是生活的真相”的。
我與兒子一致看好和好評的是,國產動畫片無論從音樂還是從配音等方面,往藝術縱深起碼又掘進了“丈把丈”。
音樂越來越抵達人的內心深處,抵達那最為脆弱的心靈瓣膜。
角色配音,也越來越接地氣,有人味,通人性,像人話。
與兒子的這番聊天,恐怕是近一段時日,時間最長,話題最寬,話最投機,也最盡興的一次了。
聊完第二天,兒子便飛往大洋彼岸,返校繼續深造他的音樂專業去了。
我多希望,看完這部影片之后,我的一雙兒女內心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堅韌,更加頑強。
現實中,做父母的,也不一定指望你們“跟著大王會就有出息”,堅信自己的信念吧,哪怕是“微小理想”,也同樣會有大出息!
即便你倆是爸媽的小驕傲,社會的邊角料,你們做你們自己的主角,這就夠了!
去敬每一次出發的自己吧,哪怕最終無名無分。
取經路上可以迷路,但不可以忘記為什么出發!
······
在機場,在與兒子的緊緊擁抱里,在父與子那一刻略顯急促的呼吸頻率里,在剛才碰出火花,卻有那么一絲意猶未盡的期待里,我想,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情會更長遠,更親近,更深邃,更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