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近數家媒體報道,美國學者約翰·魯斯坎普等人在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等地巖壁遺跡,發現疑似甲骨文石刻84處,據其考證,遺跡距今約3000年,消息始于2015年由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魯氏認為:美洲印第安人遺留之甲骨文可追溯至公元前1300年,比哥倫布抵美還早2800年。消息發布以來,持續引起關注。魯斯坎普為美國伊利諾州化學家,業余為銘文研究,非真正考古專家,所持觀點學術界多有質疑。
部分遺址通過碳同位素與巖層分析,將年代鎖定在商紂王時期(約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前后)。文字與商代卜辭之字形、語法高度相似,疑似商朝甲骨文或象形文字遺跡,內容涉及祭祀、占卜等場景。部分字符被解讀為“犬”“大甲”等商代用語。如“馬”“雨”等字之象形結構,似與甲骨文一脈相承。此外,巖畫中“獻犬”場景與商代祭祀習俗似乎吻合。有學者推測,巖壁文字似為商朝軍隊遺存:牧野之戰后,約25萬商朝軍民可能渡海至美洲。德國學者布魯門巴哈認為,亞洲人種因戰爭遷徙至美洲,甲骨文為早期文化交流之痕跡。有人讀此報道,大為振奮,以為中華遠古文明于域外影響深遠,而大部分學者對此持否定態度。予亦淡然置之,認為可信度甚微,不排除偽造之可能性。假若證實為殷商文化遺存,亦為異邦文物,與我國文化遺產無關,不必浮想聯翩、心潮澎湃也。
部分學者認為美洲石刻與殷商甲骨有內在聯系,已提供相關論據:?察其形質,似有甲骨遺風。?商周甲骨以單刀入骨,線條瘦硬遒勁,今觀美洲石刻,筆法如出一轍,提按轉折之間,似見"錐畫沙"之線條。墨西哥出土玉圭所書"鳳商"二字,結體清勁,上收下放,宛若金文筆法。考其用刀之深淺亦具匠心:祭祀銘文多深峻,如祈神降臨;記事刻劃則淺細,似春蘿游絲,技法之功力可知也。?考其內容,似見殷商文化印記。殷人重祭祀,甲骨多記卜辭,今亞利桑那州巖壁有"丁未卜,畋于麓"之語,與《甲骨文合集》所錄武丁田獵卜辭格式相吻合。更奇者,部分石刻載"殷民六族"之名,《左傳》云:“分魯公以殷民六族”,若此說可信,為殷商遺民遠徙美洲歷史有證可憑。然年代測定顯示,此類石刻最早不過春秋,與商代甲骨不同于時。
考稽史料,殷人浮槎海外似有依據。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戰于牧野(今河南新鄉市),周武王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及步兵數萬,聯合庸、盧、彭等部族,總兵力達4.5萬人,列數紂王失德,號召將士“執行天命”而戰之,紂王臨時征集奴隸御敵,奴隸倒戈,周軍攻入朝歌,紂王自焚而亡。牧野之戰后,紂王二十余萬精銳部隊失蹤,有專家推測可能東渡美洲,其問候語“殷地安”被解譯為對故鄉“殷地安陽”之紀念。關于印第安人之起源,遺傳學研究顯示印第安人與東亞人種存在關聯,而遷移路徑尚無定論。又云《山海經》中之地形描寫,與美洲地貌多有相似。
中國大部分學者明確否定美洲甲骨文與商朝文化之關聯性,主要依據為:其一、文字發育不同。殷商甲骨已成系統,美洲刻文多單詞,未見成篇記述,符號雖相似,而組合之后無明確語義,且解讀結果(如“祭祀商王大甲”)缺乏上下文佐證。其二、載體差異顯著。商代甲骨取自龜甲獸骨,北美則用天然石壁,材質工藝迥異。其三、時間矛盾。所稱商朝人東渡時間(公元前1300年)與史載殷人東渡事件(武王伐紂后,公元前1046年)相距數百年之差異。其四、測年結果參差。部分碳十四數據顯示,石刻年代晚于商周,傳承時序難合。其五、為?土著自創。《易經》云:“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思維有同一性,象形文字之某些線條、字型與甲骨文相似,應為偶合,或為大自然風化而成就巧合圖案。其六、未發現殷商青銅器等文物,無生活方面之佐證資料。
吾于此類遺存,甚持否定態度。首先,全球巖畫多有相似符號,所謂"幾"形紋、"人"形符,或為人類思維共性使然,與殷商并無直接之聯系。其次,殷人東渡之事實難確證。殷軍擁25萬精銳,若不愿臣服于周天子,完全可于域外安營扎寨,獨立生存,何必舍近求遠,冒死遠赴天涯?國民黨殘兵93師僅3000余人馬,尚可在泰國金三角生存至今。殷兵擁25萬之眾,有較多力量占地為王,安身立命,何苦乘獨木之舟冒死遠航?況且殷兵是否尚存25萬精銳,但覺懷疑,渡海之說,更覺荒誕,可信度為零。又次,予之最大質疑者,為文物遺址之偽造。韓國、日本、美國均有造假先例。韓國涉及22項非遺項目造假,日本曾曝石器遺址造假,美國涉及巨人遺骸造假。以現代科技手段造假并不困難。美邦立國甚淺,文化猶如沙漠,偽造遺址于文化自信、旅游開發、經濟發展意義良多。復次,遠古文字似寫意畫,偶有相似,不足為怪。全球文明遺存有古埃及圣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符號,多已消亡,唯有漢字起源于甲骨文,已形成較為完備之體系,現存約4500個單字。文字之創造,鏤心鳥跡,織情魚網,偶有相似,亦有可能。誠然,任何事物并無絕對,有待考古學之進一步研究,對美洲甲骨與商代文化之內在聯系亦難絕對否定。
或曰:假設科學證實,美洲甲骨與中國商代文化確有內在聯系,何以視之?答曰:淡然置之也。何故?曰:非中華文物也。石刻文字假若確證為殷商軍民所留,堪稱文化奇觀,于文化傳播、民族遷徙有研究價值,表明中華文化于世界影響甚巨,中美考古界聯手研究亦有意義。而愚以為炎黃兒女不必熱心,何以故,非吾邦文物,乃美洲文物之故也。
由此想到另一問題:應好好珍惜、守護中華民族所創造之文明成果。美洲甲骨遺址,假若確證為商殷軍民所留,此乃特殊環境下“送去”之文明成果,而美國與歐洲各大博物館所藏中國文物數以萬計,究其來源,大部分為被盜、被搶之物品,乃中華民族之國恥。吾儕于本民族之文明成果應須好好守護,傳給子孫,謹防敵寇來盜、來搶,謹防白眼狼“以怨報德”。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明確告誡國人:對中外文化遺產應予批判性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于本民族所創造之文明成果多加守護,不可輕易送人。魯迅之觀點甚為正確。中華民族為禮義之邦,重德好義,助人為樂,而國與國之交往,民族之間交往,應考慮文化之差異性,應擦亮眼睛看清,所助之“人”乃何許人也,若披著人皮之白眼狼,所助越多,危害越大;仗義越多,反受其殃。應牢記先哲有“大德不報”“以怨報德”之古訓。白眼狼古代多,當代亦有,可不慎歟?漢家文化于韓國、日本、越南影響甚深,日本于公元630年至874年之間,共派遣唐使19次。當時中國政府對日本使者待以上賓之禮,甚至讓其在中國做官,助人至矣。使者帶回先進文化,奠定日本社會發展之基礎。而數百年之后,危害吾邦最深者,乃日本也。以怨報德,以惡報德,日本為全球之負面典型也。東郭先生、農夫與蛇之故事,血淋淋之教訓不可不忘也。
美邦強大,毋須我助。美邦而今對我國之發展,妒之于心,怒之于色,打之以手,無所不用其計,國人不可不知也。疫情之禍害,南海之攪局,臺海之掀濤,陽謀與陰謀雙管其下,心狠手毒也。美洲發現甲骨文刻石,美邦考古學家振奮不已,尊重異邦學者之說話權力,而我國學者不必熱心,“姑妄言之姑聽之”,別人菜園之南瓜多大、白菜多高、豆角多長,應視而不見,乃別人之資產,不必系念。于吾邦而言,政風清朗、科技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讓中華民族永遠雄立于世界之東方,乃第一要務也。使中華民族自身強大,方可告慰先哲、激勵來者也。應時刻保持警惕,銘記古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之教誨,方可立于不敗之地也。故愚意以為,異邦之發現乃異邦之事,已輸出之文化屬于別人資產,歐美博物館所藏之中國文物,一件也無法拿回,視之痛心而已。而痛心于事無補,守護祖宗所留圣士,守出炎黃兒女所創造之勞動成果,少送、不送、不被盜走、不被搶走至為重要,留給子孫后代,使中華民族不斷強大乃第一要務也。試以小詞二首?《水調歌頭·詠美洲甲骨石刻文字》作結:?
石裂千鈞墨,錐鑿五更風。
殷商舊影疑現,陶醉美洲翁。
似現亞璋形制,仿佛殷民卜字,
吾眼卻朦朧。
大海舟難渡,黑浪拍長空。
細考證,加碳測,勿盲從。
別家畦圃,聽任種豆種青蔥。
少憶烽煙牧野,休道紂王焚玉,
妄測出烏龍。
印第安人脈,難信與吾同。
甲骨棲寒魄,錐刻幻華章。
千年雪潤巖畫,鳥跡似成行。
難認商殷舊字,佇立摩崖新翠,
思緒覺茫茫。
珍惜家中寶,休管別椽霜。
追先哲,弘正脈,壯吾邦。
傷懷記憶,曾喂白眼大灰狼。
世界風云變幻,華夏人民清醒,
前鑒不能忘。
赤幟迎風展,珍惜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