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下午,由雨花臺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雨花臺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雨花美術館承辦的“此岸·彼岸——2025當代中國畫邀請展”在南京雨花美術館順利開展。參展藝術家陳子游、劉毅、馬剛、馬強、鈕博、龐飛、吳可、徐鋼、徐惠泉、許建康、姚媛、一白、雨石、趙躍鵬,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副院長于量,雨花臺區政協副主席孫紅霞,雨花臺區攝影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凌曉,藝術家柳正梅、許子杰、魏曼麗等參加座談會。
沒有開幕式慣用的儀式,在展覽策展人、雨花美術館執行館長李文鋼的簡單主持介紹后,現場便開啟了一場以“時代與我·時代與藝術·時代與中國畫”為主題的研討。來自西北、上海、浙江、江蘇各地的藝術家面對面交談,現場充斥著濃厚的學術氛圍。
“這樣的展覽形式讓我覺得很有溫暖感。”中國美協理事、甘肅省文聯副主席馬剛笑著與多年藝術好友們坐在一起,發出這樣的感慨。他簡析了自己的身處西北為何會呈現出比較“潤”的作品,在他看來,繪畫風格與地域性有一定關系,但并不絕對。“繪畫作品是會不停被注入個人情感的,更多的是用來表達藝術家的精神內核。”馬剛說。
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徐惠泉則從“水彩、水墨、墨彩”三個方面介紹了自己對中國畫的理解,他與大家分享多年來常以西方繪畫色彩去審視自己的作品,最終發現中國審美是很多藝術的基礎,同時,中國審美則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消化、吸收。當談起時代話題時,他認為:“每個人都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繪畫如是。”
據李文鋼介紹,“此岸·彼岸”展已經持續舉辦了四屆,每一屆都會呈現出不同面貌。而面對時代的變化,畫家應如何迎接這些未知的挑戰?
“非理性因素是藝術家創作中最寶貴的東西。”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導許建康給出這樣的答案。他認為,面對當下已經到來的AI時代,每個藝術家身上所特有的獨立創造性,在繪畫中自然流露出的自我意識,是讓自己的藝術作品長久發展的根本。
南京書畫院山水研究所所長姚媛從自己繪畫三十年來的經歷談中國畫的創新,她表示:“多年來眾多藝術家們都在努力地嘗試中西融合,去思考如何扎根傳統、表現時代。藝術家們在堅持著那一份對藝術的執著的同時,保持自己的風格并形成自己的風貌。所以這樣類型的學術交流對藝術家來說具有非常深的意義。”
展覽以“此岸·彼岸”為題,在身處信息爆炸與技術革命的時代洪流中,“此岸”代表著對中華美學精神、水墨語言本體的堅守與深耕;“彼岸”則象征著對多元文化、新媒介、新觀念的開放態度與勇敢嘗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傳承者與傳播者,生于60至70年代的參展藝術家群體,肩負著獨特的使命:他們既是傳統筆墨精神的“根系守望者”,又是面向未來不斷進行“跨界實驗”的探索者。本次展覽共邀請36位中國畫藝術領域藝術家參與,以人物、山水、花鳥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呈現一場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藝術盛宴。
活動現場,藝術家趙躍鵬、吳可代表《中國藝術家年鑒》書系入編畫家,向雨花美術館捐贈全套29位藝術家、31冊精裝《中國藝術家年鑒》書系,李文鋼接受捐贈。叢書系統記錄當代中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學術思考,構成研究當代藝術發展的關鍵文本。此次捐贈儀式也將充實雨花美術館館藏學術文獻體系,為研究提供重要資源。
本次展覽聚焦中青年藝術力量,旨在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展示平臺。座談會形成的豐富思想成果,不僅為理解當下中國水墨藝術生態提供了重要視角,更將有力反哺區域藝術創作實踐,激發創新活力。本次展覽的舉辦是雨花臺區持續深化區域文化建設、打造高品質文化品牌的關鍵舉措。
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