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文化穩步推進 全國繪畫中心地位形成
——清朝江蘇的行政區劃、經濟發展及其繪畫藝術的發展
□ 趙啟斌
清朝初期,為了管理的需要,于順治二年(1645)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后又分置左、右布政使司管轄江蘇及安徽地區。康熙六年(1667),又對安徽、江蘇兩地分而治之,以右布政使司管轄江蘇省大部分地區。布政使司簡稱省,江蘇自此開始建省。雍正年間,安徽、江蘇兩地分治完全實現,但仍然以江南省為稱謂,江蘇全省則轄江寧、鎮江、常州、蘇州、松江、徐州、淮安、揚州八府和太倉、海、通三直隸州之地。清朝是江蘇繪畫在全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又一特殊歷史時期。
王鑒《積雪圖》 南京博物院藏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封建統治占據主導地位,西方殖民勢力尚未入侵,江蘇的經濟仍然按照正常的軌跡向前發展,經濟優勢為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江蘇農業經濟基礎雄厚,南京、蘇州成為絲織業中心,松江、太倉、常州、常熟、昆山等地成為著名的產棉區和棉布紡織區,松江成為棉紡業的中心。清代江南六省漕糧共為431萬石,江蘇為129萬石,占七分之二。蘇州一府稅收,可抵浙江全省,松江一縣的稅收占據蘇州的30%,承擔旗丁運費銀近130萬兩,可見蘇松地區經濟富庶的程度。此階段江蘇的工商業也很發達,利潤超過農業。清代以來,江蘇鹽業進入鼎盛階段,揚州地區成為重要的食鹽產出區,鹽的產量在全國占據首位。僅揚州一地,每年便有10億斤食鹽運出,并且出現了動輒擁有千萬兩資本的大鹽商,資本在百萬兩者已為小戶。每年鹽商所得總利潤達1600萬兩左右,而當時全國稅收收入僅2000余萬兩,鹽稅成為此一時期政府最為主要的稅源之一。乾、嘉時期,揚州百十家商賈蓄資亦達七八千萬計。據史學家何炳棣統計,1750年至1800年,鹽商中僅運商每年即可獲得利潤500萬兩,半個世紀共獲利潤25000萬兩。一些鹽業界的鹽商巨子,兩三代便可積資千萬兩以上。自雍正十一年(1733)至嘉慶九年(1804),除征收正稅之外,兩淮鹽商共報效朝廷銀兩亦達2600萬兩,可見鹽商囤積的財富之巨。沒有鹽業所帶來的巨額財富,揚州作為一個中等城市,是不可能出現如此輝煌的學術成就、藝術成就的,更有揚州畫派的產生。江蘇地區農業、商業、手工業的興盛,城市的發展,直接促進了江蘇繪畫的進一步發展,南京、蘇州、松江、揚州、鎮江等地成為畫家和重要繪畫作品誕生的重要區域。
李鱓《喜上眉梢圖》 南京博物院藏
此時,大型類書在江蘇紛紛出現,考據學、金石學興起,江蘇進入了整理典籍、進行文化總結的歷史時期。這也是思想解放的歷史時期,在歷史、文學、科學、藝術等領域出現了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歷史學者,顧炎武、曹雪芹、錢大昕、畢沅、姚鼐、段玉裁、洪亮吉、孫星衍、焦循、阮元等都是著名的文化學者、文學家,他們的創作活動及治學精神,為清代江蘇繪畫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文化基礎和社會土壤,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前朝的繪畫基礎上,江蘇繪畫業繁盛,畫家之多,流派之廣,都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有案可稽的畫家5869人,其中江蘇2726人,占全國畫家總數的46.4%。以地區為例,有關文獻統計,蘇州畫家876人,揚州畫家559人,常州畫家355人,常熟畫家718名……繪畫從業人員之多,實屬罕見。不僅如此,這一時期,其他地區絕大多數重要的畫家,都曾來過江蘇,或宦游、或游歷、或求學,或進行繪畫創作,甚至有相當多的畫家長期寓居江蘇,成為江蘇地區的新移民、江蘇本地繪畫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除了明末以來的繪畫流派,如“曾鯨畫派”“金陵畫派”等繼續活動外,江蘇還誕生了許多新的繪畫流派,如“常州畫派”“虞山畫派”“石濤畫派”“揚州畫派”“指頭畫派”“新羅畫派”“二袁畫派”“鎮江畫派”“清代女性繪畫流派”等等,都是這一時期非常重要的繪畫流派。許多畫派不僅僅在江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且在全國乃至東亞、東南亞地區都有著廣泛的影響。
王翚《漁莊煙雨圖卷》 南京博物院藏
清朝前期(1644—1840),江蘇繪畫在繼明代中、晚期形成的傳統上進一步開拓和發展,無論是繪畫實踐還是繪畫理論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首先是“明遺民畫家”和“正統派”畫家的出現,這是江蘇繪畫史同時也是中國繪畫史上值得關注的亮點。由于明清易鼎,在清初出現了龐大的遺民群體,其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擅長繪畫,如石濤、龔賢、髡殘、程正揆、程邃、查士標、惲壽平等,客觀上為清代提供了高素質繪畫人才。作為遺民之淵藪,遺民畫家群體在江蘇的集中出現,也使江蘇繪畫在清初畫壇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遺民畫家的繪畫作品大多包含深沉的思想內容,“墨點無多淚點多”“苦淚交千點”,畫家用筆墨表達個人豐富的情感,通過作品寄托了山河破碎的亡國之痛和古今興亡之悲。這一批畫家的繪畫特征之鮮明、繪畫思想之活躍,作品具有深邃的情感內涵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為中國畫帶來了新的繪畫因素和發展契機。遺民畫家的繪畫創作確實體現出深邃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有著畫家對現實世界的真切感受和鮮明的時代精神的體現。
被清朝最高統治者認可的“正統派”,是清初較早出現的重要繪畫流派,創始人大多是江蘇地區的畫家。他們長期在江蘇生活并進行繪畫創作,成為江蘇繪畫在清代發展到新階段的重要象征。有許多“正統派”畫家也是遺民群體畫家中的重要一員,入清后他們多隱居不仕,以從事繪畫創作寄托自己的文化價值和道德理想,但由于他們的畫風為清廷所賞識,逐漸發展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審美基調,在全國產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成為清代最為重要的主流畫風之一。這一時期,江蘇畫壇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向,畫派林立,在這里幾乎都能找到各種繪畫風格的發展脈絡。清代中期“揚州畫派”的出現,則集中體現進一步市場化后職業畫家繪畫發展所表現出來的新的因素和特點。清代前期也是各種繪畫技法都已經完備,重新進入新的探索區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由于水墨寫意技法的日趨完善,“水墨寫意”“引書入畫”等進入發展繁榮階段,不斷將寫意花鳥畫推向新的境界。
王時敏《答贈菊作山水圖》 南京博物院藏
清代也是江蘇繪畫理論、畫史、畫論進入總結、集大成的重要歷史時期。石濤的《石濤畫語錄》、龔賢的《畫訣》《龔半千授徒畫稿》、周亮公的《讀畫錄》、王時敏的《西廬畫跋》、惲壽平的《南田畫跋》、吳歷的《墨井畫跋》、笪重光的《畫筌》、王原祁的《雨窗漫筆》《麓臺題畫稿》、王翚的《清暉畫跋》、鄒一桂的《小山畫譜》、王昱的《東莊論畫》、朱澤況的《畫法舉要》、郭礎的《畫法年紀》、金農的《冬心雜畫題記》、鄭燮的《板橋題畫》、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范璣的《過云廬畫論》、錢泳的《履園畫學》、高其佩侄孫高秉編纂的《指頭畫說》、丁皋的《寫真秘訣》、蔣驥《傳神秘要》、譚少云的《海陵譚家書畫舫》、汪鋆的《揚州畫苑錄》《清湘老人題記》《十二硯齋錄》、王學浩的《山南論畫》、湯貽汾的《畫筌析覽》、盛大士的《溪山臥游錄》等,都是江蘇地區出現的有關繪畫理論的重要著述,林林總總,不下數百部之多。不僅如此,一些介紹、研究西洋繪畫的著作也開始陸續出現,如曾管理淮關稅務的年希堯,于雍正乙酉年(1729)出版了著述《視學精蘊》,此書于雍正乙卯年(1735)重新刊印,是我國清代中期出現的比較重要的一部畫學專著,也是我國最早研究歐洲繪畫技法——“透視學”的專著。此書的出現,在中西繪畫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一時期亦是自覺“師造化”、走向寫實性山水畫創作和師法古人走向師法宋元繪畫創作觀念發生分化的時期。他們依據自己的學識素養、文化結構、生活閱歷和審美愛好,各自走出了新的繪畫創作之路,進一步奠定江蘇繪畫呈現的多元化發展的歷史格局。以“四王吳惲”為代表的“正統派”主張師古創新,在前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筆墨性情的表現力,使繪畫表現出非常深厚的儒雅氣息和筆墨情調。自清代初期以來,次第出現的“金陵畫派”“揚州畫派”“京江畫派”的畫家,都在筆墨以及金石寫意、寫生上走出了新的創作道路。以遺民畫家髡殘、龔賢等人為代表的“金陵畫派”畫家和“揚州畫派”的開創者石濤均深刻認識到“外師造化”的重要意義,主張在接受傳統、師法古人的基礎上走自我創新、向大自然尋求出路的繪畫創作路線,其中,以石濤所提出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繪畫觀念最具有代表性。在向自然取法的基礎上,石濤、髡殘、龔賢及其“金陵畫派”其他畫家、程正揆、“鎮江畫派”的畫家等,都主張寫實,主張從自然山川中汲取創作靈感和繪畫創作的題材。遵循這一繪畫創作方法,江蘇地區相當數量的“師法造化”的畫家都在各自所熟悉的自然景物中獲得了繪畫創作的靈感和素材。
張崟《春流出峽圖》 南京博物院藏
石濤的創作觀念“筆墨當隨時代”的提出,已經充分彰顯繪畫創作與政治關系的重要意義。這在我國古典繪畫思想中亦是一次重大突破,是將繪畫“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治教化功能在新的歷史時期所作出的進一步的開拓和深化,并使其在繪畫創作實踐中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繪畫觀念的新發展。不僅清初的石濤、髡殘、龔賢等明遺民畫家的繪畫創作驗證了這一繪畫觀念的現實意義,康熙晚年及乾隆年間屢屢出現的“南巡圖”等帶有政治性色彩的山水畫創作,也都體現此價值,而這些畫作相當一部分是由江蘇籍畫家完成的。在繪畫創作中追求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一,“筆墨當隨時代”這一繪畫觀念的出現,顯然有著歷史的必然。無論是被動地接受創作還是主觀上的自覺表達,江蘇畫家都已經進一步意識到繪畫與現實、繪畫創作與政治需求之間的微妙且密切的關系。清代以來,這一觀念意識的被重視,對后來山水畫的創作走向無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肖像畫理論研究領域,江蘇的繪畫理論家也作出了獨到的貢獻。丹陽人丁皋和曾祖丁雨辰、祖父丁俟侯、父親丁新如、兒子丁以誠等,都以寫真聞名,一家五代致力于肖像畫的創作,其《寫真秘訣》所提出的肖像畫理論自然是多代、多年積累的心得。“以神寫形”的提出,是在中國“形神論”觀念基礎上提出的人物畫、肖像畫創作新觀點。這一繪畫理論已經注意到肖像畫畫家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注意到肖像畫畫家本人對繪畫對象的把握、抽象、提煉、概括的能力,以及這一能力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清代,正是江蘇經濟文化的穩定發展、充分的沉淀積累,帶來了繪畫業的繁榮,江蘇地區也進一步確立了全國繪畫中心的地位,為近現代繼續引領全國繪畫業走出了堅實的一步,譜寫了輝煌燦爛的歷史畫卷。
鄭燮《扎根亂巖圖》 南京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