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
言恭達
血火洗坤乾,
烽燧相連。
狼蹄踏碎秣陵煙。
千百俊雄擎赤幟,
劍魄詩篇。
青史刻前賢,
浩氣綿延。
忠魂化碧壯堯天。
苦雨霜風滋鐵骨,
惕厲華年。
言恭達《浪淘沙?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賞析
江南
言恭達先生新作《浪淘沙?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在文字上體現出鮮明的個人特質,既延續了古典詩詞的雅正傳統,又融入了時代精神的厚重感;在書法藝術上,凸顯“篆籀筆法”的清拙厚大、淳樸高古,渾然天成。他將抗戰記憶轉化為“清逸中見雄渾”的大草史詩,彰顯文化自信的正大氣象,在疾速流轉中凝駐歷史沉思,于飛白墨韻間叩響時代強音。
一、主題創作:立足重大歷史題材,兼具時代關照與歷史縱深
言恭達的創作始終緊扣時代脈搏,尤其擅長以重大歷史事件或民族精神為題材,賦予作品強烈的現實意義與歷史厚重感。此詞以 “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為核心,選取“血火抗爭”“忠魂犧牲”“精神傳承”等關鍵維度,將十四年抗戰的壯闊歷史濃縮于詞牌的有限篇幅中。上闋聚焦戰爭的慘烈與抗爭的堅毅,下闋轉向歷史記憶的延續與當代警示,既回望過去,又觀照當下,使作品超越了單純的“紀念”范疇,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精神紐帶。這種“以史為鑒、立足當下”的題材取向,體現了他對民族命運與時代責任的深切關注。
二、意象運用:象征與典故交織,古典意蘊與現代精神相融
詞中意象的選擇兼具“象征性”與“文化根脈”,展現出對古典文學傳統的深刻繼承與創新轉化。例如,以“狼蹄”象征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赤幟”象征正義與民族精神,“血火”“烽燧”直指戰爭的慘烈,這些意象鮮明直白,帶有強烈的情感傾向與現實指向。化用 “萇弘化碧”的典故(“忠魂化碧”),以“堯天”喻指和平盛世,“坤乾”代指天地山河,這些源自古典文獻的意象,賦予現代主題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古典意象與現代象征的融合,讓作品保持了詩詞的雅正之美,避免直白說教,達成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三、情感表達:沉郁與激昂交織,個人情懷與民族大義共鳴
言恭達的抒情風格兼具“沉郁”與“激昂”,情感層次豐富且極具感染力。上闋“血火洗坤乾”“狼蹄踏碎秣陵煙”,以沉重筆觸刻畫戰爭的殘酷,字間凝結著對山河破碎的痛惜與對侵略者的憤慨,情感沉郁頓挫;而“千百俊雄擎赤幟,劍魄詩篇”,則轉向對英雄群像的禮贊,筆鋒剛毅,情感激昂,展現出民族在絕境中的不屈力量。這種個人情感與民族大義的交融,使詞作既飽含真摯的痛感與敬意,又具備震撼人心的集體共鳴。
四、語言錘煉:凝練精準,格律謹嚴中見張力
作為古典詞牌創作,言恭達嚴守“浪淘沙”的格律規范,句式長短交錯,平仄協調,音韻鏗鏘,體現出對傳統詩詞形式美的尊重。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語言的“凝練性”——以極簡練的文字承載極厚重的內容:“烽燧相連”四字,勾勒出烽火遍地、全民抗戰的壯闊圖景;“惕厲華年”四字,濃縮了“銘記歷史、警惕未來”的深刻警示。這種“以少勝多”的語言功力,既符合古典詩詞“煉字煉意”的傳統,又讓作品在有限篇幅中爆發出強大的思想張力。
五、主旨指向:精神傳承的自覺,從歷史敘事到現實警醒
言恭達的創作從不滿足于對歷史的簡單復述,而是始終強調“精神傳承”的現實意義,這一風格在詞中尤為鮮明。上闋鋪陳抗爭歷史,是為了彰顯“劍魄詩篇”的民族精神;下闋“青史刻前賢,浩氣綿延”,則明確了這種精神的延續性;結尾 “惕厲華年”更是將歷史記憶直接轉化為對當代的警示:提醒世人在和平年代仍需以苦難為鏡,守護民族的精神“鐵骨”。這種從“歷史敘事”到“現實警醒”的主旨升華,體現了他作為優秀文化學者的歷史責任感,使作品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性。
總之,言恭達的詩詞創作風格,是古典詩詞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既以嚴謹的格律、典雅的意象堅守著文人詞的雅正品格,又以沉郁激昂的情感、深刻的現實關照,賦予作品強烈的時代生命力,最終達成了“歷史厚度、情感溫度與思想深度”的統一,呈現了言恭達一貫的書法審美思想和深層的文化氣質,難能可貴,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