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為進一步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云龍區司法局確定每月第三周的周五為“社區法律顧問服務日”,創新推出“三五之約”集中服務品牌,將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的志愿服務精神延伸至每月,通過定時、定點、定題的“三定”現場公益法律服務,推動優質法律服務資源向基層下沉,讓法治陽光照進千家萬戶。
“事心雙調”解心結
“謝謝張律師和于所長,了卻了我的一樁心事,晚年生活也更有保障了!”終于通過遺囑解決了房產繼承與居住權問題,李奶奶笑容滿面地連連道謝。
近日,針對社區居民反映的一起家庭矛盾糾紛,翠屏山街道云和社區法律顧問張國瑞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與司法所工作人員一同參與糾紛化解,通過耐心傾聽各方訴求、梳理矛盾焦點,從“情、理、法”三個方面進行疏導,最終,現場幫助李奶奶訂立書面遺囑,有效避免遺產繼承糾紛,讓“身后事”不再是煩心事。
以社區“穿針引線”為基礎,組織社區“法律明白人”、網格員深入排查轄區矛盾糾紛,充分利用社區法律顧問的專業法律知識、法律推理能力和客觀中立的立場,積極參與社區各類化解矛盾糾紛,第一時間為當事人提供專業精準的法律解答和咨詢、引導等服務,以案說法、以事明理,促進當事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既解“事結”,更解“心結”,真正做到“事了”,讓矛盾糾紛“有解”更“優解”。此外,還針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需求,免費提供遺囑、委托書等常用法律文書代寫服務,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精準滴灌”潤心田
“如果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到不良青年進行搶劫,應該采取哪些行動?”“試用期工資能否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社區法律顧問堅持群眾“點單”、按需“上菜”,聚焦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企業職工等不同群體的學法用法需求,精心選取“防范欺凌”“反家庭暴力”“老年人權益保障”“勞動用工”等主題,通過以案釋法等形式舉辦專題法治講座,將法律條文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并逐一解答群眾關心的婚姻家庭、遺產繼承、物業糾紛等常見法律問題,引導大家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斷提升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通過講座,知道了繳納社保費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我們也更有底氣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了。”某建筑公司的職工代表感慨道。
同時,社區法律顧問聯合司法所工作人員、社區“法律明白人”、網格員深入廣場、樓棟、商戶、社區活動中心等,發放《社區法律顧問服務指南》《“十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便民手冊》等法治宣傳資料,積極宣傳推廣“三五之約——社區法律顧問服務日”,即每月第三周的周五為固定服務日,引導有需要的社區居民、新業態勞動者到社區反映法律需求、獲取法律幫助,不斷滿足群眾法律需求。
法治解憂“零距離”
“前幾年借出了一筆錢,但借款人前段時間突發疾病過世了,我借出去的錢還能要回來嗎?”王阿姨憂心忡忡地來到法律咨詢點咨詢,經過社區法律顧問一番耐心細致地講解后,終于舒展眉頭安心離開。
社區法律顧問采取“定點咨詢+流動服務”相結合模式,依托社區司法行政服務站、社區廣場設立法律咨詢臺和“流動式”法治解憂鋪,針對居民群眾、新業態勞動者提出的“樓上漏水如何維權?”“老人遺囑怎么寫才有效?”“送餐途中遇到交通事故應該如何處理?”等具體問題,提供“一對一”法律咨詢服務,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給出專業的法律意見,詳細介紹人民調解、公證服務、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的優勢、辦理流程、申請條件等,引導群眾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大家紛紛表示,“社區法律顧問定期‘坐班’很實用,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以后遇到法律問題再也不用發愁了!”
自“三五之約”啟動以來,已在全區87個社區開展法律服務活動72場,服務群眾26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詢180余件,舉辦法治講座23場,代寫法律文書3份,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0起。通過“固定+預約”服務,依托“法潤民生”微信群、社區網格群提前公示服務時間,社區法律顧問從“被動等待”轉變為“主動服務”,從“零散供給”升級為“系統供給”,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法治動能。下一步,云龍區司法局將持續深化“三五之約”品牌建設,不斷優化服務內容,拓展覆蓋深度,傾聽民聲,響應民需,讓“每月之約”成為“民心之約”,有效幫助群眾化解各類法治難題,以更堅實的法治保障護航群眾美好生活,切實提升居民的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周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