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波通古今,無錫寫就運河畔的“百年工商史”
“船窗深閉懶看書,獨倚船門捻白須。雨共長河織青錦,金錢暈上滴真珠。”近千年前,南宋詩人楊萬里南下回鄉,沿江南運河途經無錫,在舟中觀雨,以詩歌勾勒雨中長河的朦朧美態。
無錫,這座依水而生的江南名城,自泰伯奔吳開鑿伯瀆河起,便與運河密不可分。因水而起的“碼頭”催生了民族工商業的興起,支撐了無錫的經濟發展。如今,無錫以創新理念活化工業遺產,讓古老運河與百年廠房煥發新生,在保護與傳承中續寫著一部流動的文明史詩。
無錫運河外灘文化藝術中心 視覺中國供圖
伴河而興,四大碼頭書繁華
無錫,地處長江三角洲中部,北依長江,南瀕太湖,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沿著千年汩汩流淌的古運河,有數不清的石埠碼頭,枕河而居的人們就從這里下船、登岸、出行,也在這里迎來送往、運輸貨品。
徐則臣長篇小說《北上》正是以無錫運河生活為開篇——
“繁華的無錫生活在他眼前次第展開:房屋、河流、道路、野地和遠處的山……有人走在路上,有船行在水里;再遠處,道路與河流縱橫交錯,規劃出一片蒼茫的大地。大地在擴展,世界在生長,他就這感覺;他甚至覺得這個世界正在以無錫城為中心向四周蔓延。”
無錫城,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榮。古運河無錫段千年未淤,終年暢流。元代開始,無錫成為江南地區的漕運中心,一直延續到清末未變。
江南大學教授、吳文化江南文化研究專家莊若江告訴記者,作為連接長江、太湖與其他地區的重要運道,江南運河的通達,有力促進了無錫商貿的流通發展,鞏固了無錫“南北會沖”的地位,使之在民國時期繼續成為南北貨物流通的重要節點,大量原材料和工商產品通過運河輸送到全國各地,有力促進了無錫經濟文化的繁榮,也帶動了無錫城市地位的提高。
“無錫碼頭經濟的繁榮,一方面與歷史上朝廷將這里作為漕糧中轉站有關,在漕糧的運來送往中運河的經濟能量被激活,形成了著名的‘四大碼頭’;另一方面,依托米市、布碼頭、絲碼頭而快速發展起來的機器碾米、磨粉、榨油、棉紡織、繅絲等又反過來支撐了碼頭經濟的持續繁榮。”莊若江說,在這些經濟活動中,無錫不僅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工商經營隊伍,也逐步形成了適應經濟規律的市場組織和交易方式,這一切,共同成為近代工商經濟走向繁榮的直接前導。
“四大碼頭”的繁榮,不僅為無錫積累了原始的資本、成熟的商業網絡和一大批擁有實踐經驗的工商業人才,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重工恤商”、敢于闖蕩、務實創新的地域精神。
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無錫運河邊創辦茂新面粉廠、福新面粉廠和申新紡織廠,成為中國著名的“面粉大王”“棉紗大王”;周舜卿創辦無錫第一家機器繅絲廠——裕昌絲廠,產品經運河運至上海口岸,暢銷海外;薛南溟創辦永泰絲廠,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多緒立繅車,“金雙鹿”牌生絲成為國際名牌……無錫的商人們果斷地將通過運河貿易積累的商業資本投入到現代工業中,完成了驚險的一躍,使無錫成為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搖籃。
活化遺產,工業記憶煥新生
無錫創造了城市發展史上的“百年輝煌”,也在運河沿線留下了諸多珍貴工業遺產和歷史印記,承載著無錫乃至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記憶。在運河的保護、改造與提升進程中,無錫深耕歷史文化資源,注重保護與利用歷史遺存,在工業遺產的保護性開發與創新性活化方面取得了突破。
“無錫的工業遺產大多集中于大運河附近,既有廠房、倉庫、機器設備等物質遺產,也有技術、管理、企業文化等層面的非物質遺產,是人們認識民族工商業、無錫城市發展與大運河的相生共榮關系的重要載體。”莊若江介紹,20世紀末,無錫先后編寫了《無錫工業遺產圖錄》和《無錫工業遺產保護專項規劃》,確定了重要遺產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將工業遺產的保護、規劃和利用等納入法治軌道,并確立了“五種開發保護模式”:以茂新面粉廠舊址為代表的工業文化主題博物館模式,以慶豐紗廠舊址為代表的綜合性文化商業中心模式,以北倉門蠶絲倉庫舊址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模式,以無錫縣商會舊址為代表的原址保護模式,以鼎昌絲廠、振新紗廠、開源機器廠等舊址為代表的改造為公共文化、百姓生活配套、休閑場所模式。
位于運河西水關外側、與西水墩隔河相望的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其前身就是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辦的茂新面粉廠。目前博物館保存的麥倉、制粉車間、粉庫及辦公樓等均為20世紀40年代的建筑,廠房和設備可以完整展示當年面粉工業的生產流程。
“我們采用沉浸式實景劇演繹,助推博物館內的文物‘活化’。”無錫博物院專題館部主任文嚴介紹,沉浸式實景劇《榮歸》將演出地設置在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內,讓劇情與博物館展覽場景相結合,并融合劇本殺等元素,講述茂新面粉廠創辦人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的精彩故事,展現企業家敢創人先、堅韌剛毅、崇德厚生、實業報國的精神內核。
“書碼頭”是運河文化的一大特色。泡上一杯清茶,到書場聽一場大書,是許多無錫老戲迷的生活日常。無錫運河邊一度書場遍布,曲家常駐,有“舟泊梁溪莫拍曲,船過無錫莫唱歌”之說。在城南運河的整治改造中,無錫完整保留了南下塘的和平書場老建筑,經過修繕,再次成為評彈、錫劇等傳統藝術的演出場所。如今,走進書場,仍能聽到韻味婉轉、一唱三嘆的評彈聲。為滿足觀眾多元化的需求,和平書場還引入了相聲、脫口秀等多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這個具有80年歷史的“江南第一書碼頭”,已入選省級第二批無錫市非遺傳承示范基地,成為承載文化記憶的歷史遺產建筑。
(江南時報記者 錢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