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篇
初見巴渝
雨落山城,剛下飛機,迎接我們的便是撲面的大霧與淅瀝的小雨。接機的小姐姐興奮地說:這是重慶在歡迎我們,一場雨讓42度的重慶一下就涼爽了許多!站在路邊等車,閉上眼睛感受著,山城的霧,帶著江水的濕意與山巖的呼吸,歡迎著每一位忽忽而行的旅客。
山城的山別具一格,站在高處俯瞰,山勢就如同巨獸的脊骨一般趴在巴渝大地上。房屋如同頑強的樹藤一般,層層疊疊,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生根,纏繞住山體,盤旋、折疊,又陡然升降,就像是這座城市,對這個世界不屈而又倔強的宣言。
重慶的道路極富科幻色彩,汽車在宛如銀色巨龍般高達五層的立交橋中穿梭。穿過一個隧道,你本以為會到達百米外的對面,誰知卻出現在了半山腰。坐在車里我癡癡地看著霧中的重慶,軌道、橋梁、索道、立交與樓房相互交錯,如同懸浮在古老巴渝大地上的鋼鐵迷宮,在都市霓虹燈的映照下,盡顯8D都市的魔幻與浪漫。
經驗豐富的司機開著車在縱橫交錯的地下停車場穿梭,避開了地面上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流,很快便到了我們的第一站—解放碑。我立于解放碑下,這座高約27.4米的方碑如利劍般刺向蒼穹,似在訴說著那一段字字泣血的往事。摩挲著被歲月侵蝕而變得粗糙的碑身,仰望著碑上鏟掉又重新刻畫的碑文,思緒仿佛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曾經的解放碑始建于1941年,是黑色木塔結構,高約26米暨七丈七尺,喻意不忘“七七事變”之恥,塔上有數個盛滿燃油的瓷缸,每逢大型集會,便點起火焰,市民圍塔高呼“寧可家破人亡,也絕不低頭!”。塔基下是當年重慶大轟炸留下的巨坑,羅斯福也曾為此題文:“重慶人民之堅韌,將永垂不朽!”。解放碑在抗戰勝利后被重建,又在重慶解放后再次修繕,便有了如今的解放碑。
“冰粉,老冰棍,來點不……”背著木箱叫賣的老嬢嬢那沙啞的川音將我從歷史中拉回現代繁華都市。放眼望去,游人如梭,夜色如常,繁華依舊。歷史的傷痕似乎都已在時光中磨去,看著相機里定格的解放碑,我知道它在告訴我們壓在每一代人肩頭的責任不能忘卻,我們不應沉溺于歷史的傷痛,但我們需在銘記中以更熾熱的姿態活著。
沿著江邊慢慢向前走,當暮色如硯的墨汁在江面洇開,洪崖洞便灑下萬千燈火,金黃色的暖光從每一座雕梁畫棟中傾瀉而下,沿著古城墻,順著十一屋的斗拱灑下,將整個山崖化作宮崎駿漫畫中的場景。倒影在嘉陵江的水波中蕩漾,仿佛水下藏有另一座宮殿。然而這繁華的背后,卻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過往。洪崖洞曾是清代的貿易港口洪崖門,后在戰爭中被炸毀,當地的民族企業家便自發依山建起吊腳樓,以容納災民。解放后經過多次修繕、翻新、重建,這才形成了如今的網紅打卡地。沿著木棧道,直達頂端,向遠處眺望,燈光與江面以及對面的摩天大樓交相輝映。空氣中傳來復雜的香氣,美酒的醇香,火鍋的辛香,江湖菜的油香……構成了最深沉的人間煙火氣。洪崖洞是重慶獻給世界的宣言:縱使生于峭壁絕境,也會活得熱辣滾燙!
歷史疊影
翌日,似乎是為了應景,雨勢漸大,雨水密密匝匝地從天空中降下,又順著由石塊臨時搭建的樓梯流下,匯聚成一道道細流,在石階上蜿蜒而下。遠處山霧彌漫,仿佛歷史的塵埃被雨水沖刷,重新浮現在眼前。歌樂山,這片曾見證無數革命英烈奮斗與犧牲的土地,此刻更顯肅穆。腳下潮濕而滑膩,每一步都似在穿越時間的褶皺。雨聲與風聲交織成一首低沉的挽歌,仿佛訴說著曾經的苦難與不屈。我緊了緊傘柄,繼續拾階而上,愈行林木愈密,山氣愈“寒”,直至掛著“香山別院”牌匾的大門出現在眼前,這便是白公館了,這棟中西合璧的建筑是當初特意欽定用于關押政治犯的。青磚灰瓦、雕花門楣猶在,卻難掩庭院滲透出的那份森然死寂。那一刻,周遭的空氣仿佛在歷史的長河中凝固,帶著鐵銹與血痂的滯重。
走進那一個個囚室,5平見方的小屋關押著四名以上的英雄,墻上懸掛著一張張黑白照片,他們面龐上充滿希望的笑臉深深地刺痛著我的心。最令人窒息的還是在后院山洞的審訊室,走進山洞,一股逼人的寒意讓身處盛夏的我打了個寒戰,洞內的滴水聲清晰可聞。石室黑暗逼仄,僅在高處開了個一尺見方的小窗,光線透過投下慘白的矩形,剛好落在老虎凳、刑架上,那一瞬我像是被人掐住了咽喉,無法呼吸,下意識抓住了鐵欄桿,黏膩、刺骨仿佛要吸走我全身的血液,我落荒而逃,離開審訊室才發現自己早已淚如雨下。我久久無法平靜,站在一樓院落中扔掉雨傘,任憑雨水落在自己的身上,好半響我才緩過勁來。再度睜開眼映入眼簾的恰是院子角落那一株79年前英雄們種下的石榴樹,樹枝上掛滿了火紅的石榴,如綻放的血液,如凝固的火焰,在這森白的墻壁下灼灼燃燒。這紅,是烈士們鮮血的紅,是他們用被面縫制的國旗的紅,更是他們赤子之心的紅!這紅是生命的綻放,是對信仰的獻祭。這紅給這段歷史染上了一個底色,喚作赤誠,在時間的長河里經久不息。歷史不語,卻處處在訴說,交織成永不消散的歌樂山的魂。
走下歌樂山的石階時,鞋底還沾著雨水與松針。那些嵌在巖壁里的槍眼、囚室鐵柵欄投下的陰影,以及無名烈士碑前未干的新鮮淚痕,仍在胸腔里凝成鉛塊。我低著頭跟著家人下意識向前邁著腳步,忽然有芝麻糖的焦香飄來,猛地抬頭,磁器口的牌樓已經佇立在眼前,喧囂的市集聲就像是憑空涌起的浪潮,一下把我卷回了人間。腳下的青石板路已被千年以來的人流打磨得光可鑒人,在細雨的滋潤下泛著油光。兩側的店鋪鱗次櫛比,麻花的油香、火鍋底料霸道的辛香、蓋碗茶的清香和小販的吆喝、茶樓里的川劇鑼鼓,交匯成最是溫暖的人間煙火氣。
步行其間,仿佛回到了百年前那個碼頭,那個繁華的市街。唐宋的石階,明清的院落,民國的茶樓,那沙啞的說書聲穿透了時間的壁障,一直說到了現在。這里的特色小吃令人垂涎,可以說磁器口是美食的天堂,陳建平麻花、手工糍粑、花生酥、怪味豆、葛根酥、酸辣粉等特色小吃琳瑯滿目,店員都熱情地招呼著免費品嘗。這里的文藝小店更是別具一格,古鎮里有許多文藝小店、書店、手工藝品店等。這些小店裝修精致,充滿了獨特的藝術氛圍。當夜幕降臨,磁器口的燈光亮起來時,與江水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圖。走累了,在街邊的茶館里,點一杯蓋碗茶,坐在窗邊,透過小吃店里冒出的蒸汽看著過往的行人,欣賞著燈火璀璨的古鎮和波光粼粼的江水,遠處山崖上輕軌飛馳而過,嘉陵江面上游船緩緩而行,時間在這里失去了線性,變成了可觸摸的褶皺,這不是割裂,而是這片土地特有的時空織錦。磁器口,是時間的驛站,生活的道場。古重慶,新都市,在此匯合,渾然一體,時間在此交疊,一同向遠方奔去。
藏在石頭里的史詩(一)
世人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卻不知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的重慶大足石刻。相比之下,大足石刻同為世遺卻并不出名。我是從哪里得知大足,早已記不得了。也許是某個紀錄片穿插提及過,也許是在同學的朋友圈,總之我知道大足,我既然來了重慶就一定要來大足石刻看一看。第三日一早,在我的強烈要求下驅車前往位于重慶主城區西南方向90km的大足區,我們沒有在游客中心下車,車抄近道一直行至半山腰,停在刻有“天下大足”四個大字的牌坊下,這名滿天下的大足石刻近在眼前了。據碑文記載“大足”這兩個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武則天所設年號而得名,另一種是在北山佛禮池邊有巨大的佛的足印而得名。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主要參觀的是大足石刻群中的寶頂山石刻群,也是大足石刻的技藝巔峰所在,在出發之前,我曾查閱過大足的資料,大足石刻是由南宋高僧趙智鳳主持修建的,(少年時期的趙智鳳因母親得病所以發愿如果母親康復便身入佛門,終生傳法),前后歷經70多年,后因戰亂所阻,未成而竟,留下一段遺憾。帶著對歷史的敬畏與探尋,我踏入了那彎馬蹄形的山谷。蟬鳴織成了一張巨大的聲網,裹挾著昨日大雨留下的水氣撲面而來,崖壁前有一條垂下來的藤蔓,枝條盤虬錯節,崖頂的水攢成一顆珠子順著藤蔓重重滴落,仿佛是一個按鈕,激活了千年的時光。這是我與大足石刻的初遇,驚鴻一瞥,漫天神佛,石雕的佛身在苔痕下沉默。寶頂山從不是天造地就的佛國,而是一場從千年前延續至今,由趙智鳳集萬千愿力與血肉之軀同山巖的對話,讓這整個山壁化為流動的經書長卷。
走了一段下坡路,猛然抬頭,長達三十一米的巨型臥佛像躺在崖窟上,是仿照印度的釋迦牟尼涅槃圣跡圖而建。在“臥佛”身前,躬身肅立著聲聞、菩薩、帝釋和護法等群像十四尊,他們即是聞佛“涅槃”先后來到佛身旁的弟子。供桌上方的數尊立像代表了自天宮而來的釋迦摩尼的母親和妻子,還有天女等,或持花或獻果或捧香爐。窟后半部分的兩根立柱表現的是佛陀涅槃時的兩棵娑羅樹,這樣的安排既豐富了畫面的維度,又能起到支撐崖壁的作用。更具匠心的是一旁以巧心將排水工程設計為九龍浴太子圖,使整個畫面新生與涅槃相對,印照了佛家的“輪回”一說。
順著山路往前便是圓覺洞,十二尊菩薩環洞而坐,法相莊嚴,又憐憫慈悲。洞頂開一小窗,陽光自此灑入照在佛前跪坐求法的菩薩身上,光柱中飛塵舞動,彷佛天光灑下智慧的金碎在梵唱中旋舞。此洞意為十二尊菩薩輪流向釋迦牟尼求法問道,而這一場問道一求便持續了千年。洞頂的水珠順著鐘乳石低落,注入了下方承接的石缽。這清冷之聲打破了此刻的寂靜,在山洞中無限放大,仿佛是從天穹深處傳來的梵音。
繼續沿著山勢向上而行,在綠蔭下牧牛圖顯出了它的華章。那牛,細看,非牛!而是人的妄念,牧童收束的韁繩分明是僧人們所詠唱的佛門戒律。最后的兩忘,笛聲入梵空,則陳述了佛性從不在渺渺西天,而在眾生心中,眾生皆佛,佛心自在,這便是大乘佛法之精妙。山路彎折,轉過一個彎映入眼簾的便是父母恩重經變相,內容從懷胎受苦恩至推干就濕恩,浸潤著亙古不變、深沉如水的父母之愛。最令人動容的還數遠行憶念恩,石像本無言,卻留下萬千叮嚀縈繞于石壁。
華章終奏謝幕于千手觀音,在面積88平方米的巖石上,以主尊觀音造像為中心,順著整面山崖呈輻射狀在巖面上雕鑿千只手,有資料說這尊千手觀音像足足有有1007只姿態各異的手,光彩奪目,蔚為壯觀。整龕造像布局嚴謹,氣勢恢弘,千手如蓮瓣在身后綻放,千手千眼,慈悲無量,石胎肌理在金箔下展開,斑駁,露出朱砂的暗紅,那是時光沉淀的底色。佛從不主動渡人,卻以慈悲激發萬千眾生的千般善行,萬種悲心。
行至出口,從圣壽寺傳來悠悠的鐘聲,我才突然醒悟,大足石刻原是一部以天地為紙、歲月為墨的永恒梵經。它從不提供虛幻的彼岸之塔,只在這石壁上鐫刻下荊棘紅塵中最后的那抹梵光,又化作一聲鐘鳴,回蕩至今。
藏在石頭里的史詩(二)
第四日,我們選擇向位于重慶的東南部武隆縣出發,車子在山間隧道里穿行,當眼前光明忽現,武隆群山已如青黑色的波浪一般洶涌而來。道路兩側的石壁也顯現出崢嶸的骨相—山峰似劍直插蒼穹,巖壁在多年風雨的沖刷下裸露出灰白的巖石,仿佛造物主在此撕開了一道道難以痊愈的傷口。
棄車步行,石階濕冷地向下方延伸,林帶的綠意逐漸被山巖的嶙峋所侵占。行至入口,一條大峽谷便出現在眼前,走到棧道邊鼓足勇氣向下俯瞰,眩暈感如潮水彌漫四肢,峽壁近乎垂直地直插深處,如被巨斧劈砍而成。石壁上雨水、泉水沖刷留下的褶皺清晰可見—灰白、褚紅、鐵青的巖帶互相纏繞、折疊、交錯,如鱗甲覆蓋于山壁,鐫刻著海洋漲落與造山成峰的時間印記。山下一隊紅帽游客穿谷而過,渺小如蟻行走于巨獸的骨架。
可是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首當其沖讓我震撼的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天生三橋景區依著懸崖修建的懸崖360度旋轉電梯——天龍旋梯,天龍旋梯是從德國引進的,垂直高度135.85米,運行高度115米,采用三臺雙層全景觀光電梯并列分體運行,運行速度為每秒3米。電梯在運行過程中呈360度自動緩慢旋轉,游客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世界自然遺產重慶武隆天生三橋的喀斯特自然風光。身處其中,不僅讓我感嘆武隆天坑的神奇,也體會到現代科技與景巧妙吻合的讓人嘆為觀止。來到谷底走出電梯,向上看去,我再一次為這科技的力量深深嘆服,電梯的鋼架如巨型鋼鐵猛獸攀附于崖壁之上,陽光下泛起的銀色幽光,附上了一層科幻般的神秘色彩,心中不免感嘆,難怪好萊塢《變形金剛》會在這取景。
沿著山邊極窄的小路繼續下行,光線越來越暗,天光乍破,巨大的石橋出現在眼前,天然形成的巨大橋拱似張開的巨大的咽喉,吞噬著那一抹天光。巖頂垂落千萬根鐘乳石,恍若凝固的暴雨。立于橋下仰望,拱洞上方煙霧環繞,石壁聳立,只剩下一個如刀般的孔洞,讓天光灑下。細細看去,巖壁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如蜂窩狀的小洞,那是千百年水以柔克剛的勛章。
黑龍橋極具深邃,藤蔓如巨蛇般蜿蜒,纏繞橋身。巖壁黑竣,橋洞深處終日不見天光,石縫滲出山泉,在坑底匯成嗚咽的暗河。遠處天光灑下的洞口,一條白鏈當空,水霧彌漫,虹光飛濺。忽然從空中懸掛的鐘乳石上滴下一滴冰冷的水在我的掌心,這滴水可能從空中滴落時原始人正在打制著石矛,形成時,李白正于長江畔豪飲醉吟《將進酒》……但無論如何,它已帶著無數年的時光所包含的孤寂旅途落入了我的掌心,又即將轉身,奔赴下一瞬的時光之旅。山,是地球的年輪之書,以石頭鐫刻時光,以靜默啟示永恒。
轉入龍水峽地縫,洪荒的威嚴驟增。棧道嵌入山壁,以Z字形彎折而下,直入幽深的谷底,消失于黑暗。石壁覆蓋苔綠,觸手沁涼入骨,仿佛觸摸著地球皮膚下的肌理。頭頂的山巖幾乎閉合,只透入幾分微光,懸掛的鐘乳石直指崖底。“叮~”,水珠從石筍尖滴落墜入縫底的深潭。單調的滴水聲,在山谷中不斷回響,放大,似從縫底深處傳來的梵音,敲打著每一個闖入者的心靈。
如果說大足石刻是匠人以手刻石,將佛性注入巖壁,那武隆的山就是以水為刃,將時空刻入深淵。兩者皆是用最柔軟的存在,將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鐫刻進最堅硬的材質——當千年的風霜蝕盡碑銘,當文明的燈火熄滅,唯有大地深處的滴水聲依舊清晰,那是地球的心跳,是生命在洪荒中書寫的倔強詩行。
山水詩意
烏江是長江三峽庫區最大支流,橫貫武隆全境。江水湍急、山巒雄奇,一里一景,風光旖旎,有“天險烏江,千里畫廊”之美譽。既然已經來了武隆,自是不能錯過這樣的美景。
第五日一早我便登上了烏江游船,船在江上走,我在船里坐,看著窗外水波蕩漾,一時間不禁癡了,我仿佛乘著一片落葉飄向時間長河的深處。
離開船艙,踏上頂層的甲板,風就帶著水汽撲過來,兩岸的青山青翠連綿,遠處的山,薄霧纏繞,讓人看不真切。近處,綠意朦朧,帶著幾分夏日的慵懶,就像被潑了濃墨的畫軸,正順著水流緩緩展開——這一刻突然懂了,為什么說坐一次烏江游船,像走進了《千里江山圖》里。
走到船頭,憑欄眺望,清風拂過,衣角微掀,相機快門隨意定格便是一幅人與山水相融的畫卷。船行漸深,兩岸的峽谷越來越近,兩岸山崖直插云霄,倒映在澄澈江水中,分不清是山在水里,還是水在山上。陽光穿過云層灑向江面波光粼粼。偶爾能看見山坳里藏著青瓦白墻的村落,像從畫里掉出來的一角。
江水無聲,呈現出一種沉甸甸的綠,如同一塊巨大的青銅器。那綠絕非一塵不變,時而深沉如墨,時而澈如翡翠,映著藍天白云,變幻莫測。船所過之處,江水被船頭犁過,又迅速合攏,形成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如無數銀鱗在綠波中跳躍。這綠意沉沉浮浮,載著我們向遠處駛去,發出嘩嘩的響聲,在山谷間反復回響,隨即又被更深沉的沉默吞噬殆盡。
船移景換,江對面,出現一道半圓形山梁,絕壁靠近江面的地方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凹進石壁的羊腸小路,遠遠望去,像是刀刃在石壁上劃開的一道猙獰的傷痕,那就是烏江古纖道。窄窄的一道石痕,是一代代纖夫用雙手鑿出,用雙腳丈量的生命線。船駛近,石壁上纖繩的痕跡至今仍清晰可見。忽而,有如一道閃電劃破云層,又有如一聲悶雷炸響山崗,一種充滿雄性力量和狂野之氣的聲音從游船的喇叭里傳出,這就是纖夫拉纖時唱起的“川江號子”。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隊纖夫正在古纖道上拉著纖繩,唱著號子,纖夫們彎曲著腰,好似背負著這身后沉重的山,雙腳有節奏地移動,微微顫抖卻注滿力量。他們以雄性的律動與原始的交響,演繹一曲石破天驚、貫通天地的號子,這一刻,他們是行吟烏江的詩人,他們是狂野哀號的戰士,他們演繹的是人類與自然搏斗的錚鳴,嘶吼的聲音里充斥著蒼涼與悲壯!
前方的山向兩側轉開去,江面開闊了不少,江水變得平靜而清澈,據導游說,這是因為新世紀初彭水縣建起了水電站,讓奔騰千年的烏江水在這里戛然靜止,變得綠水依依,碧若琉璃,靜若古鏡。這一段烏江沉靜如少女,若不是船在動,我會產生時空凝滯的錯覺。我甚至不敢大聲說話,生怕驚醒這寧靜的江水,揉碎了倒映在江中的峰巒畫廊。
船漸漸靠岸,烏江畫廊的行程也到了終點,這幾個小時烏江畫廊游船的時光,是一場與自然的深情對話。這里的山山水水,都已化作我記憶中最珍貴的篇章,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這份美好都將永遠留存。
印象武隆 川江號子
其實從車進了武隆區,我就看見了在路邊安放的巨幅廣告牌,“印象武隆”四個大字格外醒目,上面還有這臺大型實景演出的主創人員的大照片,張藝謀的頭像排在第一個。這也就成為了我武隆行程的心心念念,總算是在友人小姐姐的幫助下購買到了這場大型實景表演的門票。
進入大門,便是一條200多米長的彩色燈光鋪就的“時光隧道”,隧道旁的墻壁上閃過一幅幅赤身露體的川江纖夫在激流險灘中艱難地匍匐前行的畫面。當我們落座后,環顧四周,階梯形排列的近3000個座位已經坐滿了觀眾。看臺往下延伸到谷底,這就是這場表演的舞臺。舞臺被峽谷呈“U”形環繞, 暮色如鐵,四周矗立在暗處的山峰的在微弱的光線下的剪影,顯得是那樣偉岸雄奇。山風裹挾著草木的清香和谷底的霧氣,掠過耳畔,鐳射激光投射到對面的懸崖峭壁上,呈現出壯美的天然舞臺背景。
一束明黃的燈光照在舞臺中央盤腿坐著的佝僂的背影上,他突然撕開上衣,爆發出一聲泣血的吶喊“呦呵——”劇情就這樣在第九代老船夫和兒子娓娓道來的述說中展開。父親的故事以川江號子為主線,一段一段承接著每個場景。“嘿咻,嘿咻……開船咯!”一聲雄渾的號子,喚亮了山谷里氤氳的燈光;一隊隊搭著手巾、扯扯兒的“纖夫”,把手里的纖繩,扽直成了指向前方的長槍,他們沉重的腳步聲踏出鏗鏘有力的節奏,似戰鼓如雷,和高亢的音樂聲一起震蕩著山谷。每一隊纖夫匍匐著身體共同拉著一根纖繩,他們有節奏地喊著號子,齊心協力,一步一步從舞臺沿著順山而建的臺階,穿過燈光的江流,穿過如潮的觀眾,穿過歷史的時光,漸漸地,觀眾們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喊起了號子,演員的號子與觀眾的號子合為一體,幾千人在山谷里異口同聲:“跨險灘呦,嘿奏嘿奏,越激流呦,嘿奏嘿奏……”在變幻的光影中,一個個健壯而堅實的脊梁被映照得黝黑發亮。
一聲穿透山谷的“太陽出來嘍喂,喜洋洋嘍郎嘍喂,挑起扁擔浪浪淬上山崗嘍郎羅……”這聲高亢的吶喊,喚醒了太陽,喚出了縷縷霞光,隨著火紅的太陽在高高的山崗上冉冉升起,給天邊的山巔和山林都披上了一層亮閃閃的金光,金光映照下的遠山、近水,太美了!“嘿呀奏,嘿奏,嘿呀奏,嘿奏……”川江號子由遠及近地回蕩在峽谷里,隨著音樂在耳畔響起,遠處閃耀著一片深藍色的燈光,那是翻騰的江水,眼前漫山遍野耀眼的紅彤彤,那是無遮無攔的太陽在當頭照耀。老纖夫說道:“太陽呦,你讓汗水在我身上流哇,大山吶,你陡哇,山上的路,要用一輩子去走……”那沙啞嗓音一下子擊中了我。
“沒得嘍,消失嘍……”隨著老纖夫蒼涼的嘆息,謝幕的音樂響起,多個聚光燈照向主舞臺。那位赤膊佝僂的老纖夫似用生命在吶喊:“把我們忘了吧!把川江號子忘了吧!!忘了吧!忘了…吧……”
話外音響起:“隨著國家的飛速發展,川江上漸漸鳴響更多汽笛,川江號子,也漸漸成了絕響。今天,烏江的纖夫,僅存11位,長江上的纖夫,也僅剩下八人。”舞臺的燈光次第隱去,川江號子再次響起:“喲呵嘿!川江的兄弟們喲!弓起腰嘿!用力掙唉!莫回頭啊!嘿作嘿作!!!……”
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了,奪眶而出,我思緒萬千,此時兒子的道白也道出了我們的心聲:“這就是我父親的聲音,您聽見了嗎?他從未走遠!”我想對著舞臺吶喊:“忘了嗎?忘得了嗎?忘不了啊!”老去的是纖夫,永不消失的,是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沉寂的是川江號子,永不屈服的,是中華兒女鋼鐵的脊梁!川江號子代表的這種齊心協力團結抗爭的精神,一定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翌日,我迫不及待趕去三峽博物館,就為了更深一步地探尋那讓我熱血沸騰的“川江號子”。進了博物館,我沒做停留直奔壯麗三峽的展廳,甫一進門,二十米長的三峽纖夫群像就佇立在眼前。十四尊鋼鐵人像筋肉虬結,纖繩深深陷入脖頸的肌肉之中,腳趾也嵌入底下的石塊。雕塑家還將部分古船和纖道的石塊嵌入雕塑中——船板殘破,道盡時光,纖石深凹,盛滿江水的嗚咽。纖夫們神情痛苦猙獰,領頭的老纖夫身體近乎與地面平行,張大嘴似乎在無聲地吶喊“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一個被稱為長江史詩的民歌種類,卻從來不是藝術創作,而是在生死之間的生存密碼。老纖夫曾說過:號子見山唱山,見水唱水,明礁暗灘皆是曲調的一部分。號子頭不是誰都能做的,他胸中要有川江全圖,腳下要知每處激流險灘,江水處處是暗流,處處有尖石,一句唱錯,整隊踏錯,頃刻間繩斷人亡。
出博物館時,江上燈火早已連成一片星空,江輪鳴笛駛過,雄渾的聲波在江面久久回響。恍惚間,我似乎看到了那十四位老纖夫,從博物館中走出,列隊江岸,與甲板上的游客隔江相望,古老的川江號子在夜空中散播開來……
川江號子從未離去,川江號子仍在!因為這不是悲歌,是生命對逆境的呼號,是生命對現實的不屈,是見山翻山的勇猛,是遇水渡水的倔強,這聲聲吶喊早已融入每一個巴渝人的心中,化作這群山的肌理,化作城市的燈火,化作每一個聽過川江號子的人的精神脊梁。那一聲聲呼號,激勵著我們也要在這學習的險灘中,唱響屬于我們的號子:筆桿子握緊過險灘啰!嘿咗——題海斬浪不怕難啰!嘿咗——加把勁呀,嘿咗——嘿咗——莫要停呀,嘿咗——嘿咗——
有味篇
重慶火鍋
重慶,一座充滿魔力的城市,如果說長江索道、洪崖洞、李子壩穿樓輕軌……是重慶的地標名片,那重慶火鍋,便是這座城市最生動的味覺名片。
來重慶吃火鍋千萬不要去裝修豪華的大店,一定要去巷子深處的社區火鍋、防空洞火鍋,那才是真正的老重慶火鍋,真正夠勁夠味!
那天我們去的有點早,店里還沒有多少客人,坐著等火鍋端上桌的功夫,熱情的老板閑來沒事,操著一口川普給我講起了重慶火鍋的由來。“小伙子,要說起這重慶火鍋的歷史,那可要追溯至千年前的巴蜀時期。那時,纖夫、船工們下了工噻,在港口聚集,都沒得啥吃滴,就去富人家臨江的后門那打撈他們不要的動物下水(內臟),加上辣椒、花椒,支一口大鍋一起丟在里面煮,既驅寒祛濕,又飽腹果腹。那個時候,這都是窮人家的吃法。現在重慶火鍋已經風靡全球咯!”老板臉上漾起了屬于重慶人的自豪!大概是看我一直拿著相機在店里拍照,老板拍了拍我:“小伙子,要不要帶你去看看鍋底制作?”我真是求之不得!
后廚是位老嬢嬢在做鍋底,她說她這家店是祖上傳下來的,她在這熬了快60年的鍋底了。重慶火鍋的魅力,靈魂就在于其獨特的鍋底。只見老嬢嬢拿出一塊早已熬制好放在冰柜里的牛油,直接放入熱鍋,待牛油的香氣四溢的,再丟入適量的干辣椒、花椒、姜片,瞬間油鍋沸騰,最后再注入一壺滾水,便成就了那紅艷似火的湯底。
回到位置上,我們這一桌的火鍋早已上桌,店里的客人也多了起來,看著鍋里沸騰的鍋底,我好奇地用勺尖盛了一點點嘗了嘗,剛入口并沒有想象中的辣,辣而不燥,麻而不烈,辣中帶香,麻中帶甜,似各種調料在我的舌尖上狂歡。“毛肚七上八下,鵝腸15秒,鴨血、豬腦多煮會……”我一邊聽著老板的介紹,一邊迫不及待開始大快朵頤。毛肚鮮嫩生脆,鵝腸爽滑彈牙,鴨血軟糯可口,腦花細膩綿密……麻辣鮮爽直沖天靈蓋,無論是葷是素,皆能在麻辣湯底中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可是沒吃一會,這鍋底越發的上勁了,我似乎被這麻辣封印住了,全身大汗淋漓,想吃又下不了口,看著我這窘迫的模樣,當地的小姐姐貼心的告訴我可以用桌上給的香油搭配蒜泥、蔥花調制蘸料,嘗試發現既能緩解辣意,又能增添別樣風味。
等我吃差不多的時候抬頭發現,華燈初上,店里坐滿了食客,看著桌面食材在鍋中翻滾,香氣四溢,仿佛還在對我訴說著重慶人的熱情與豪爽。火鍋,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重慶不是有句話說:沒什么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一家人圍坐一桌,筷子在鍋中穿梭,笑聲在空氣中回蕩。這一刻,沒有拘束,沒有距離,只有純粹的快樂與團聚。火鍋的熱辣,驅散了重慶的潮濕,也拉進了人們的心靈。重慶火鍋,是這座城市的靈魂。它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遞著生活的溫度,更展現了重慶人熱情似火、豪爽不羈的性格。若你來到重慶,不妨走街串巷選擇一家地道的社區火鍋,讓麻辣鮮香在舌尖綻放,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魚香肉絲
魚香肉絲,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川菜經典,要是評選川菜界的“偽裝大師”,這魚香肉絲絕對穩坐頭把交椅。這道菜名里帶魚卻不見魚影,嘗起來卻讓人恍惚間仿佛咬到了鮮嫩的魚肉——網絡上經常看到這一句調侃“魚香肉絲沒有魚,老婆餅里沒老婆”說的就是這個。來到重慶,我自然是不會放過品嘗一下正宗的魚香肉絲的機會,現在寫著這道菜,咂咂嘴,回想起那滋味,仍讓我回味無窮。
當魚香肉絲被端上桌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那五彩斑斕的色彩。鮮嫩的肉絲裹滿了濃郁的魚香汁,油亮亮的,搭配著紅紅的辣椒絲、翠綠的青椒絲,還有金黃的筍絲、黑色的木耳絲,宛如一幅色彩艷麗的油畫。讓人光是看著就忍不住垂涎欲滴。端起相機湊近了想要拍照,卻被一股濃郁的香氣勾去了魂魄。那是一種混合了酸、甜、辣、香的獨特氣息,既有辣椒的辛辣,又有醋的酸爽,還有糖的甜蜜,以及姜蒜的濃郁香味。這股香氣仿佛在召喚著我的味蕾,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嘗。放下相機,我趕緊夾起一筷子魚香肉絲送入口中,肉絲在口中滑嫩可口,仿佛一下就順著喉嚨滑了下去。辣椒的辣味和魚香汁的酸甜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美味。那酸甜的味道恰到好處,既不會過于酸澀,也不會過于甜膩;辣味則恰似一場熱烈的舞蹈,刺激著我的味蕾,卻又不會像火鍋那樣讓人感到太過刺激。此外,鮮筍的脆嫩和青椒的清爽也為這道菜增添了不少層次感,好吃得讓我根本停不下來。
停箸細品,我看到了飯店墻面上對魚香肉絲這道菜來歷的介紹,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他們家里晚上要招待貴客,客人很喜歡吃魚,對調味也很講究,可是時間已晚女主人沒能買到鮮活的魚,就把之前燒魚時用剩的料汁拿來應急,一家人惴惴不安,誰知貴客品嘗連連稱奇,沒有發現半點魚肉,卻吃出了魚肉的鮮美,非常好吃,稱之為“魚香肉絲”,這無心插柳的“改造計劃”,就此揭開一場持續150年的味覺騙局。
如果你來四川一定要來嘗嘗這地道的魚香肉絲,保準你嘗完會跟我一樣直呼:“原來我被騙得這么爽!”。
辣子雞丁
要說來重慶幾日最讓我食之有味、有趣的當屬辣子雞丁了,如今我閉上眼,似乎仍能看見那滿滿一大盆火紅的辣椒。剛端上桌時,我不禁傻了眼,滿眼彤紅辣子堆積如山,我一時間愣在了那,不知從何下箸。媽媽拿起公筷在辣椒山上劃了幾下,金黃酥脆的雞肉丁露了出來,與紅彤彤的干辣椒相互映襯,色彩對比強烈。隨著表面的辣椒被撥開,花椒與辣椒的香氣也隨之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我鼓起勇氣夾了一塊雞肉,入口先是干辣椒的香氣,隨后雞肉的鮮美在口中散開,最后留下讓人沉醉的麻香余韻,麻、辣、鮮、香四味在口腔里碰撞又完美融合,讓人欲罷不能。
可是當我再想細品時,去發現只剩下堆成山的辣椒了,我不禁嘟囔起來:這飯店也太坑了吧,這么大一盆,全是辣椒!上菜的阿姨并沒有生氣,笑出了聲,“我們重慶人吃辣子雞,享受的就是那個尋寶的過程,你再扒開看看!”拿起公筷在辣椒堆里翻找,又尋得幾塊蠶豆大小的雞丁,如獲至寶,這哪里是在吃菜,分明是視覺與心理的博弈。
肯定有人要問,就不能把雞丁多一些,大塊一些,辣椒少一些嗎?那就要聽重慶人給你說道說道,重慶辣子雞丁的魅力就在于那種“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樂趣。雞肉、辣椒都要切成約莫1.5厘米見方的小丁,辣椒花椒要多過雞肉幾倍方能顯出這道菜的韻味,菜一上桌便“以色示人”,未入口,眼睛先遭遇攻擊,入口,便是整個人被那帶著三分辣味七分香味的雞丁,奪了魂魄。一邊吃一邊笑罵“這辣椒也太多了吧”,結果筷子就沒停過。
辣子雞丁之趣,不在于大吃大喝,就在一個字“尋”!當你從紅艷艷的辣椒堆里翻出一塊金黃酥脆的雞丁時,那種驚喜感,大概就是重慶人想傳達的生活情趣吧。
宴席將散,我猶以筷子撥之,仍能尋得幾粒雞丁,這種不舍與期待,方是其最動人之處。
重慶小面
提到面,作為一個在無錫出生的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惠山腳下的銀絲面,蘇式澆頭面給人的印象是精致、優雅、好看、好吃。還有就是熱干面,拌面之王;學校食堂的西北拉面,冬日里來上一碗,驅寒保暖也是頂好的。今天我要推薦給大家的則是重慶小面。一個“小”字道盡其出身,來自市井難登大雅之堂,然而隨重慶的歷史發展、麥作普及、面類飲食的興起,重慶小面傳承、創新、發展至今,融入到重慶人民的生活和生命里,也融入到重慶城市的歷史血脈和地域文化里。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重慶小面如今已成為重慶城市生命和重慶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小面之小,不在分量,在于隨意,沒有繁文縟節,不講究澆頭,是只存在于重慶地區的一個名詞,是重慶人對本地口味面條的總稱。臨街的小面館,一只小小的土碗,或一只絕不起眼的搪瓷缸子,一只手便能抓扯出的面條,幾莖青菜,三兩分鐘煮畢,就著店里的幾方小桌,或站或坐,五六分鐘下肚,小面之小,就在于此。
重慶小面不僅是重慶人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重慶地域文化的生動體現。它承載著重慶人的豪爽、熱情和堅韌的性格特點,反映了重慶人務實、不做作的生活態度。無論是在繁華的市區,還是在偏遠的鄉鎮,小面攤和小面館隨處可見,成為重慶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這小面就該在這山城才算是小面,出了重慶即便是味道再像,也還是少了幾分滋味,并非是做面的手藝不正宗,而是這山城的霧、這江、這景、這城,分明也是這面的一部分。吃小面就是要在這山城的巷巷子里,坡坎坎上,伴著鄉音,輪船的鳴笛,就著幾分江湖氣“勒是霧都”,才夠那味!
豆花飯
作為重慶旅游最后一頓飯,我定是要去嘗一嘗重慶人午餐繞不過的一碗豆花飯。
這豆花飯以其鮮嫩的豆花、香辣的蘸水和清爽的米飯在辛辣重口的川渝美食中脫穎而出。豆花飯之妙,首先就在那豆花,選用優質黃豆,經石磨磨出,鹵水輕輕點就才能得到那質地細膩滑嫩而不散,入口即化的豆花。豆花飯之靈魂則在那蘸水,常見的蘸水以紅油辣椒為主,搭配花椒粉、蒜泥、蔥花、榨菜、酥黃豆等調料,麻辣鮮香,層次豐富。
根據當地的大爺熱心介紹,豆花飯最好吃的,還得是古鎮橋頭這家開了二十年的老店!坐下后喊一聲,老板,來一份豆花飯,微辣!5分鐘不到,一位嬢嬢端著顫巍巍的豆花過來,蘸水往小碟子里一澆,紅油混著海椒的香直沖我而來。初品之下是平淡,豆花嫩得跟蒸蛋有一拼,鹵水味點到為止。再品悠長,靈魂蘸水是拿鮮椒現舂,混著芝麻醬香而不燥!這豆花飯雖沒有川菜慣有的麻辣帶來的轟烈,卻有著那醇柔綿長的豆香。店門口坐的全是趕場的來吃飯的周圍上班的人,背包往墻角一靠,端著斗碗豆花刨三碗飯是基本操作,這情這景混著豆花飯的清香,匯成了一方人揮之不去的鄉愁。
就要離開重慶了,站在鵝嶺公園的塔頂眺望,朝天門下,兩江匯流,古今交錯,江山如畫,江水渾渾地流,到底將我的眼波也帶了去。山城的霓虹燈此刻匯成了一條溪流,江水倒映著洪崖洞的吊腳樓李子壩穿樓而過的輕軌,渝中半島的樓宇如筍般聳立,不知從哪鉆出的薄霧,這些景色竟也漸漸消隱于視野之外了,這般奇景,別處再無。耳畔似乎又傳來了川江號子的吶喊聲,磁器口的叫賣聲,閉上眼,我想起小巷深處那重慶火鍋的麻與辣,重慶小面的煙火氣、辣子雞丁的“尋”味、豆花飯的清香,這般美食,別處難尋。
一陣微風吹過,眼前的薄霧散開,吹不走的是重慶美景的絢爛,吹不散的是重慶美食的香氣,吹不掉的是我對重慶的留戀。
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有味,道巴渝!唐業翔(作者系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高二(1)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