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柳蔭,本名麻旭亮,浙江溫嶺人。1967年出生。1982年考入南京建工學院勘測系,后在南京大學學習國民經濟管理并獲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管理學院—南京大學EMBA,一直在省計經委從事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工作。
我與柳蔭相識于1988年前后,那時他是二十剛剛出頭的詩歌少年,到我《風流一代》的辦公室坐過,話很少,特別安靜。他16歲便開始寫詩,想象力奇絕,稱得上天才少年。他給當時發行三十多萬份的《風流一代》寫過卷首語,也在相關欄目發過他的散文詩。我對他充滿才情的詩有一種特別的喜愛。
我離開《風流一代》后彼此走動不多。若干年后的一個夏日,他冒著酷暑跑到我在《新華日報》工作時的辦公室,給我送來一部以李白詩歌為主要書法內容的他的書法作品集,方知他于詩歌之外在書畫藝術上又研修得道,收獲頗豐。
這次令我更為驚嘆的是,他寄來一部裝幀尤為精美的大書,書名為《大海和玫瑰》,副標題:《柳蔭20世紀80年代詩稿全編》,收入他1983年至1989年間創作的詩歌作品數百首,全書32萬字,五百多頁,蔚為壯觀。
柳蔭作為20世紀80年代我國校園詩歌、青春詩歌一位重要的全程、深度參與者,在國內重要詩歌報刊發表了一批很有影響的詩作,為彼時的詩壇所矚目。這本由同時代另一位重要詩人于奎潮(詩名馬鈴薯兄弟)擔任策劃編輯的“詩稿全編”,在策劃上表現出過人之處,這部“全編”追求的是原汁原味,還原文本的歷史原貌,這使得這本厚重的詩稿再現了一位青年詩人一步步走來的心路歷程,構成了那一段特定的時空之下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思想者以詩歌形式展現的精神“山體運動”圖。
近幾年見過柳蔭兩次,一次是在2023年4月馮亦同先生的葬禮上,一次是參加一位女畫家的畫展。都只是說了幾句話,他還一如年輕時那樣,朝你很真誠很謙和地笑笑。
1991年他曾在團中央主辦的《輔導員》雜志上發表過一篇關于我的訪問記,題目叫《永遠吹著你那支屬于少年們的口哨》,這件事我一直記得。
謝謝柳蔭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幾本大書贈送給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