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南的一次美好夜間雅集,本人喜獲馬常宏先生著作《松陵印記》,屬于吳地文化叢書之一。適逢雙休日,開卷有益,如饑似渴快速悅讀完贈書,愛不釋手。掩卷思忖,狠狠“補課”了一下松陵文化歷史,大呼“殺克”。近期,又有幸傾聽到馬先生文史專題講座《松陵地方文化寫作談》,書生親臨現場洗耳恭聽,更令人受益匪淺,醍醐灌頂。
《松陵印記》由蘇州大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全書共計262頁碼,厚重殷實,是一部側重詳敘蘇州市南大門松陵鎮文化的散文集,同時收錄了大量關于上世紀松陵鎮的老照片、舊畫作。本書細分為六大章節,涵蓋有松陵街巷、松陵地標、老店名廠、往事鉤沉、松陵藝人、印影留痕。
愛上一個人,戀上一座城。源自本土,分外親切;家鄉人士,講家鄉事。馬老師是土生土長的松陵土著居民,高級工藝美術師,本地報刊社原資深編輯記者,地方文史專家,著作等身。“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松陵變化,2003年嘗試寫作松陵往事,作品散見于各種報刊。參與松陵盛家厙歷史街區的文史專家組工作。”晚輩我實乃“外鄉人”一枚,出生于南太湖之畔的精致小鎮七都,后于八十年代伊始定居吳江縣城,近四十年來也有機會見證江城日新月異的城鎮進程,至于八十年代之前有關的松陵史料基本屬于一片空白狀態。近年來主動閱讀過《松陵鎮志》,結合新近拜讀到的《松陵印記》,讓書生進一步了解了松陵鎮的昨日與今朝,“先有松陵,后有吳江”;此書一定程度上及時彌補了正史的一些不足之處。因此,馬老師的著作及其讀書分享會《再談記錄松陵》,如數家珍,詳盡闡述,讓后生迅速惡補足了1980年之前松陵文化的歷史功課,一脈相承,成功對接;非常感激,如獲至寶,珍藏有加。雖然十多年以來相繼在《吳江通》《吳江日報》《蘇州日報》《姑蘇晚報》等媒體上略讀過馬老師相關老松陵的奇聞趣事,但是并沒有完整意義上掃讀到更多老松陵人眼中的文章。感謝馬老師提供研讀舊松陵文脈的極佳機遇,垂虹文化、莼鱸之思、松陵地域等一系列文史,猶如串聯起來的珍珠項鏈一般,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垂虹橋)
縱觀全書,《松陵印記》立足松陵鎮,以映襯鎮區地方文史、歷史沿革、街巷變化、行業變化以及部分藝人特長為主線,尤其是細致描述了從民國到九十年代這段時期的松陵躍遷,個中也穿插了部分與松陵有關的人物記錄。“通過志書史料查證、走訪知情當事人、結合本人所見所聞,并經過30多年的觀察、積累、記錄和10多年的寫作,在這些文章和照片、繪畫作品中,再次演繹了剛剛消失的松陵舊貌,給讀者在鄉愁的回味中,去感受逝去的歲月和松陵的腳印。”《松陵印記》的另一大特點在于許多老照片是首發,這也是舊松陵的再現,它比文字直觀,能激起濃濃的鄉愁。配以簡潔的文字,也許回家的路,就在這里就能找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是最長情的告白。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首當其沖率先從熱愛家鄉、熟悉家鄉開始!
回眸千年松陵歷史,品味古城文化遺韻,傳承吳江縣治精華。誠如馬先生近期專題講座中自述的那樣,文史寫作中的沉重與輕松并存,缺憾和欣慰同在。追尋記憶,記錄舊憶,挖掘史料,這正是刻錄老松陵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漫長的歷史,吳江縣衙的特點,松陵老城的印記,曾經給我們留下了形形色色的、精彩斑斕的經典故事。盡快將一些有意義的歷史故事搶救性速錄下來,這本該是蘇南本地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抑或是目前民間中尚能采集到的珍貴史實,時不我待。
實話實說,四十年來,筆者相繼獲贈個人文集專著數十部,自我感覺最好回饋作者的途徑之一便是積極撰寫讀后感或以自己拙作回贈。一個人的閱讀史,約等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本好書潤澤心靈。寒來暑往,歲月靜好。有幸與馬常宏先生結識,成為忘年交好友。2025年3月7日,蘇州灣博物館館長汝悅來先生邀請馬常宏先生專題講座《垂虹橋的賞析》,馬老師特意單獨通知我親臨現場,協助攝影,筆記實錄。近日獲悉,2025年8月底,馬老師的《松陵印記》又有了續集,姊妹篇。作為忠實粉絲的我又可以獲得贈書,即將大快朵頤。讓我們相約“一起閱讀”《松陵印記》——她的字里行間儼然涌動著絲絲縷縷江南文脈……
(作者張金龍,曾號埭浪居士,高級教師,35年教學生涯,就職于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江蘇省垂虹文學社社員,蘇州市吳江區作家協會會員,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文聯會員,吳江區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員。在省級以上教育報刊發文近180篇,編寫電子教程3部,正式出版專著《雕刻時光》一部,刊于省市級散文隨筆類小文168篇。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等國家級主流教育紙媒報刊雜志發文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