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開始大舉入侵中國東北。南京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之后短短的4個多月內,東北三省就淪為日本的占領地。日軍的步步緊逼和國民黨政府的妥協退讓,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國共產黨率先發表宣言,高舉武裝抗日旗幟。各地各界民眾紛紛響應,采取罷工、罷課、請愿、示威的方式向當局施壓,要求國民黨當局積極抵抗日軍的侵略。常州民眾亦應聲而起,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滾滾洪流中。
民眾覺醒:九一八點燃反日怒火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第二天,常州報界就迅速響應,《武進中山日報》《武進商報》《常州晚報》均在顯著版面用醒目的標題,向民眾如實報道九一八事變的真相,揭露日軍的殘暴和侵略的野心。
(1931年9月24日《武進中山日報》發表“泣告國民”一文)
私立常州中學學生自治會很快行動起來,聯合組織學生抗日救國會。24日,工農商學文各界代表數千人齊集公共體育場,召開抗日救國民眾大會,聲討日軍暴行,決定抵制日貨,實行對日經濟絕交。大成紗廠800余職工停工舉行抗日救國大會,當場提議男女職工永不購買日貨,努力生產,實業救國。木業界職工成立武進木業同志抗日救國會,參加者均填寫誓言,終身不買日貨。金壇商界聯合抵制日貨,提出“愛我中華、愛我國貨、愛我民族工業”口號,從南通、常州等地購進國產布,取名“雪恥布”。針對極少數不遵守相關決定的奸商,武進反日會和人民群眾積極查處并給予制裁。
(武進學生代表在寧參加各地學生聯合請愿行動)
同仇敵愾:聲援一·二八
日本侵略者侵占東北三省以后,又很快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1932年1月28日,日本發動對上海閘北區的進攻,一·二八事變爆發。國民黨將領蔣光鼐、蔡廷鍇指揮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
常州城鄉人民同仇敵愾,立即掀起了以援助十九路軍抗戰為主要內容的抗日愛國熱潮。先后成立江南民眾抗日自救團、各界抗日后備軍、飛機救國基金會、鐵血鋤奸團、誓死滅奸團常州分團等抗日救國民眾組織,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工、農、學、商各界群眾舉行集會,聲討日軍的侵華罪行,向十九路軍發慰問電、捐款捐物。僅僅兩個月時間,各界人民就捐獻大洋9675元,國幣2104元,大米及饅頭等熟食品約5萬余斤,干醬3000余斤,麻袋11000余只,軍毯、毛巾等軍需品5915件,有力支援了十九路軍的抗日愛國斗爭。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總司令蔡廷鍇多次來電表示感謝。
(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蔡廷鍇向武進商界、常州郵務工會致謝的電報)
振臂高呼: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由于日軍加緊侵略華北,中國共產黨領導北平學生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即一二·九運動),并迅速波及全國,形成抗日救國的新高潮。
(1935年12月9日,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的“華北自治”,北平近萬名學生舉行聯合大罷課,并示威游行。)
消息傳到常州,省立常州中學學生自治會率先行動,成立抗日救國會,隨后于12月30日組織游行示威。隊伍整隊從玉梅橋出發,在主要街道示威游行。游行隊伍經青果巷、南大街、縣巷、化龍巷、博愛路等市區主要街道,學生沿途高呼抗日救亡口號,高唱《畢業歌》《五月的鮮花》《大路歌》等進步歌曲,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陰謀,敦促國民黨政府對日抵抗。受進步思想影響,許多學生參加了抗日民族先鋒隊等抗日進步組織,走上了革命道路。
常州各界掀起的抗日救亡運動,展現了常州人民同仇敵愾的堅定意志,為常州地區持久抗戰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來源:常州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