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3日登陸總臺央視電視劇頻道(CCTV-8)以來,電視劇《生萬物》便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在收視率上屢創新高,成為近年少有的一部兼具藝術品質與思想深度的年代劇。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趙德發先生獲人民文學獎的長篇小說《繾綣與決絕》,以魯南天牛廟村為背景,敘寫寧、封、費三大家族在1926年至1944年近二十年風雨飄搖中的命運沉浮。作品以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映照大時代的波瀾起伏,借助對農民生活的細膩描摹,展現了中國農村在社會巨變中的堅韌與執著,也呈現出一幅生動厚重的農耕文明畫卷。
作為一部年代史詩,《生萬物》從籌備之初便備受期待。它在題材上承載了深刻的歷史厚度,在演員陣容與制作班底上也頗具分量。該劇由愛奇藝出品,尚羲傳媒、洲際兄弟、高興傳媒聯合出品,劉家成執導。演員陣容可謂空前強大:楊冪、歐豪領銜,倪大紅、秦海璐、邢菲、張天陽、張海宇、遲蓬、孫紹龍擔綱主演,林永健、藍盈瑩、趙達特別出演。如此陣容,不僅保證了表演水準,也為劇集賦予了豐厚的層次感。尤其是倪大紅、秦海璐、林永健等實力派演員,他們一貫細膩入骨、自然真切的表演,極大增強了整部劇的現實感與藝術張力。
《生萬物》的故事源于一場意外:天牛廟村首富寧學祥的大女兒寧繡繡在出嫁當天遭遇土匪劫持,寧學祥因“舍不得賣地贖女”而做出了讓小女兒代嫁的冷酷決定。寧繡繡因此憤然斷絕父女關系,毅然選擇嫁給莊戶漢子封大腳。她的人生命運自此發生轉折:從昔日養尊處優的大家閨秀,逐步成長為下地勞作的莊稼婦人,在與泥土、莊稼的朝夕相伴中,她體悟到土地之于農民不僅是生計,更是性命與信仰的依托。
隨著歲月的推移,寧繡繡逐漸由一個被動接受命運安排的弱女子,成長為一個主動承擔責任的堅韌女性。在與鄉親們共度風雨的過程中,她思想不斷覺醒,受到杜春林等革命者的影響,開始利用所學知識幫助鄉鄰,組織村中婦女擺脫封建桎梏。無論是面對匪患、抗日戰爭的動蕩,還是家族內部的矛盾,她始終與鄉親們并肩守護土地與家園,走過了二十年清苦卻傳奇的歲月。最終,她不僅實現了自我價值的重建,也與父親寧學祥冰釋前嫌,完成了由家國情懷到精神升華的轉變。
寧繡繡的形象極具典型意義。她是舊時代家族犧牲制度的受害者,更是新時期女性自我覺醒與獨立精神的象征。從懵懂少女到堅毅女性的成長軌跡,不僅折射了個人命運的曲折,也映照了整個時代的嬗變。透過她的故事,觀眾得以觸摸那個年代普通農民在歷史洪流中的堅守,也看到女性力量在社會轉型中的不可替代。
劇中對土地的描寫尤為深刻。土地不僅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依靠,更是一種超越血緣與親情的精神信仰。正如劇中一切矛盾與沖突幾乎都圍繞“土地”展開:寧學祥拒絕賣地贖女,繡繡在耕作中獲得成長,封二在歉收時對上天的質問,這些情節都揭示了土地在農民心中不可撼動的地位。導演通過“試春氣”儀式、春耕開犁等細節,以詩意化的影像賦予土地神圣的意味:潔白羽毛從田間竹筒中飛出,仿佛春氣涌動,大地蘇醒,在農民虔誠的注視中飛上高空,這是農耕文明中最浪漫、最質樸的信仰表達。
幾千年來,土地對農民而言既是沉重的負擔,也是精神的歸宿。農民在土地上播種、耕耘、收獲,把夢想與現實都深深扎根其中。《生萬物》并沒有理想化這種關系,而是既呈現土地帶來的希望,也不回避其所造成的苦難。土地是財富,也是枷鎖;是庇護,也是桎梏。正是在這種矛盾交織中,農民特有的堅韌品格與生命力得以彰顯。
《生萬物》沒有采用宏大敘事的俯瞰視角,而是以寧、封、費三大家族的命運起伏切入,以村落中男女老少的悲歡離合折射社會巨變。這種“小切口映射大歷史”的手法,讓觀眾在親切熟悉的煙火氣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寧繡繡的果敢,封大腳的樸實,費文典的執拗,杜春林的理想主義……這些鮮活的人物群像共同織就了一幅濃縮時代風貌的史詩長卷。
更值得稱道的是,劇中對農耕文化的生動還原。無論是犁地、播種、施肥、收割的勞作場景,還是“打春牛”“祭谷神”等傳統儀式,都被真實而細致地展現出來。這不僅增強了劇情的歷史真實感,也喚醒了觀眾內心深處對土地與農耕文明的文化記憶。正是在這種儀式化與生活化的交織中,劇作呈現了農民對自然的敬畏與對豐收的渴望。
在藝術表達上,《生萬物》堅持現實主義原則。布滿塵土的鄉間小路、斑駁的農舍、粗布衣衫、簡陋器具……這些細節處處彰顯主創團隊的匠心與用心。音樂與音效的巧妙運用,也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田間地頭的呼吸與心跳。劇中人物既有農民的質樸堅韌,也有知識分子的理想激情,主創并未對人物過度理想化,而是通過沖突與掙扎展現其人性的復雜,使作品既有敘事的力度,也有思想的深度。
總體而言,《生萬物》是一部兼具史詩格局與鄉土氣息的年代大劇。它通過寧繡繡的生命軌跡,揭示了農民與土地之間割舍不斷的深情羈絆,展現了時代更迭中普通百姓的命運沉浮。劇作以質樸見真情,以細膩顯厚重,讓人在追隨劇情的同時,重新思考土地、農民與時代的關系。
《生萬物》憑借真摯情感與現實主義力量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觀眾,不僅是一部藝術價值突出的影視作品,更是一部飽含社會意義的文化文本。它讓人們在熒屏前再度觸摸那份關于土地的溫情與堅守,提醒我們珍視腳下這片生生不息的大地。可以預見,《生萬物》將成為近年國產劇中一部難得的經典,值得反復回味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