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底,在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深刻變化的基礎上,毛澤東向解放區軍民提出了1945年的斗爭任務,號召各地軍民向日偽守備薄弱的地方進攻,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并充滿信心地指出:“這種進攻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堅決貫徹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精神,1945年春始,集中新四軍主力向敵占城鎮和交通要道展開攻勢作戰。江蘇抗日根據地軍民先后取得了阜寧戰役、三垛伏擊戰、睢寧戰役、東壩戰役等春夏兩季攻勢作戰的勝利。
一、1945年春夏兩季的攻勢作戰
1945年2月,日軍為割斷淮南、淮北兩塊根據地的聯系,確保其交通運輸線,集結揚州、高郵、淮安、淮陰等地兵力5000余人,發動了旨在打通淮河、控制洪澤湖、溝通大運河的大“掃蕩”。為粉碎日軍的這一企圖,新四軍軍部下令淮南、淮北的新四軍部隊阻擊日軍的行動,同時命令新四軍蘇中、蘇北部隊積極策應。新四軍蘇中軍區為牽制高郵西犯之敵,于2月下旬攻占了興高寶地區的沙溝、崔垛等五個據點,殲偽軍900余人。新四軍第三師先后攻克沭陽附近的王圩、耿團莊和淮陰西北的漁溝等據點,威脅淮陰、淮安兩城。新四軍第二師在兩個月內作戰24次,斃日偽軍790余人,新四軍第四師在淮河流經的淮寶地區堅決打擊“掃蕩”之敵,牢牢控制住這個連結幾塊根據地的交通樞紐。在各地軍民的聯合打擊下,日偽軍損失慘重,于4月中旬撤逃。抗日軍民乘勢攻占10多處日偽據點,徹底粉碎了日偽打通淮河、大運河交通線的計劃。偽第二方面軍進駐蘇中和蘇北以后,在新四軍的打擊下,被迫退縮在鹽城、泰州等城鎮和據點里。1945年4月24日,新四軍第三師乘日偽軍調防之機,集中八旅、十旅、師部特務團及五縣的獨立團共11個團的優勢兵力,發起了攻占阜寧縣城的戰役。各參戰部隊連夜向阜寧城外的據點發起攻擊,占領外圍陣地。25日攻入阜寧縣城,與守敵展開激烈巷戰。至26日,城內守敵大部被殲,一部在政治攻勢下投降,少數逃往鹽城。新四軍第三師乘勝收復了阜寧附近的大施莊、溝墩等據點。阜寧戰役共殲偽軍339人,生俘偽副師長以下2073人,攻克據點22處,切斷了通榆公路運輸線。蘇北軍民從此由局部反攻轉向全面反攻。
(新四軍第三師紀念館)
1945年4月下旬,新四軍蘇中軍區偵悉,偽第五集團軍獨立團將由日軍兩個中隊護送,從寶應調防至興化。新四軍蘇中軍區迅速調集三個團又一個營的兵力,設伏于日偽軍必經之地高郵縣三垛鎮附近。4月28日,日偽軍水陸兩路均進入伏擊圈。新四軍伏擊部隊出其不意地發起猛攻,將日偽軍分割成數段。經4小時激戰,殲日偽軍1800余人,其中斃傷日軍240人,生俘日軍7人、偽軍900余人,繳獲大小炮16門、輕重機槍16挺等大量武器。1945年春,蘇南東路“清鄉”區的無錫縣安鎮,封建會門“先天道”的部分道徒不顧反動首領的阻撓,自發開展了反迫害、反征糧、反抽丁的斗爭,用大刀、長矛殺死下鄉搶糧的18名日軍和12名偽警察。中共蘇中第六地委因勢利導,提出“保太平、打鬼子、反土匪”的斗爭口號,分化瓦解“先天道”上層分子,爭取團結其中下層,黨組織還派遣一批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打入“先天道”掌握這場斗爭。僅兩三個月內,澄錫虞一帶就有5萬多群眾先后舉行了數十次反對日偽的大小暴動,沉重打擊了日偽軍,擴大了游擊活動區。延安《解放日報》稱之為“江南人民的偉大發動”。在淮北根據地,新四軍主力和地方部隊從1945年4月15日開始至5月中旬,對洋河、眾興、泗縣、固鎮等城鎮間的公路開展大破襲。在一個月內共進行大小戰斗25次,攻占20多個日偽據點,使淮北第一、第三分區連成一片,共斃傷日偽軍550多名,生俘偽軍1500多名,繳獲大量武器。6月中旬,新四軍淮北軍區第三分區及地方武裝發起睢寧戰役。參戰部隊先后攻占睢寧城外圍的田河、邢圩、大王集、耿車、沙河等據點,切斷睢寧城與徐州、宿遷的聯系。7月7日,攻城部隊同時從東西兩個方向展開攻勢,在打入城內偽軍的地下工作者的策應下,迅速攻入睢寧城,隨即又連克王圩、高作、凌城、夏圩等據點。7月10日,睢寧戰役勝利結束,計殲偽軍2200多人。至此,海鄭公路東起宿遷、西至雙溝間數十公里地區完全為新四軍所控制。
(根據地軍民慶祝紅軍解放柏林和阜寧解放)
在蘇南根據地,1945年8月上旬,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在蘇南第一軍分區部隊配合下,發起東壩戰役。東壩是日偽溧高地區推行偽化的重要據點,駐有偽獨立第15旅胡冠軍部。8月7日晚11時,新四軍各參戰部隊開始攻擊,首克東壩,接著向貍頭橋、定埠、漆橋、游山等據點連續發起攻勢。至8月9日,共攻占偽軍大小據點50余處,將偽獨立第15旅的兩個主力團1800多人全部殲滅,取得蘇南戰略反攻的第一個戰役勝利。
二、獨立自主地實施全面反攻
1945年5月9日,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為了早日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然而,日本軍國主義卻繼續頑抗。8月6日和9日,美軍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百萬蘇軍向駐扎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展開大規模進攻。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從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江蘇抗日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獨立自主地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展開全面的戰略大反攻,先后取得了蘇南戰役、兩淮戰役、泰興戰役、鹽城戰役、高郵戰役等的勝利。其中,新四軍蘇中軍區在3天內即編組3個旅17個團,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展開凌厲攻勢,相繼攻克揚中、寶應、靖江、啟東、興化、東臺、海門、泰興、如皋等縣城;蘇浙軍區攻占金壇、長興、溧陽、溧水、句容、宜興、高淳、郎溪、廣德、安吉等縣城和數十個重要集鎮;淮南軍區攻占盱眙、六合、天長、定遠、嘉山、來安等蘇皖邊區縣城;淮北軍區攻占泗陽、宿遷等縣城;蘇北軍區攻占沭陽、漣水等縣城。這一時期,共解放江蘇境內26座縣城和100余個重要集鎮,殲日、偽軍5萬余人。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日本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9月9日,中國政府代表在南京接受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署的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中國戰區的日軍受降現場)
江蘇軍民在全民族抗戰中經歷了艱難困苦的斗爭,為全國抗戰勝利作出重大貢獻。據統計,新四軍、八路軍在江蘇及鄰近省區共進行大小戰斗2萬多次,抗擊日偽軍23萬人左右,殲滅日偽軍20萬人。同時,江蘇軍民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戰斗傷亡及遇難人員3879852人,其中:直接傷亡659436人,間接傷亡3220416人,各地被日偽燒毀房屋296萬間,搶走糧食31億公斤、牲畜290多萬頭。經過抗戰,江蘇解放區由小到大,發展到7萬平方公里、2000多萬人口;新四軍主力部隊由弱變強,發展到21.5萬人,其中在江蘇的部隊達到15萬人;全省共有地方武裝及民兵約30萬人;共產黨員約10萬人。這就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江蘇的徹底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來源:《江蘇省志·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紀略》《中共江蘇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