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942年和1943年度的反“掃蕩”、反“清鄉”和反磨擦斗爭,江蘇抗日軍民逐步恢復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到1943年底,鹽阜根據地的基本區,已由前一年的17000平方公里擴大至26000平方公里;淮海區也恢復到1942年冬季大“掃蕩”前的狀態;淮北區在1943年新開辟13個區、72個鄉,擴大面積2500平方公里;蘇中區在粉碎日偽“清鄉”的同時,向北向南不斷擴展;蘇南區不僅恢復了溧武公路以南地區,而且控制了宣(城)長(興)公路以北的蘇浙皖邊區;淮南區向東向南擴展,直抵揚州城下。江蘇各根據地軍民抓住有利時機,向日偽軍率先發起了局部反攻。
一、車橋戰役
華中地區的局部反攻是以蘇中區的車橋戰役為起點的。車橋是位于淮安和寶應兩縣交界地區的一個集鎮。1943年2月,日軍占領車橋后苦心經營軍事設施。僅在鎮周圍東西二里、南北一里半的范圍內就密布碉堡53座。這里駐扎著日軍一個小隊40余人、偽軍一個大隊500余人,嚴重阻礙了蘇中、蘇北、淮北等根據地之間的交通聯系。新四軍一師兼蘇中軍區決定抽調五個團兵力,拔除這個“釘子”,一師副師長葉飛指揮了這次戰役。1944年3月5日凌晨,擔任主攻任務的新四軍三旅七團采取遠距離奔襲、多路突擊的戰術,猛撲日偽軍核心據點車橋鎮。在蘇中軍區炮兵大隊支援下,七團迅速突進圍墻,炸毀碉堡,橫掃偽軍。至下午3時,鎮內偽軍全部被肅清。傍晚,第七團向日軍駐守的碉堡發起圍攻。
(車橋戰役陳列室內部)
5日下午4時,日軍第六十五師團分駐淮陰、淮安、泗陽、漣水等地部隊相繼出動增援。新四軍一旅一團及泰縣獨立團在十八旅五十二團配合下,設伏于車橋鎮以西蘆家灘一帶。第一批增援日軍240余人進入蘆家灘伏擊陣地,被新四軍驅入預設的地雷區,在新四軍阻擊部隊的沉重打擊下被殲滅。此后,打援部隊采取運動防御和側后突擊等戰術,將逐次增援的數百名日軍阻擊于韓莊。晚8時許,新四軍攻入韓莊,斃敵60余名。其余援敵近200人乘夜色避開正面陣地,向車橋前進。新四軍一旅一團在小馬莊將該敵圍殲,生俘敵12人。
6日晨,新四軍各參戰部隊在戰役意圖基本實現之后,迅速撤出戰斗。7日,日軍出動7架飛機轟炸車橋以西地區,掩護車橋殘敵撤逃淮安。8日至13日,新四軍主力部隊攻占或逼退曹甸、涇口、塔兒頭、張家橋等12處日偽軍據點,寶應縣3萬多群眾乘勝行動,連續破圩。淮安、寶應以東縱橫50余公里地區從此全部解放。車橋戰役取得了攻堅打援的空前勝利,計殲日軍460余人,其中生俘24人,殲滅偽軍480余人。
(車橋戰役紀念廣場外景)
在車橋戰役勝利的鼓舞下,蘇中軍民再接再厲,向日偽軍發起了1944年夏秋季攻勢。5月中旬,新四軍蘇中軍區第四分區特務團首先突破日偽軍的“清鄉”封鎖線,進入串場河以南的“清鄉”區作戰,先后兩次攻克童家甸據點。第四分區各縣警衛團、區隊和民兵于5月下旬頻頻向“清鄉”區出擊,攻克日偽“清鄉”據點28處,殲滅日偽軍近千人。6月23日,新四軍三旅七團在參加車橋戰役后返回原防,當行軍至如皋縣耙齒凌附近時,與從栟茶據點出動“掃蕩”的日偽軍500余人遭遇。七團果斷將日偽軍三面包圍,在當地游擊隊、民兵和群眾配合下,擊斃日偽軍200余人,生俘日軍12人、偽軍200余人,成為繼車橋戰役以后的又一重大勝利。6月26日夜,新四軍蘇中軍區第四分區特務團攻克日偽“清鄉”封鎖線東北端的南坎據點,全殲日偽軍及“清鄉”警察300余人,新四軍三旅七團在配合打援中,全殲日偽軍100余人。接著,乘勝擴大戰果,將日偽“清鄉”封鎖線打開了一個大缺口,為爾后的反據點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4年,蘇中根據地軍民取得攻勢作戰的輝煌勝利,進行大小戰斗178次,收復據點165處,擴大解放區6500平方公里,使96萬人民獲得解放。斃日軍1469人,俘日軍91人;斃偽軍1059人,俘偽軍6474人。
二、高楊戰役和陳家港戰斗
1944年春,蘇北根據地軍民在粉碎了日偽軍連續不斷的“掃蕩”“蠶食”和偽化之后,不失時機地向敵人發起局部反攻。其中,以淮海地區的高溝、楊口戰役和鹽阜地區的陳家港戰斗影響最大。
高溝、楊口是南新安鎮(今屬灌南縣)敵人伸向西南方向的中心據點,也是淮海根據地內最大的市鎮。偽第三十六師七十二旅和偽保安團以此為依托,不斷向四周“蠶食”,構筑炮樓近80個,偽化面積達40平方公里,控制人口近8萬人,對淮海根據地構成嚴重威脅。1944年3月間,日軍撤出沭淮公路上的錢集據點后,淮海軍分區第二、第四支隊連續拔除錢集、徐溜、澗橋、新集等10余處據點,切斷了沭淮公路。接著,第四支隊和第一支隊一部又攻占八間房、蔣興莊、沈小街等10余個據點,肅清了六塘河沿岸日偽軍,迫使敵人退守高溝、楊口等10余個據點。
4月19日晚開始,淮海軍分區第四支隊十一團襲入高溝鎮中心,攻下偽警務局、偽七十二旅辦事處、區公所等據點,連續打退南新安鎮等地日偽軍增援。25日晚,新四軍再次發起強攻,將負隅頑抗和出逃之敵全部殲滅。高溝據點攻克以后,新四軍乘勝會攻楊口。4月26日下午,一支隊二團由楊口東南攻占丁頭莊。27日傍晚,一支隊二、三兩團分別由東南和北面發起總攻,突破偽軍防線,迅速攻占東面的四個大炮樓,接著向街心及兩側擴展。經一晝夜爭奪,至28日傍晚將楊口大圩子偽軍全部殲滅。
28日上午,南新安鎮及附近據點的日偽軍500余人增援,進到汪小圩、吳二圩等地時,遭到第四支隊的有力阻擊。日軍被打死30余名。29日,三架日機前來投彈掃射。此時,新四軍七旅十團趕來參戰。指揮部決定于5月1日傍晚向楊口新宅子發起攻擊。經5月2日、3日兩天的反復沖殺,打死日軍七八十名及大量偽軍,迫使日偽軍放棄增援計劃。5月4日傍晚,七旅二十團發起總攻,迅速攻占敵炮樓及房屋,殘敵被迫繳械投降。至此,歷時16天的高楊戰役勝利結束。新四軍共攻克偽軍據點14處,平炮樓150余座,殲偽軍2000余人,傷增援日軍140余人,繳獲長短槍1164支及大批軍用物資。
高楊戰役結束后,六塘河兩岸地區全被抗日軍民收復,淮海、鹽阜兩區的通道被打開,日軍以鹽河為主的水陸交通直接暴露于抗日軍民的攻擊之下。這一勝利動搖了淮海區日偽軍的作戰意志和守備信心,偽軍投降與反正者與日俱增。在勝利的形勢下,淮陰縣和泗沭縣總隊分別攻克湯集、八集據點。淮海第三支隊和潼陽縣中隊相繼攻克了程莊、高流據點。
(淮海抗日根據地陳列館)
在淮海區發起高楊戰役的同時,鹽阜區軍民向沿海之敵發起攻勢作戰,先后取得了陳家港、合順昌、合德鎮等戰斗的勝利。陳家港是灌河入海口的一個重鎮,扼守蘇北沿海交通要道。日偽軍常駐兵力達800余人,存放著大量食鹽。1944年4月8日,新四軍八旅二十四團首先拔除陳家港外圍日偽據點,使陳家港敵人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5月2日夜,新四軍各參戰部隊渡過廢黃河,進入戰斗位置。其中,八旅二十二團、旅部特務營和濱海縣總隊擔任主攻,八旅二十四團、七旅十九團分別攻打慶日新鹽場和大源鹽場,漣東、阜寧兩個縣總隊負責打援。5月3日,總攻開始。主攻部隊四面圍攻,首先突進鎮內,搶占鹽堆,再居高臨下發起攻擊,拿下陳家港。同時,新四軍二十二團在炮火掩護下,猛攻陳家港周圍的鹽圩子,強攻炮樓,迫使偽鹽警海州分團第七大隊棄圩而逃,途中被追殲。駐守十排圩炮樓的偽鹽警一個中隊,在新四軍的政治攻勢下投降。新四軍十九團和二十四團也先后攻克了大源、慶日新兩個鹽場。陳家港戰斗除擊斃偽軍一部外,生俘偽軍官兵43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及100萬元偽幣和48萬擔食鹽,極大地震懾了敵人。
合順昌原為射陽民族資本家楊鏡清創辦的墾殖公司,后被偽第三十三師副師長陳浩天所強占。1944年6月28日,新四軍三師為擴大局部反攻的戰果,派七旅主力及射陽、鹽東、阜東三縣總隊向合順昌發起攻擊。僅40分鐘即攻克陳浩天的司令部,斃傷偽軍100余名,生俘日軍警備團長、偽軍警備團長以下2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陳浩天身負重傷逃逸,至合德鎮不治而亡。
1944年10月,新四軍八旅主力和地方武裝又攻克了日偽軍掠奪蘇北鹽棉資源的重鎮合德。合德戰斗斃日偽軍130余名,生俘偽軍160余名,繳獲棉花1000余擔、偽幣150萬元、汽車5輛。此后,射陽港這個重要的出海口為抗日軍民所控制。
1944年9月6日至9日期間,新四軍淮海軍分區第二支隊攻克大運河畔的林公渡據點,擊斃日軍中隊長金井以下66人,生俘日軍5人,殲滅偽軍90余人,控制了宿遷和泗陽兩縣的水陸交通要道。
三、蘇南攻勢作戰
1943年秋,日軍集結2萬余兵力,進攻國民黨第三戰區控制的蘇浙皖邊地區,相繼占領溧陽、廣德、郎溪、宣城四座縣城。在日軍進犯之際,新四軍第十六旅南進該地區收復失地,使蘇南溧武公路南北地區成為新四軍的鞏固后方。1944年3月29日,新四軍十六旅四十八團在安徽廣德縣杭村西南慈姑山和東南牛頭山高地設伏,襲擊返回駐地的日偽軍,殲敵70余名,繳獲九二步炮一門。
1944年夏,日軍進一步將蘇南各地防務交給偽軍及新編成的部隊擔任。新四軍十六旅抓住敵人兵力分散、顧此失彼的弱點,發起了長興、周城、泗安三次攻勢作戰。8月23日晚,新四軍十六旅主力在蘇浙兩省邊境的宜興、長興一線30公里戰線上向日偽軍發起猛烈進攻,激戰四日,相繼攻克合溪、水口鎮等13處據點,并一度攻入長興縣城,共殲偽第一方面軍一師4個營,俘偽軍400余人。日軍被迫棄守附近12處據點。新四軍乘勢向南推進,控制了太湖西南岸地區。
10月下旬,新四軍十六旅在溧陽西南地區25公里的戰線上再度發起新攻勢。這一地區駐扎著偽第一方面軍二師四團,分布著周城、南渡、社渚等中心據點。10月24日,新四軍十六旅首先攻克周城,全殲守敵一個營。社渚偽軍一部在出援周城途中遭伏擊被殲,其余偽軍棄守逃竄,社渚據點遂被攻克。偽團長率南渡據點4個連偽軍出援,同樣在途中遭到新四軍的伏擊,全部就殲。新四軍乘勝攻入南渡鎮。周城戰斗共殲偽軍700余人。駐守附近的偽二師六團慌忙撤逃溧陽城。至此,京杭國道西南的溧陽地區全部為新四軍十六旅所收復。
(蘇皖抗戰歷史陳列館)
12月14日晚,新四軍十六旅再接再厲,向長興西部扼宣長公路要沖的泗安鎮進攻,次日晨戰斗勝利結束。剛從蘇北前來接防的偽軍三十四師一三四團一部被俘,余部被迫繳械投降。
蘇南軍民在1944年粉碎日偽軍發動的兵力在1000人以上、時間在一周以上的大“掃蕩”10余次,共作戰1242次,攻克日偽據點80處,斃傷日偽軍6723人,繳獲各種炮6門、輕重機槍130挺、步馬槍4000余支,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發展到1.27萬余人,民兵發展到2.4萬余人。蘇南解放區已控制人口400余萬人。實現了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賦予蘇南軍民“向南鞏固”的戰略任務,為爾后發展東南沿海地區準備了前進基地。
四、以江蘇為基礎的西進南下戰略任務
江蘇抗日軍民經過半年多的局部反攻作戰,進一步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為了使新四軍在行將到來的戰略反攻中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中共中央向新四軍下達了西進和南下的戰略任務。
1944年4月中旬,日軍開始實施旨在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湯恩伯部等數十萬大軍在日軍攻勢下一敗涂地,37天丟失縣城38座,豫中、豫西大片國土淪陷。為了配合國民黨軍作戰,中共中央發出向河南敵后發展、收復失地的指示,要求新四軍派主力部隊西進,與八路軍南下部隊共同執行這一戰略任務。為此,新四軍第四師抽調五個主力團由淮北蘇皖邊區西進。同時,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和第一師五十二團進入淮北接防。8月15日,新四軍第四師主力在洪澤湖畔的半城誓師出發,恢復豫皖蘇邊區。經過四個月的奮戰,迅速恢復了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權,建立起地方武裝,為繼續西進打開了通道。在9月11日夏邑縣八里莊反頑戰斗中,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英勇犧牲,時年37歲。9月13日,中央軍委決定調新四軍第三師副師長張愛萍繼任第四師師長兼九旅旅長,韋國清任副師長,張震任參謀長,率領第四師繼續西進。
(雪楓墓園)
194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指示華中局:“為了準備反攻,造成配合盟軍作戰的條件,對蘇浙皖邊區工作應有新發展的部署,特別是浙江工作,應視為主要發展方向。”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從華中的實際情況出發,決定以新四軍第一師主力分批南下,會同蘇南新四軍十六旅,采取逐步發展、逐步鞏固的方針,首先打開蘇南浙西局面,再與浙東抗日根據地打通聯系,然后相機向東南沿海地區發展,以便在戰略反攻時配合盟軍登陸,造成新四軍“破敵、收京、入滬”的局面。
1944年12月底,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率三個主力團及地方干部300余人,從蘇中南下蘇浙皖邊區。1945年1月13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新四軍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劉先勝任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下轄三個縱隊和兩個軍分區。為了開辟浙西新區,華中局決定由蘇北區黨委副書記金明率100多名黨政干部南下浙西。1945年4月,新四軍第一師副師長葉飛率教導旅及200余名地方干部,從蘇中南下。葉飛任蘇浙軍區副司令員,原教導旅改編為第四縱隊,蘇浙軍區各部積極向日偽軍發起進攻,控制了浙江武康、德清等縣城,開辟了莫干山區,接著又在天目山地區進行了三次自衛反頑戰役,打通了浙西與浙東的戰略聯系,形成了包括天目山在內的、地跨蘇浙皖三省十幾個縣的新解放區。蘇南抗日軍民在深入鞏固老區的同時,全力支援蘇浙軍區部隊向南發展。僅天目山三次反頑作戰中,就出動50萬人次民工運送糧食、物資和傷員,付出極大辛勞和犧牲。
來源:《江蘇省志·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紀略》《中共江蘇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