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江山多嬌——傅抱石筆下的毛澤東詩詞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幕,展出了南博收藏的《乾坤赤》《強渡大渡河》《江山如此多嬌》等傅抱石經典代表作50件。本次展覽也是南博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精心策劃的紀念展。
引詩入畫作為我國傳統(tǒng)繪畫重要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技法,打破了藝術門類的界限,成為中國畫家綜合素養(yǎng)的具體體現。傅抱石繼承這一優(yōu)秀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不僅創(chuàng)作了相當數量的歷代詩意畫作品,而且也成為第一個以毛澤東詩詞為主題進行詩意畫創(chuàng)作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中國畫家。
《江南時報》特邀美術史論學者、書法家趙啟斌對展覽作品進行了賞析。
“江山多嬌——傅抱石筆下的毛澤東詩詞展”作品賞析(二)
《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詞意圖》 34cm×50cm 1958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詞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以雄渾筆觸勾勒了婁山關蒼茫景色,暗合詞中“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壯闊意境,再現了毛澤東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畫幅采取俯瞰、遠視的角度進行揮寫,強調平遠、幽深、浩渺的空間境象,傳達出悲壯蒼茫而激越雄渾的審美意象。全幅蘊含“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詞意境象,不愧為傅抱石詞意畫系列作品的經典之作。
《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詞意圖》 34cm×50cm 1958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詞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展示了“旌旗在望”“鼓角相聞”的激烈場景,從容應敵的英雄氣概。中近景高峰突兀,綿延伸展,突出山勢的奇險和瑰麗,山頂旌旗招展,似乎有千軍萬馬在活動,凸顯出詩人“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豪邁情懷。遠處云層翻涌,突出畫面空間的動感,營造了兩軍對壘的緊張氛圍。全幅以散鋒筆法揮寫山勢,濃墨淡墨并用,濕筆干筆兼施,營造出壯闊深偉、雄勁秀拔的筆墨風神。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圖》 130.4cm×68.5cm 1965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近景以潑墨大寫意筆法描繪江水浩渺、漣漪不斷,江邊林木坡岸伸向江流。一舟正駛出江岸,數人圍坐舟中,聽一著長袍站立青年講話,點出“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意境。遠處江面開闊,帆船來往不斷,江岸被濃霞映成深紅色,點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深秋氛圍。全幅大筆揮寫,意境高遠,不愧為傅抱石毛澤東詩意畫精品之一。
《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詞意圖》 113.5cm×67.3cm 1964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詞意而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全幅突出中景部分,以其特有的抱石皴法,焦墨、濃墨、濕筆、干筆并用,大肆揮灑,寫盡煙嵐云岫的自然景象和壁立千仞的雄偉氣勢。峰巒頂部無數的紅旗匯成河流不斷向畫外漫延,營造出婁山關的奇險和幽深。遠景則作無數山巒如海水一般無邊無際,一抹紅色漂浮在天際,染紅了天空,與中景的紅旗相呼應,形象地再現了雄渾、豪放、激越的詞意境象。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圖》 34cm×50cm 1958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全幅筆墨揮灑自如,以大寫意筆法高度概括了湖南湘江地區(qū)山川物象的特色,林木蔥茂,紅日如霞映照遠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毛澤東青年時代“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邁情懷。紅色的江岸、峰巒,將畫面意境和詞意互相浸染,呈現出強烈的象征意義。傅抱石根據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創(chuàng)作了不少作品,多表現青年毛澤東的雄偉抱負和浩然壯氣,成為傅抱石紅色經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芙蓉國里盡朝暉》 69cm×93cm 1964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七律·答友人》詩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形象地再現了詩句“紅霞萬朵百重衣”“芙蓉國里盡朝暉”的優(yōu)美意境。近景林木蔥郁,果木挺立江邊;中景平闊的江面上船只往來,農田掩映于叢林,農人正沿江岸出工;對岸則煙囪挺立,濃煙滾滾,一派工農業(yè)生產的繁榮景象。江面及天邊皆朱砂、大紅渲染,映襯出萬千霞光,烘托出作品“芙蓉國里盡朝暉”的主題,將欣欣向榮的時代風貌及詩人豪邁、浪漫、激越的情懷表現出來。
《毛澤東〈七律·登廬山〉詩意圖》 34.4cm×45.7cm 1964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七律·登廬山》詩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描繪了煙雨朦朧中廬山秀麗而雄偉的景象。全幅以大寫意筆法揮灑,抒寫飛峙而來的廬山,再現了詩人壯闊雄偉、浪漫激越的內在情懷,非常貼切地表現出“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的開闊心境,似乎世界的風云變幻,盡收眼底。全幅著墨不多,構圖取俯瞰之勢,僅以幾筆濃墨畫出山巖,略加皴擦,且壓縮在左下部,遠處江岸純用淡墨繪出;而在畫面中央留出大片空白,再現長江雨霧彌漫、空廓蒼茫的空間意象,遠處輪船、拖船正在繁忙行駛,火熱的生活情境和時代氣息撲面而來。
《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詞意圖》 34.1cm×45.8cm 1964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詞意結合他所熟悉的長江三峽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精品之作。全幅突兀雄肆的萬千峰巒在長江兩岸排空而起,向遠處不斷延伸,狹窄的江面上正有游輪吐著濃煙而來。俯視的角度描繪往來游艇,更見江山的奇險和幽深。山峰造型以濕筆濃墨潑染揮灑,于抽象半抽象間描繪出長江三峽迷幻、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象,將大寫意秀麗瀟灑、氣勢雄渾的筆法特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不拖泥帶水,截取山川物象亦干脆利索,給人以水墨淋漓、痛快酣暢之感。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詞意圖》 34cm×49.5cm 1958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詞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描繪了“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的詩詞意境。全幅氣勢磅礴,將“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氣象和西風猛烈的雄渾境象融為一體。傅抱石以特寫鏡頭突出中景:山勢險峻,山路回環(huán)掩映在峰巒間,紅旗飛舞,千軍萬馬突破重圍翻越六盤山,時隱時現的身影宛如雕刻在天地間不可磨滅的群像。近景則大筆揮灑,線條剛硬勁健,北方山石嶙峋勁拔的地貌特色一覽無余;遠景部分數層山峰不斷向遠方延伸,煙嵐、水氣、云霧繚繞,視野高曠,沉郁蒼茫中不乏秀穎挺拔的氣韻。給人以蒼茫、幽邃、洞深之感,突出了毛澤東詞作雄邁豪放、激越浪漫的審美意象。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意圖》 34.4cm×46.5cm 1965年
這是傅抱石根據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表達他對時代變化的深刻感慨。近景部分通過俯視的角度濃墨濕筆揮寫出南京紫金山的壯麗面貌,現代化的高樓、民居掩映在蓊郁的林木叢中;中景部分江岸邊的廠房鱗次櫛比;遠處可見滾滾濃煙和正在建設的長江大橋,將新中國繁盛的建設景象通過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此幅作品通過南京的滄桑巨變,凸顯了詩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歷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