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處長江之濱,運河沿岸,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傳統村落如同鑲嵌在其間的璀璨明珠,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是國人心靈深處溫暖而寧靜的精神家園。近年來,農發行江蘇省分行與江蘇省住建廳深化合作,通過簽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合作協議》、推出“蘇鄉貸”專項產品、黨建共建和聯合調研等多種形式,共同構建“政策協同+金融賦能”雙輪驅動機制,打造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江蘇模式”成功案例。截至6月末,該行重點圍繞79個國家級傳統村落、624個省級傳統村落及12個省級以上(含)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累計授信近270億元信貸資金,助力江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政策性金融猶如一股清泉,精準滴灌江蘇傳統村落,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
“文化傳承”守住沉淀千年鄉愁
走進焦溪—這個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村,三山環抱,水網交織,舜山書院、鶴峰書院、菊花詩社等歷史遺跡依次鋪展,每一塊磚石、每一棟建筑都在訴說著千年文脈的傳承。集“中國傳統村落”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雙重殊榮于一身的焦溪,無聲地傳遞著江南文化的獨特韻律。
2018年,焦溪正式啟動參與江南水鄉古鎮的聯合申遺。從申遺所需資金的初次對接到2024年常州古鎮保護提升項目的落地,從“金潤古鎮”專班的成立到項目順利投放的銀企“同頻共振”,在長達5年的堅守與服務中,該行三級聯動協同發力,緊貼需求解難題,服務“申遺標準+文化經濟”兩條主線,構建“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三個融合,推動形成“形態、業態、文態和生態”四位一體的“焦溪模板”。在項目設計中,對照“申遺”標準啟動修復規劃,堅持原格局、原生態、原風貌和原住民的保護原則,采用傳統技藝修繕加固明清古建筑,對歷史街區及周邊建筑進行風貌提升等,讓古建古跡重現昔日風采。同時,項目依托季子文化,復建舜山書院,支持焦溪竹編、剪紙、焦溪糍團等非遺,打造研學基地,推動文化浸潤經濟,讓焦溪守住根、留住人,在“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深情中,感受那獨一份的人間煙火氤氳,讓鄉愁有“鄉”可尋。
“集中連片”串起散落鄉間明珠
被譽為“中國陶都”的無錫宜興,是世界著名紫砂陶制作技藝發源地,具有7000多年制陶史。2023年被納入住房城鄉建設部第二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所轄有6個國家級傳統村落、37個省級傳統村落。
2024年,農發行江蘇省分行與宜興市政府簽訂《服務“千萬工程”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合作協議》,政銀企在宜興聯合召開“村落保護”專題座談會,現場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形成了“政策性金融服務傳統村落保護”的整體思路。在項目設計中,一方面尊重集中連片整體規劃,將鄉村建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文化保護等多元需求統籌融合,提供整體融資方案;另一方面注重“一村一品”,積極探索“傳統村落保護+人文品牌活化利用”融資模式,描繪出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和資源利用“點上出彩、線上串聯、面上精彩”的新畫卷。丁蜀三洞橋村,以“龍窯柴燒技藝”非遺特色,帶動紫砂文化和經濟煥新發展;徐舍芳莊村,以“江南羊肉烹飪”民間技藝傳承,激活傳統美食品牌價值;在張渚祝陵村,以委婉動人的“梁祝愛情故事”,吸引游客體驗梁祝文化魅力。截至6月末,該行累計授信近15億元信貸資金,支持宜興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建設,相關經驗做法同時入選了住房城鄉建設部《第二批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清單》和《農發行服務“千萬工程”典型案例匯編》。
“三生融合”打造田園鄉村樣板
“稻粱千里熟、魚蟹多無算”,描繪的是名揚天下的漢代“海陵之倉”泰州倉場村的盛景。該行精心謀劃,借助倉場村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的契機,積極推動姜堰區倉場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全力助力倉場村構建“傳統村落+特色田園鄉村”的新格局。
該行積極組建營銷團隊,靠前服務,提前介入項目前期方案設計中,為政企“拓思路、優規劃”,結合倉場村特有的“古韻倉場,水潤糧倉”品牌和地域結構特征,以“韻味古村、搖曳西泊、垎田粟香、野趣田園”四大景觀為依托,建設集“古村落、農文旅、特種水產養殖”為一體的特色田園鄉村。在項目方案設計中,將“美村”和“富村”目標嵌入村落保護,在注重村落環境提升的同時,培育農特產品展銷、傳統技藝展示等一批“研學、觀賞、體驗”引流新業態,讓鄉村農文旅“流量”變游客“流量”,提高項目的平衡性和可持續性,讓倉場村實現從“保起來”到“美起來”再到“富起來”的蝶變新生。(吳鳳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