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革命志士仁人寫下了大量抗戰詩詞,這些作品成為抗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抒發抗戰情懷、記錄抗戰生活、鼓舞抗戰斗志、培育抗戰精神的重要作用。其中,黨的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朱德、董必武、陳毅、郭沫若、謝覺哉,著名抗日英烈吉鴻昌,文化名人柳亞子、郁達夫、葉圣陶等人的詩詞最引人注目。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寇侵占我東北全境。然而國民黨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詩人們則用詩筆表達義憤填膺的心情。
1931年9月23日聞遼寧失陷之后,李貫慈寫下《哭遼東》:
哭罷江山無淚流,亡國慘禍已臨頭!
恨爾民賊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
復我片土可百世,殺敵一毛足千秋!
男兒一副好身手,拼將熱血灑神州。
詩人以極度悲愴的筆調開篇,形容國家危亡之痛已至極致,連眼淚都已流干,凸顯了深重的絕望與哀傷。于“恨爾民賊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的憤恨交織后,情感由悲轉怒,欲以“復我片土可百世,殺敵一毛足千秋!”鞭策復土雪恥,強調了抗爭的意義在于不屈的意志。最后號召男兒以血肉之軀捍衛祖國,充滿視死如歸的豪情,將全詩推向高潮。篇中“民賊得意”與“匹夫羞恥”、“無淚流”與“灑熱血”的對比強烈,形成了延綿不絕的情感張力。
日寇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939年12月13日,張恨水寫下一組關于南京大屠殺的作品,他的《十二月十三日——感懷金陵愴然有作》:“江山如泣半模糊,此日前年失大都。城里遺民三十萬,可能一哭似予無?”“百萬哀鴻半死生,膻腥一片黯春明。遙知黑月丹楓下,今夜陵前有哭聲。”“紙醉金迷送合城,九州鑄鐵錯輕成。世家幾個秦淮客,又向巴山頌太平。”作品筆調沉郁蒼涼,有宏觀描寫,也有細節敘述;有哀痛,有憐憫,也有反思和悲憤。如以“黑月丹楓”渲染南京淪陷后的肅殺氛圍,暗喻血色與黑暗。以“九州鑄鐵錯輕成”化用典故,痛斥當局抗戰決策失誤,導致南京陷落。語言凝練沉郁,用典精準,將個人哀思與民族苦難融為一體,是抗戰詩歌中極具歷史價值的血淚之作。
抗戰烽火隨著日寇鐵蹄的擴張而熊熊燃起,中華兒女毅然奮起抵抗,以不屈的意志和無畏的勇氣,在中華大地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血肉長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推動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國共兩黨摒棄前嫌,攜手合作,共同抵抗外敵。同樣,這些抗戰詩詞作為民族記憶的載體,其價值也遠超文學本身,在凝聚民族精神和喚醒抗爭意識等方面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經“血與火”淬煉出的詩句猶如一柄柄精神的火炬,記錄歷史,照亮未來,凝聚起穿越時空的巨大力量。今天讀來,仍能夠從中找到鮮明的時代特征,領略“上下求索”的家國情懷,成為我們今天理解“抗戰精神”的鮮活教材。
對于抗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里,僅就我所見,談談洋溢在抗戰詩詞中的抗戰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郭沫若《歸國雜吟》: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
去國十年余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
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
全民族抗戰開始后,逃亡日本的郭沫若離別妻子兒女,毅然回國參加抗戰。歸國途中,步魯迅先生《無題·慣于長夜過春時》詩原韻,寫下這首愛國熱情飛揚的《歸國雜吟》,昂然發出了萬眾一心、同心同德的高亢聲音。其中“欣將殘骨埋諸夏”視死如歸,“哭吐精誠賦此詩”感人至深。尾聯更是將個人情感升華為民族吶喊,號召全民團結抗戰。全詩用典精當,情感熾烈。
1933年,抗日同盟軍攻克察哈爾,時任北路前敵總指揮的吉鴻昌親臨多倫前線,對戰士講話時作了這首《進攻多倫訓誓》:“有賊無我,有我無賊。非賊殺我,即我殺賊!半壁河山,業經變色。是好男兒,舍身救國!”全篇運用口語表達,情感外露,如直白吶喊,直接表達對日寇的仇恨和為國獻身的決心,斬釘截鐵,極富感染力。這首詩不僅是對戰士發出的振聾發聵的戰斗號召,也是吉鴻昌誓死反抗侵略、收復失地的戰斗宣言。在民族危亡的時刻,語言可以成為與槍炮同等重要的“武器”,用最樸素的文字,點燃一個民族的抗爭之火。
林伯渠的《和柳亞子先生》,以深沉的家國情懷,感慨時局動蕩,贊頌文人志士的擔當精神:“士到危時方見義,國無凈土怎為家。巋然南社風流在,珍重文章報國華。”其中,“士到危時方見義,國無凈土怎為家”堪稱警句,它強調危難時刻才見真豪杰;若國家破碎,個人又談何家園?最后“巋然南社風流在,珍重文章報國華”贊美柳亞子等南社文人風骨猶存,以文章報國,寄托對文化救國的期望。全詩從天下大勢寫到個人情懷,結構清晰,語言凝練。
何香凝《感懷》:
漂泊天涯隱桂林,國仇家恨兩相侵。
難行蜀道知何故,事出無因卻有因。
戎馬關山欲暮天,怕登樓見月團圓。
思鄉更痛河山碎,劫后余生又兩年。
此兩首詩情感真摯深沉,語言質樸自然,通過對自身經歷和內心感受的描寫,表達了作者飽受離亂之苦、痛感河山破碎的心境,抒發內心深處的國仇家恨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當弟子與兒子從軍抗日時,黃俊寫下這首《送門人宋幼庚、兒子立堅從軍抗日》的臨別贈言,字字鏗鏘,飽含家國大義:“代父能殺賊,慰心壯志堅。辛勞莫退后,戰陣勇當前。掃盡豺狼跡,磐安家國全。興亡爾輩責,愛惜好韶年。”首聯彰顯兩代人的抗敵決心,流露師長兼父親的欣慰。尾聯擲地有聲,將青年從軍定義為時代使命,在壯烈中更添溫情,暗示以青春衛國的崇高犧牲。語言質樸如口語,卻自有一股浩然之氣,真實記錄了全民抗戰背景下普通人的情懷心聲,這種平凡人的大義,成為抗日戰爭中最動人的力量。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毛澤東《挽戴安瀾將軍》: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首聯運用典故,喻指戴安瀾受命于危難之時,出征抗日,其過程充滿艱難困苦。中二聯揭示了戴安瀾將軍率領的機械化師,慷慨赴國難,特別盛贊了遠征軍在東瓜和棠吉的戰斗,經過極其艱苦的浴血奮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展現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將英雄奮斗犧牲的意義提升到“壯志”的哲學高度。戴安瀾將軍雖然不幸沙場殞命,然而他實現了抗日救國的壯志,雖死猶榮。這首挽詩滿懷真誠地歌頌了戴安瀾將軍的抗日偉績和反侵略的英雄氣概,贊揚了中華民族不怕流血犧牲、前赴后繼的偉大精神,也表達了共產黨人以民族大義為重,支持一切愛國力量抗日救亡的正義行動。
在《太行春感》這首七律中,朱德寫道:“忠肝不灑中原淚,壯志堅持北伐心。百戰新師驚賊膽,三年苦斗獻吾身。”通過描寫太行山的巍峨高聳、氣勢森嚴,帶出革命將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氣勢,在敵人面前展現出一種不可侵犯的力量。同時直抒胸臆,展現詩人的愛國情懷與壯志,以及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激勵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斗志。
抗戰將士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葉圣陶在其《長亭怨慢·頌抗戰將士,言不盡懷》中有動人的頌揚:
最前線、炮聲含怒。赳赳桓桓,似潮奔赴。此役光榮,尋常征戰豈其伍。眾心無二,拼血液,東方虜。熱淚幾多腔,保一寸、中華土。
艱苦。盡忍饑耐渴,況復彈飛如雨。傷殘死滅,盡都替國人擔負。未愿任、正義催頹,又挑上兩肩維護。問兩字英雄,此外伊誰堪付。
“此役光榮,尋常征戰豈其伍”強調了這場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和特殊性。“熱淚幾多腔,保一寸、中華土”抒發了將士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懷一腔熱血,愿為保衛每一寸國土而戰。
盧前的《滿江紅·送往古北口者》,以慷慨悲壯之筆,書寫了抗戰時期的民族血性:
如此乾坤,當慷慨、悲歌以死。君不見,胡塵滿目,殘山剩水。萬里投荒關塞黑,幾家子弟揮戈起。問江淮、若個是男兒,無余子。
且按劍,從新誓。豈肯灑,英雄淚。縱天真亡我,死而已矣。叱咤風云驚四海,憑君一洗彌天恥。細思量、三十九年前,傷心事。
上闋以“胡塵滿目”直斥日寇侵略,以“殘山剩水”痛陳國土淪喪,“幾家子弟揮戈起”則凸顯民眾抗爭。下闋以“按劍從新誓”展現不屈意志,“縱天真亡我,死而已矣”更顯玉石俱焚之志。結句追憶甲午之恥,將抗戰置于近代屈辱史中,強化救亡圖存的緊迫性。全詞熔鑄岳飛《滿江紅》的壯烈與辛棄疾的豪放,以“叱咤風云驚四海”的磅礴氣勢,喊出了洗雪國恥的時代強音。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陳毅的七律《“七七”五周年感懷》,寫于1942年抗日戰爭極其艱苦的階段,請看其中四句:“即今抗戰艱難日,累累新墳啟我思。五年碧血翻滄海,一片丹心照漢旗。”以“艱難”“累累新墳”“五年碧血”描寫了抗戰的流血犧牲,歌頌抗日軍民的不屈精神和忠貞志氣。
左權是抗戰中我軍犧牲職務最高的將領之一,朱德1942年6月《悼左權同志》:
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吾華。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詩句以凝練的語言、磅礴的氣勢,通過直抒胸臆和定格英雄壯舉,對左權將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充滿沉痛與崇敬。這首詩以極簡篇幅,完成了對左權將軍的精準畫像與精神禮贊:他是“衛吾華”的英雄,是“太行浩氣”的化身,他的犧牲如“清漳血花”,雖悲壯卻永恒。此作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情感的溫度,成為緬懷革命先烈的經典之作。
朱德還有一首《贈友人》:
北華收復賴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風。
自信揮戈能退日,河山依舊戰旗紅。
此詩語言質樸,氣勢磅礴,短短四句,濃縮了對抗日形勢的洞察、對人民力量的信任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自信揮戈能退日”語義雙關,盡顯對抗戰勝利的強大信心。郭沫若的《和朱總司令贈友人詩》:“三年抗戰起群雄,誰借周郎一夕風。夜夜殺聲寒敵膽,江淮河漢盡流紅。”詩以激昂而沉重的筆觸,勾勒出抗日戰爭的壯闊與慘烈,篇中激蕩著民族斗志與悲壯情懷。這首詩跳出單純的唱和,以歷史典故勾連現實,用血色畫面定格戰爭慘烈,既展現了中華民族“抗敵膽”的斗志,也銘記了“流紅”背后的犧牲,直擊人心,成為抗戰時期文人以詩明志、緬懷犧牲的生動見證。
吉鴻昌《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以“恨”起筆,直擊肺腑的痛悔與憤懣,是對自身未能戰死沙場的自責,更是對敵人的刻骨仇恨,情感濃度直擊人心。以“國破”立論,表達舍生取義的決絕與豪情,將個人生死徹底置之度外,于絕境中發出強有力的吶喊。
柳亞子《酹江月》:
年年今夜,問姮娥何事、敞開宮闕?俊侶招邀成盛會,惜少瑤樽浮白。筇杖登山,蘭橈嬉水,共此團圓月。相思江上,生憎鏡里華發。
無那東望秦淮,北瞻遼水,顧影成凄咽。名士新亭馀涕淚,慚愧劉鞭祖楫。烏鵲南飛,旌旄西駐,待補金甌缺。瓊樓玉宇,人間天上愁絕。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和對祖國河山淪陷的悲愁心情,渴望像祖逖等古代志士那樣中流擊楫,力挽狂瀾,收復河山。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陳毅1936年夏季寫的《贛南游擊詞》,雖不是對抗日戰爭的描述,但真實反映了那個時期生活的異常艱苦與人民軍隊的堅忍不拔:
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
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
嘆缺糧,三月肉不嘗。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
通過對游擊隊生活片段的描寫,真實記錄了當時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展現了游擊隊員們不畏艱難、頑強抗爭的革命精神,以及他們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樂觀主義態度。這些詩句,讓我們能深切體會到那段歷史的沉重與革命先輩們的偉大。
在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中,老一輩革命家和著名抗日英烈始終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必勝信念。“四顧渺無際,天風吹我衣。聽濤起雄心,誓蕩扶桑兒。”這首《登祝融峰》是葉劍英元帥的一首豪邁詩作,展現了登高望遠的壯闊胸懷與抗日救國的必勝信心。前兩句以寫景起筆,勾勒出祝融峰頂的蒼茫景象。后兩句由景入情,在松濤激蕩聲中迸發豪情。前聯靜觀,后聯疾呼,以詩明志,擲地有聲。
郭沫若《登南岳》:
中原龍戰血玄黃,必勝必成待自強。
暫把豪情寄山水,權將余力寫肝腸。
云橫萬里長纓展,日照千峰鐵騎驤。
猶有邶侯遺跡在,寇平重上讀書堂。
此詩以磅礴氣勢描繪抗戰的壯烈圖景,表達必勝信念與自強精神。首聯化用《周易》典故,展現戰爭的慘烈,堅定宣示民族斗志。頸聯以長纓喻抗日力量,以千峰比喻抗戰鐵騎。尾聯借唐代名相李泌的讀書堂遺跡,抒發對和平的日子一定會到來的信念。
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戰斗,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全國各地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載歌載舞,歡慶來之不易的時光。詩人同樣激動萬分,寫詩慶賀。謝覺哉《抗日戰爭勝利》具有代表性:“八月十五復仇節,八月十五勝利天。伏尸流血五千里,嘗膽臥薪一百年。虎待全擒須掃穴,魚還未得莫忘筌。拼將福祉貽孫子,嘉嶺山頭看月圓。”這首七律以“八月十五”雙關(中秋與勝利日),抒寫抗戰勝利的深刻歷史意義。全詩熔鑄史詩氣魄與哲理思考,在歡慶中不忘歷史教訓,堪稱抗戰勝利詩歌的典范之作。
寫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要單獨對偉人毛澤東同志表達由衷敬意。據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從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戰期間,他一共寫有13首詩詞。他的詩詞就是一部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史。在1931年至1945年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和全民族抗日戰爭兩個時期。無論在哪個時期,無論戰爭狀態和他個人境遇如何,毛澤東的詩總是充滿著革命的樂觀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抗戰期間最著名的就是《七律·長征》《沁園春·雪》《挽戴安瀾將軍》。
我們今天難以理解、更難以體會的是,在那烽火連天的艱苦歲月、硝煙彌漫的戰爭間隙、不知明天是否還活著的生死關頭,偉人毛澤東、老一輩革命家和著名抗日英烈們何以能夠寫下這些激情滿懷、感人肺腑的詩篇?比如陳毅同志,在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以前,梅山游擊隊根據地遭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陳毅受傷又生病,在樹叢草莽中隱伏了20多天,本以為不能突圍了,就寫了三首詩留藏在衣底。這就是氣壯山河的《梅嶺三章》,這里列舉其一: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這首詩每一句都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堅定的信念。它既是陳毅在生死關頭的絕筆,更是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捷報飛來當紙錢”則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這一獨特的比喻,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體現出將個人生死與革命事業緊密相連的崇高境界。
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上,我們要大力弘揚抗戰詩詞體現的偉大抗戰精神。這種精神,能激勵我們在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時,迎難而上、永不退縮;而這份對勝利的執著信念,更會指引我們更好地凝聚億萬人民的磅礴力量,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