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國民黨密令進攻華中新四軍。10月初,陳毅指揮新四軍在蘇北黃橋對韓德勤部展開自衛反擊,打響黃橋決戰。韓德勤率3萬余眾進犯,新四軍僅7000余人,采取“擊敵、聯李、孤韓”策略,爭取多股勢力中立。戰役中,新四軍全殲翁達獨立第6旅,隨后發起總攻,至6日晨共殲敵1.1萬人,生俘3800余人,繳獲大批物資,李守維溺亡、翁達自殺,新四軍取得勝利。與此同時,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增援,解放阜寧、鹽城等地。10月10日,新四軍與八路軍先頭部隊在白駒鎮會師。
此戰勝利與兩軍會師意義重大,確立了我黨我軍在蘇北抗戰領導地位,為創建蘇中、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奠定基礎,使蘇北與華中敵后抗戰力量連成一片,打開了華中抗戰新局面。
(劉少奇在新四軍)
為適應華中敵后斗爭需求,1940年12月1日,《江淮日報》在鹽城西郊張莊創刊,報頭由胡服同志(劉少奇同志化名)親筆題寫。不久,華中總指揮部在海安成立后遷駐鹽城”,統一領導華中新四軍和八路軍。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央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南下八路軍各部編入新四軍序列,軍部在鹽城重建,陳毅任代軍長,劉少奇任政治委員,這一舉措進一步確立了我黨我軍在華中敵后的領導地位。
在中共中央華中局領導下,《江淮日報》肩負起傳達黨的方針政策與指示、指導華中根據地建設、鼓舞軍民團結戰斗的使命,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該報初為鉛印4開2版,1941年6月1日擴至4開4版;最初發行4000份,后增至1.5萬份,發行面廣泛,還與其他地區報紙開展交流,贏得了各方及讀者的好評。
(江淮日報)
1941年5—6月間,經華中局批準,《江淮日報》建立黨報委員會。華中局派錢俊瑞擔任主任委員,委員包括報社副社長王闌西、編輯部副主任劉述周、政治指導員范仲禹以及副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洪海泉,報社的一切重大問題都由黨報委員會討論和決定。
報社設有編輯部,編輯部主任由副社長王闌西兼任,劉述周任副主任。編輯部成員各有分工,國際版編輯為黃聲,地方版編輯是李揚,副刊編輯由虞佩擔任,美術編輯為魯莽,他在報上發表的木刻版畫頗受讀者歡迎。編輯部還附設資料室,由楊紋負責。記者組由吳江、梁山、羅列、陶泊、方言等人組成。此外,還有譯報室,由石大姐負責,具體工作人員有五六人,主要負責接收和翻譯延安新華社發來的電訊。
(創刊地址舊草屋)
報社設有印刷廠,由丁大授負責。廠里配備了兩部石印機、幾部小轉盤機和一部人工腳踏的對開鉛字印刷機,不僅承印每天出版的報紙,還設有排字房和校對室。設立發行科,每天的報紙都由他們統一發出。發行科下設鹽城辦事處和阜寧辦事處兩個辦事處,分別負責辦理報紙的接收、分發和業務聯系工作。報社的總務科由劉一村擔任科長,工作人員有戈揚、朱茵二位同志,總務科的工作與報社聯系十分密切。
華中局對《江淮日報》極為重視,由劉少奇同志(化名胡服)兼任報社社長。他每天早起都會仔細閱讀《江淮日報》,往往能發現他人未曾留意的問題。“皖南事變”后,黨中央就該事件發表嚴正聲明,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投降、分裂、反共、倒退政策。劉少奇同志認真審閱這篇重要文章時,發現文末一句話存在錯誤,當即派華中局文委書記錢俊瑞前往報社處理。清晨,錢俊瑞騎馬趕到報社,大家雖不知其來意,但當他指出劉少奇發現的報上的錯誤時,眾人皆震驚不已,隨即恍然大悟。報社立刻展開緊急改正工作,追回當天已發出的報紙,停發未發出的報紙,一面追查錯誤成因,一面修正錯誤字句,當天報紙全部重新印發。
報社的黨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由軍部直屬機關黨委領導。當時,面對日寇頻繁“掃蕩”以及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形勢嚴峻,任務繁重且要求頗高。報社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員也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開展了一系列穩定思想、嚴密組織生活和改進作風的工作。
《江淮日報》準確、及時地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積極宣傳抗戰形勢和任務,深刻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投降妥協、反共倒退的陰謀,重點報道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游擊隊堅決抗戰的行動與戰斗消息,以及華中根據地的建設情況。例如,對蘇北上崗戰斗中鎮壓阜東縣沙二截反動地主武裝暴動、消滅季圩子股匪,還有鹽阜區減租減息運動等事件,都進行了及時且詳細的報道,極大地鼓舞了華中軍民的戰斗士氣,有力推動了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江淮日報》是在戰斗中創建和發展起來的,報社洋溢著蓬勃的生氣與昂揚的戰斗精神。從上到下,大家指導思想明確,齊心協力、積極主動地工作,相互緊密配合。編輯人員完成本職工作后,會主動協助印刷廠看樣、校對、疊報,甚至在晚間為印刷工人掌燈照明;總務科的同志也會幫忙開展發行工作。當時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收譯電文的同志在昏暗燈光下聚精會神地工作,餓了就啃冷饅頭;排字、校對、印刷等工作都在晚間進行,夏天時大家汗流浹背,還飽受蚊蟲侵擾,但沒人叫苦,個個精神飽滿,堅持把工作負責到底。有的編輯病倒了,副社長王闌西就立刻頂班;劉述周常常帶病堅持工作;記者梁山瘧疾尚未痊愈,仍堅持到阜寧縣進行采訪。
1941年7月21日,日本侵略軍集結兩萬余兵力,對鹽阜區發起第一次大“掃蕩”。起初,報社轉移至建陽縣(今建湖縣)建陽鎮附近的一個村莊,仍堅持每日出報。但隨著形勢愈發緊張,報社與印刷廠頻繁轉移,難以持續出報。1941年7月22日,《江淮日報》停刊。報社領導作出分工:一部分領導干部帶領工作人員負責將印刷廠設備隱蔽起來;另一部分領導干部則帶領工作人員及各類用具,分乘五條木船,跟隨軍部直屬機關轉移。
在反“掃蕩”斗爭的艱苦困境中,編輯部同志仍出版了兩期簡訊,及時報道戰斗消息。一天上午九時左右,報社船隊正在射陽河港灣隱蔽,不遠處突然傳來持續10多分鐘的機槍聲。報社工作人員雖缺乏戰斗經驗,卻都無所畏懼,沉著鎮靜地伏在船艙里等待命令。在統一指揮下,大家立即掉轉船頭,朝著與槍聲相反的方向疾馳,最終抵達安全地帶。后來,因敵情愈發嚴重,大批船隊易暴露目標,便改為陸地徒步轉移。最后,為保存報社工作人員與器材,大家在領導干部帶領下分成四個小組,化整為零,前往阜寧縣碩集區農村隱蔽。在歷時一個多月的反“掃蕩”中,報社工作人員無一傷亡,機器設備也完好無損。反“掃蕩”結束后,《江淮日報》再度與華中軍民見面。
《江淮日報》雖出版時間不長,卻為推動華中地區抗日戰爭的勝利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者:王志遷,現為江蘇省“黨課名師”、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地方志學會理事,鹽城市作家協會會員,響水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方志辦)原主任。曾在《人民日報》《半月談》《經濟日報》《農民日報》《中國人大》《江蘇通訊》等發表各類文章數百篇,多次參加國家省市學術論文研討會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