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里的睡美人——臨安
□ 張瀾濤
江南秀美之地,浙江占有要席。
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特色:既有西湖的瀲滟清波與雷鋒塔影,又有楠溪江的碧水灘林與莫干山的竹海秘境;既有千島湖碧波萬頃如翡翠鑲嵌,又有錢塘潮橫貫江面與洶涌澎湃;既有雁蕩山奇峰云霧演繹的夢幻交織,又有千年溫柔與浪漫組合的唐宋風雅;既有河姆渡與良渚文化的歷史淵源,又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代思想理念的發源。底蘊深厚,無與倫比。
張瀾濤夫婦在太湖源頭留影
浙江真是個好地方:從浙北江南古鎮,到浙南的田園鄉村;從浙西的秀山碧水,到浙東的海島漁家,宛如詩畫江南的山水畫卷,到處是令人向往的、天仙級的奇觀異景。
近年來聰慧的浙江人,不斷優化組合,開拓進取,在傳統旅游項目的基礎上,利用一些山區夏日氣候涼爽的自然條件,挖掘康養旅游的潛力,先后打造開發出遂昌、縉云仙都、董嶺、臨安等多處康養基地,緊緊抓住旅游業方興未艾的發展機遇,借勢把美麗鄉村(山村)建設推向新的高度。
上述的浙江康養基地,筆者和家人先后前往體驗了其中的3個,最近一次去的是臨安,于是便有了臨安康養旅行散記在筆下的產生。
臨安的印象
8月的臨安,暑氣漸淡,陽光如降了溫的熱水傾瀉而下,夏秋之交的氣象已見端倪,尤其是山里的傍晚,使得到此
康養旅行的游人,初嘗涼風習習、體感舒適的美意。
放眼遠眺,滿山遍野的蓊郁蔥蘢,像情緒失控的畫家端起調色盤恣肆揮灑,用一覽無余的濃墨重彩,圖騰了峰巒相連、山水竟秀、廣袤無垠的大地,處處是碧翠深綠的色彩,江南的顏值,似乎在臨安沉淀了最為惹人心醉的美。
我們居住的康養村子,周邊的景色更是美的令人窒息:
團團環抱的簕竹、龍竹、翠竹、毛竹等,密密匝匝的碧翠枝干,像竿竿翡翠挺立的柱,細瞅表皮凝結的竹瀝,和那葉脈間升騰起的淡青色朦朧的綠霧,充滿了別樣的詩情畫意。竹冠在微風中搖曳生姿,竹葉婆娑地訴說著甜蜜的私語,以及它投在地面上斑駁的墨影,活脫脫一幅流動的山竹的水墨畫。
臨安竹海
山間的泉水,順著一條寬約七米的溝壑,正對著我們居住的這戶王姓人家樓層的腹部流過,聽見潺潺的流水聲不絕于耳。我們看見山泉如絲帶一般蜿蜒而下,有節律地沖擊著被青苔覆蓋的石頭,靜靜地告訴大地,告訴我們她此刻的存在,仿佛在演奏著一首大自然的交響曲,那一串串的躁動的旋律,就是我們此刻佇立在溝邊的分享與聆聽。
水汽氤氳彌漫,將這里的一切都被浸潤的柔軟了,粉墻黛瓦浸在水里,彎彎的石橋浸在水里,溝壑邊的楊柳浸在水里,連同那低垂下來的枝條,此時仿佛也成了水的一部分,營造和渲染了臨安山水之美的氛圍。
若是把臨安比作美人,那必是溫潤如玉的樣子了。不施粉黛,卻有著迷人的風韻;無需梳妝,卻有著體態優美的風采;不做美顏,卻有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無可媲美的氣色,純屬大自然的偏愛與恩賜。
這便是臨安給筆下留下的第一印象。
山玲瓏 水玲瓏
我們康養團居住的村子,四周藏著很多的旅游景點,諸如東天目山、龍門秘境、太湖源、指南村、石門老街等,路程大多在數公里到三十公里范圍內,實屬康養旅游的不二選擇之地。
2025年8月8日這天,我們一行數十人于清晨8時許登上了臨安玲瓏山,看見藍天下、晨光里的玲瓏山,像個被朝露親吻過的臉龐,散發著濕漉漉的生機,每一寸山石,每一棵樹木和每一叢山草,都透著亮閃閃的光澤,眨著水晶般的眼睛,仿佛連陽光都調皮地在她的山體上多繞幾個圈圈,深情地把她沐浴和美化。
那雙山的眸子,貪婪的驚人,像是要把整個兒江南的煙雨,全部裝進她的囊中,輕盈地搖曳著泛起陣陣玲瓏般的波光,使人想起蘇東坡當年登上玲瓏山時寫下的《水玲瓏》那副對聯:水玲瓏,山玲瓏,山水玲瓏;鐘悠遠,鼓悠遠,鐘鼓悠遠。在先生走遠的背影里,玲瓏山至今仍銘記著他的贊美的話語,敬佩他的才華如江河奔涌不息,體現了一代文豪卓越的語言智慧與靈動的思緒。
玲瓏山不光只是蘇東坡一個人的青睞,也受到過黃庭堅、徐霞客、郁達夫、林語堂、梅蘭芳等文人墨客的追捧,留下很多千古佳作,其中以黃庭堅追和蘇軾之作《追和東坡壺中九華》最為出名:
“有人半夜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試問安排華屋處,何如零落亂云中。能回趙壁人安在,已入南柯夢不通。賴有霜鐘難卷席,袖椎來聽響玲瓏。”
然而,玲瓏山的峰巒迤邐,盤旋曲折,游道蜿蜒,古木參天,泉瀑泠泠的秀美,不僅僅只是在于自然之美,而更在于人文之美。對于我們今天登上玲瓏山的人來說,莫過于觸摸這些跨越了時空的印記,發現了過往的美好,感受到了歲月的溫婉和悠遠歷史的重現。
臨安美麗猷溪
玲瓏山山勢險峻,景色優美,峰巒疊嶂,素來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在我們拾級而上的山道兩側,生長著油松、馬尾松、杉木、香樟等樹木,株株挺立如筆,枝繁葉茂,接住陽光,化作斑駁,凝聚著它們生長的漫長的歷史歲月。
玲瓏山植被豐富,滿山綠意盎然,山不見石,土不見泥,在那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里,藏著“山玲瓏,水玲瓏”無盡的絕美風華,迷醉了我們欣賞的雙眸,陶醉了我們游覽的心田。
江南小九寨 碧水太湖源
連綿起伏的天目山,橫亙在臨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大地上,舉目瞭望,古木參天如玉柱,云瀑翻涌似銀龍,尤其是那躍入我們眼簾的奇峰異嶺,像一朵朵倒掛的蓮花懸于蒼穹,嶙峋的怪石如仙物降落人間,飛瀑流泉化作銀練穿林而過,火山遺存與冰川石浪的痕跡,鐫刻著億萬年的地質史詩,讓我們在這江南青山綠水的雅韻里,聽到了歷史的回聲。
如果說上述文字敘述的是天目山煙嵐云岫、如夢如幻、美麗多嬌的情景,那么天目山是煙波浩渺太湖的源頭,這就注定她不僅僅只是一座風景名山,而且還是一座不同凡響的、聞名遐邇的功勛山。
天目山是太湖源頭主河流東苕溪發源地,素有江南小九寨的美稱。那天上午,我們康養旅行團一行數十人,在導游丁潔的帶領下,沿著蜿蜒曲折的山道,登上了太湖源頭所在的祭源壇。這是一次難忘的攀登和體驗。
飛瀑流泉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好似天籟之音的主旋律回蕩在山谷里,微風拂面,如綢緞般沁涼絲滑,夏末初秋的涼爽感油然而生,恍如走在了勝過蓬萊的仙境里。
天目山的登山道不像華山、武夷山、梵凈山那么險峻陡峭,石階與平緩的坡道相連,登一節山道走一段山路,使人有緩沖體力的感覺,即便是上了點年歲的老者,登上太湖源頭的信心猶在。
登山途中的風景目不暇接:龍須壁、云碧潭、思源廊、千仞崖、神風谷、雙龍潭、古佛院、祭源壇等10多個景點,景景美不勝收,引人入勝,似乎覺得沒有別的山脈比這里更美了。
太陽從高遠的云層灑下的光輝籠罩了山體,如南京江寧金箔漫卷般的富麗堂皇,群峰在金色的光暈里巍峨聳立,可見每一片樹木的葉,仿佛被鍍上了一層流動的琥珀。水中倒影著山景,山中倒影著水景,天目山就是這般美的令人陶醉和喜愛。
從我們游覽天目山的觀感而言,其美有目共睹。溪水清澈見底,在巨石錯落分布間形成了天然小道,瀑布飛瀉如銀河倒掛,水花四濺中彌漫著山林清新的氣息,陽光透過竹木葉片的縫隙,灑下重重疊疊斑駁的光影,峰巒疊翠如畫,潭水碧綠如寶石,可與川西的九寨溝、甘南的官鵝溝、貴州的荔波小七孔的清溪碧水相媲美。
另可見小魚兒在溪水中嬉戲穿梭,宛如流動的彩虹、活潑的精靈,惹的孩子們赤著腳巴在淺水中捕捉不停,嘻嘻哈哈,玩的不亦樂乎,仿佛復活了成年人童年的記憶。
江南小九寨,碧水太湖源。我們佇立在千仞壁的太湖源頭上,領略到山色空蒙與水光瀲滟的雙重魅力。想象白晝的溫柔與夜晚的靜謐,交織在太湖源的山水之間,如一葉方舟輕盈地搖曳,帶領著我們穿梭于太湖源的江南盛景之中,留連忘返、不舍離去。
指南村的故事
臨安多山,多得令人生畏,而指南山獨異。這山既不高聳也不險峻,像犁田的耕牛巋然不動地匍匐在那里,好似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不言不語,卻自有其威嚴。
這是一處隱匿于塵囂之外的靜謐之地。北宋末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莫姓官員帶領家族80口人逃難來到這里,白手起家,開始了背井離鄉創家立業的艱辛生涯。經過一代又一代莫姓子孫的奮發努力和進取,結下了豐碩的果實,奇跡般地在海拔508米的山間高地上,建起了一個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指南村,被譽為華東地區最美的古村落,如今成為旅游打卡榜單上的知名景點,絡繹不絕的游人在此留下探訪的足跡。
指南村距離我們康養團居住的地方,只有10分鐘的車程。8月9日早晨我們一行慕名來到指南村,參觀了這個集古姓、古塘、古樹、古祠、古宅、古井、古墓七古為一體的村子,其眾不同的傳奇經歷,吸引了我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佇立在村頭的高臺上憑欄遠眺,可見山坳里層層疊疊、綠意盎然的梯田,層次分明,形態各異,曲線玲瓏,像作曲家譜出的優美的旋律,鳴奏著大自然清新放逸的曲子,宛如引吭高唱最新版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
臨安指南村古塘情景
我們漫步徜徉在村里,仿佛穿越古代,青石板的路,明清的古屋,參天的古樹,古舊的祠堂,清澈的古塘,盡收眼底,一切都顯得那么的古樸典雅。這個曾經被世人遺忘的古村落,比新疆的禾木村更具傳奇的色彩,恍如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地在向我們訴說著它千年滄桑的歷史。
指南村的故事是八卦風水的演繹,前有古塘,后有指南山,左右皆山,跟教員的故居一樣,前有照,后有靠,左右青山相環繞。古代從這里走出了進士、舉人和才子,當代有學子走進清華和北大,實現了追逐名校的求學夢想。指南村充滿了古今濃郁書香的氣息。
指南七古,給筆者留下最深印象的莫過于古樹了,古木楓林與千年古村的邂逅。這里生長著多株古銀杏樹和楓樹,金黃與火紅色彩的輪番交替,造就了四季之景的不同與美不勝收,繽紛爛漫、精彩紛呈,愉悅了游人分享的視覺。
在古村落的中心地帶,生長著一棵樹干粗壯的銀杏,需要幾個人才能合圍。據說這是當年莫姓官員逃難到此,刻意種植的一棵紀念樹,歷經了千年的雪雨風霜,見證了指南村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村上的人稱之為風水樹和寶貝樹,村民們說的有道理,凡是到此游覽的人,包括我們康養團的人無不給予認同,因為這是他們祖輩的筆墨書寫的原創故事,傳為美談,寓意永在。
石門老街的底蘊
青石板鋪就的巷道,斑駁的粉墻黛瓦,彌漫蒸騰的茶香,鱗次櫛比的古屋,老式的紫銅鎖,在門板上晃蕩出清脆的聲響,不時地傳入耳際,給游人以強烈的穿越感。還有那巷子里人家門前流水槽、近旁猷溪嘩嘩的流水聲,像交響樂合奏那般的躁動和喧嘩,劃破了寧靜,賦予了生機。這便是8月10日上午,康養團一行數十人,參觀的臨安石門老街。
石門老街始建于咸淳年間(1265~1274年) ,比始建于宋理宗趙昀時期的(1205~1213年)南京夫子廟晚半個世紀。那時是宋度宗趙祺當皇帝,處在南宋末期,趙祺的兒子趙昺接位當了5年(1274~1279年)的皇帝,南宋敗亡。
然而,趙祺在咸淳年間開建的石門老街,已見雛形,抑或初現端倪。連接了錢塘江與浙西的山貨貿易咽喉要道,并逐漸發展為商賈云集的鬧市。明萬歷年間的《臨安府志》記載,其街東首的永濟橋畔,設有官辦織染局,體現了石門老街當年的繁榮。
我們懷揣敬仰的心情參觀了明正德年間(1443年),始建的錢氏宗祠,參觀了新四軍紀念館:
錢氏宗祠五間三進制的建筑格局,月梁上有鯉魚化龍的精美浮雕,暗寓錢氏先祖吳越王錢镠“海龍王”的尊號。錢氏宗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代建筑專家們在保留原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對多處年久失修的危房,進行了加固性修繕,使這一延續了近600年的古建筑,得以完好保存。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對錢镠優秀的后人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鍾書等,也是個圓滿的交待。
石門老街
石門老街上的新四軍紀念館,設在二進間帶天井和廂房的徽派舊屋里,四周的墻壁上和木質櫥柜里,陳列著新四軍用過的槍支彈藥、衣物、電話、影像圖片、當年的報刊新聞等文物資料。粟裕、譚震林、葉飛、鐘期光、劉先勝等新四軍高級將領,曾在這里留下革命足跡。
當地的老人告訴我們:“1945年4月一支新四軍隊伍來到石門村駐扎,白天,新四軍幫助我們做家務、干農活,戰士們還利用這個極好的機會,給我們講述革命道理。聽得最認真的人是我們村年輕的姑娘陳愛珍,新中國成立后她成了我黨首批農村干部。”
新四軍在石門村駐扎期間還發生過一次戰斗:一天深夜,兩名站崗的戰士,發現農田里有股黑影鬼鬼祟祟地攢動,值崗戰士迅速將這一敵情報告首長,緊急集合的軍號聲驟然奏響。新四軍啟動前后包抄的戰法,欲殲來犯之敵,不料敵人不敢貿然行動,紛紛退縮到山腳下躲藏起來。瞬間,天空中槍聲大作,在新四軍沖鋒聲中,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最終倉皇逃跑,保護了百姓們的生命安全,軍民魚水之情進一步加深。
我們在此緬懷新四軍的光輝業績,不啻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的革命傳統教育,三觀得以牢固樹立,提升了此次康養旅行的意義。
石門老街及周邊風景優美,猷溪環繞老街流淌,溪水潺潺,猶如天籟之音輕盈地擁抱周圍的山巒。溪水在鵝卵石、光滑的石頭上面親吻著流過,像一條被組合起來的串串珍珠項鏈、一片片龍鱗那么光鮮亮麗。流水輕拍岸石,散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響,仿佛在向游人傾訴著她經年累月的溪流,潤澤了石門老街昨天,還在繼續潤澤著老街的今天和明天,書寫了山不老朽、地不荒蕪、水不斷流的臨安樂章。
臨安宛如一位睡意闌珊、天生麗質的江南美女,靜臥于青山綠水間,被那云霧繚繞的翠色環抱,美的令人無法釋懷。
筆者和家人及資深旅友,在臨安康養旅行的日子里,樂此不疲地欣賞東天目山、都林山、葡萄山、指南山的輪廓。觀心已醉,恍如掉進了仙窖,陪伴臨安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迷茫了歸途,正可謂涼風吹得我等醉,直把臨安當南京。
深度醉迷于臨安,不知道我等一行回到南京何時方能清醒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