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霞,一個名字與秋瑾齊名的女性,被譽為“南秋瑾,北青霞”。今年四月,應全國雜文交流協會之邀赴開封筆會,我終于見識了劉青霞故居紀念館的廬山真面目,并真切地感受到她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上午,我們懷著敬仰之情,走進了位于開封市北土街劉家胡同的劉青霞故居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青灰色的石碑,上面刻著“劉青霞故居”五個金色的大字,在陽光照耀下特別醒目。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門的影壁墻上是劉青霞的畫像及生平簡介。門口左右兩側立著兩面小石鼓,猶如把門的士兵,靜靜地守護著這座百年老宅。
踏入故居,便被那古色古香的庭院布局所吸引。這是一座清末民初時期建造的古樸典雅的四合院,整座院落建筑雕飾素雅,門敞窗明,相得益彰,雖無雕梁畫棟之華美,卻也碧玉素裝,雅而不俗。雖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散發著古樸的韻味。這便是劉青霞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每一塊青磚、每一片黛瓦,似乎都在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故事。七十余間房屋,每一扇門上都掛有圓形的大紅燈籠,處處透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院子里種植的冬青、銀杏、海棠、石榴等花草樹木,綠意蔥蘢,將古樸的院子點綴得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故居外墻旁邊長著一棵高大的榆樹,應該是有些年頭了,它無聲地陪伴著劉青霞曾居住過的舊宅,走過了一年又一年。
劉青霞,原名馬青霞,1877年出生于河南安陽一個顯赫的封建官僚家庭。父親馬丕瑤曾任“帝王之師”,教授過光緒皇帝,后任兩廣總督,為官清正廉潔,不徇私情,被人尊稱為“馬青天”。這樣的家庭環境,無疑為馬青霞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道德與精神基礎。自幼,她便飽讀詩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聰慧過人且心懷天下。18歲時,她嫁入河南首富開封尉氏縣劉耀德為妻,遵從夫姓,改名為劉青霞。劉耀德家中當時是河南首富,曾掛過“雙千頃”牌,外號劉半縣,并擁有錢莊、當鋪一百多家,為當時中州首富。青霞嫁到劉家7年之后,丈夫因病去世,當時劉青霞年僅25歲。
劉青霞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是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她跟隨二哥馬吉樟前往日本考察實務。在日本,她結識了孫中山、魯迅、秋瑾、黃興等眾多革命志士,深受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加入同盟會,從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留日期間,她慷慨解囊,先后捐資兩萬多元創辦《河南》《中國新女界》等雜志,并出任《中國新女界雜志》編輯,她以筆為槍,堅守宣傳“陣地”,成為一名英勇無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戰士。魯迅先生曾多次在《河南》上刊發文章支持革命,并對馬青霞的胸懷和膽識贊賞有加,以“才貌雙全”、“中國女杰”兩匾額相贈。
回國后的劉青霞,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業和教育救國的實踐中。她深知教育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于是先后資助過多所學堂,把女子教育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1908年,她在尉氏縣創辦了河南省第一所私立女校——華英女校,開創了河南女校的先河。此后,她又分別捐銀資助尉氏高等小學堂、中州女學堂附小及中州公學,甚至遠在北京的豫學堂也得到過她的慷慨捐助。除了資助學校,她還在尉氏創辦蠶桑學校,捐地創辦實習桑園;捐銀修造賈魯河石橋;捐地創辦孤貧院等。這些學堂和公益設施,培養了大批的人才,為推翻清政府、推動辛亥革命的爆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辛亥革命期間她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曾擔任北平女子法政學校校長、北平女子學務維持會會長、北平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等職。在民國初年,她被推選為河南國民捐事物所總理,并積極參與京津地區婦女要求參政的運動。
“平生慷慨不吝金,百萬白銀為中華。” 劉青霞不僅在教育和公益領域傾盡全力,還在革命的關鍵時刻,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擁有的巨大財富獻給了國家和民族。1913年初,她親赴上海面見孫中山,表示愿將家財捐獻國家,支持革命事業。孫中山對她的義舉大為感動,揮筆寫下“巾幗英雄”“天下為公”等匾額相贈,以表彰她的愛國情懷和無私奉獻。1921年,馮玉祥任河南督軍時,了解到劉青霞的情況,提出讓她出任河南省教育廳長,振興河南的教育事業。她毅然把自己家中價值300萬的財產清單和現洋120萬元親手交給了馮玉祥,用于支持河南教育事業。
在紀念館的展廳里,陳列著劉青霞的書信、照片、手稿以及她曾經使用過的物品。玻璃柜里,陳列著劉青霞生前曾佩戴過的飾品和生活用品,諸如耳墜、鳳冠、項鏈、手鐲、簪子、茶碗等,上面似乎還有她的體溫。那些泛黃的信件和每一個老物件,都有劉青霞用過的印跡,盡管時光已過去一個世紀,物是人非,但她的名字和這些用過的物品一樣,依然泛著珍貴的光,為今人所銘記。看著這些稀世的文物,我仿佛穿越時空,內心被那份堅韌與信念深深觸動。劉青霞用生命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女英雄。她的故事,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后人進行教育的寶貴遺產。在這里,我深刻感受到,歷史不僅僅是過去的記憶,更是未來的指引。
1923年,劉青霞因長期操勞,因病離世,享年四十六歲。她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革命事業,她不僅關懷桑梓,更是心系天下。把“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其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李大釗、陳獨秀尊稱她為“馬先生”;革命黨人把她和秋瑾一樣看成是女中豪杰。“南秋瑾、北青霞”,在民國初年的大江南北廣為流傳。青霞撰寫的《祭秋瑾文》中,這樣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女杰為救國而死,死得悲壯,死得其所,壯哉!壯哉!”言為心聲,這里豈止是在祭奠秋瑾,難道不是在抒發自己的一腔豪情嗎?!這也正是劉青霞的人生寫照和畢生追求。